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民间习俗—沈家门的“街戏”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7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民间习俗—沈家门的“街戏”, “街戏”,顾名思义是在街上演戏。这是沈家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年规模最大、时间

 

 “街戏”,顾名思义是在街上演戏。这是沈家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年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次演戏活动。

  每当春暖花开的阴历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渔业生产转汛的间隙时期,商界为祈求天地神圣保佑街坊平安,生意兴隆,为慰问佘山洋捕小黄鱼谢洋的渔民,为让沈家门居民好好过回“戏瘾”,出资举办“街戏”。

  “街戏”主要在中心街区的三岔路口(道头)搭台演出,时间长达10多天,每天1台或2台,日夜2场或4场,依次轮流,密度很紧。总长不过300米的东大街搭台4处,东、西滨江路今东河路以西滨港路地段)有五六处搭台演出,还有西大街、缪家塘、新街、龙眼、荷叶湾等也都搭起了戏台子。

  戏班子是从宁波“戏班介绍所”聘请来,要求是好班子、好剧本、好演员。以演京剧为主,先后来演过的京班有“大连升”、“宋翔记”、“老大鸿寿”、“蟾月记”、“老聚丰”、“周老紫云”、“新庆丰”等。主要演员有王其昌、筱毛豹、张翼鹏等。演出剧本大多是群众喜欢看的传统武打“折子戏”,也有伦理道德戏、鬼神戏、戏;老百姓最爱看的是包公为民申冤之类的戏。还有“的笃班”(越剧)、“宁波滩簧”甬剧)、“绍兴大班”(绍剧)也来过。主要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姚水娟、竺水招、范瑞娟等。30年代末“六龄童”来演过“猴戏”。演出剧目众多,且每年更新变动。

  每场正剧之前加演“笃魁”(又称“跳神”、“外官跳”),一名“财神菩萨”,一手持“朝板”,一手拿一沓“锦片”,有节奏地边跳边翻开一张张“锦片”———写着“恭喜发财”、“顺风得利”、“满载而归”、“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利语,演技滑稽,有时观众被逗得捧腹大笑。

  “戏台”是向荷叶湾“徐聚昌”贳器店租用的,其中一副大型的称“龙凤台”,面积30来平方米,台前两根空心大柱高3米,柱面上有精致浮雕又涂上金漆的“龙腾凤飞”图,被灯光照耀得栩栩如生,蔚为壮观。

  夜场台上及四周挂汽油灯10多盏,整个场地照得如同白天。台下前部有照顾老幼的100多个简易座位(或自备),其后均站立观看,场场观众爆满。四周有挂着红袖章的义务治安人员,所以虽挤得水泄不通,但场内场外秩序井然。

  每处“街戏”在搭台之前要先举行仪式,搭出祭台,摆上祭品,燃着大香巨烛。“柱首”率众跪拜,口中喃喃自语,既感谢菩萨对过去的保佑,又许愿明年要办得更加闹猛。在这祭祀中和演出结束后,都要演奏鼓乐,鸣放鞭炮,气氛异常热闹。

  每年演“街戏”,商界要投入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忙得不亦乐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民间习俗—火神庙的“路头戏”
老式戏馆的一套做法,在现代观众看来会觉得很怪,不可思议,而对旧时的观众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也就见怪不怪了。火神庙戏馆有专门为观众服务的“茶房”,服务的内容是冲茶水和送热毛巾给观众揩面,当然,这都是有偿服务,要钱的。原来那长条椅背上标号码处都钻有小孔,如果你买了茶水,“茶房”就会在你座前的小孔中插上一个用粗铁丝做成的圆环,将茶杯套入圆环中,然后放入茶叶冲上水。戏演到中途,买了茶的观众还能享受“茶房”递上来的热毛巾擦脸提神。递送热毛巾由两个人配合操作:一人在场边,一人在观众席里面,在场边的那人将毛巾绞干了抛给另一人,另一人接了毛巾再递给观众,这一抛一接配合默契颇见功夫。我那时看戏就常为看他们抛毛巾而分神,那一团团白毛巾在观众头上飞来飞去,像表演杂技,好不有趣。台上演戏没有布景,没有音响,更没有五光十色的灯光,不管演什么戏、什么场景,台上都是一桌两椅。演员唱着唱着,突然会冒出个穿便装的男人来,手里...
· 越文化—民间习俗—台州的生活习俗
居住多聚集而居,形成村落,山区偶有单户独屋散处。民舍一般朝南或东南,利于采光通风,有“朝南屋,儿孙福”之谚。也有忌正南者,以正南为神庙所向,住宅宜朝南微偏。婚姻旧式多父母包办。婚姻程序,有说亲、踏亲、定亲纳聘、迎娶、回门等,与各地相类。结婚仪式也大体相同,称“拜堂”。生育生育无殊俗。产后一月内称“月里”。娘家送产妇营养食品和婴儿衣物,称“望月里”。产妇在月里多吃红塘、姜汁,以为保健。旧时居家分娩,今城乡大多改入医院。寿诞每逢生日,无论男女老幼,吃“长寿面”,称“做生日”。小孩有吃糖水汆蛋者。六旬以上大寿,旧时礼仪隆重,今已渐简,由儿女设家宴,送礼品以庆。自上世纪80年代始,城镇渐兴送生日蛋糕。
· 越文化—民间习俗—轧蚕花
轧蚕花(轧,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县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其中多有民间艺术表演,规模盛大。每年从清明节(俗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头清明最热闹。除本省蚕民外,更有从江苏吴江等地,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涌向含山,大多是蚕乡农民,多达七、八万人。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因此,蚕民把含山作为“蚕花圣地”。蚕姑们踏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甜)节节高,蚕花养得好”;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清明一早在上山途中,类似出会的祀神仪典就已开始,其形式有二种:一为拜香会。包括“吊臂香”、“扎内蜻蜓”、“拜香童子”及吹打乐等;二为抬菩萨出游(抬有“总管菩萨”、“土地菩萨”、“宗将军”...
· 越文化—民间习俗—迎花树
迎花树亦称“迎花节”,是金华县孝顺区让河街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独一无二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当地传说观音娘娘喜爱鲜花,向观音娘娘献花可除病灾,因而逐渐形成迎花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制作彩花,如“蝶恋花”、“双凤求凰”、“蜻蜓绕花”、“花蕾含苞”等,将彩花扎在长青树上,有的还持上制作的鲜桔、桂圆、苹果、荔枝等工艺品,象征丰收。迎花时,男男女女要洗净手,换上节日盛装,举着扎好的花树,汇集在村中晒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舞动花树。迎花队伍,载歌载舞,先绕村一圈,再上大路。领头的花树高达丈余,称为“娘花”。当迎花队伍返回原集中地点时,以放铳为号,围观者纷纷向前抢花,抢到者吉利,场面十分热闹。相传让河街的迎花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 越文化—民间习俗—台州的岁时习俗
元宵称“正月半夜”。以十四夜为重,沿街张灯。有龙灯、舞狮等出巡,男女上街观灯;每间室内地上点红烛,称“间间亮”;送灯至祖坟,称“送坟灯”,家家吃糟羹。清明菁作青团为寒食品,上坟扫墓。过节活动可延至春天收割或端午节前,有“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之说。又以清明日食海狮可明目,称“亮眼狮”。50年代后,清明日扫烈士墓渐成新俗,私家上坟仍在通行。立夏时在春夏收种之交,民间讲究进补以增强体质,防罹“疰夏”。食蛋,以现体质变化。食“麦饼筒”。俗称“醉夏无麦饼,白碌做世人”。旧时贫家以割青大麦磨“麦虫”代,故又有“富的醉夏筒,穷的磨麦虫”之说。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喝点酒,或吃甜酒酿,称“醉夏”。六月六晒衣曝书,以防虫蛀,谚称“六月六,晒红绿”。食漾糕,以为可“打毒”。驱家畜入河,除垢灭蚤,有“六月六,狗”之谚。七月七即乞巧节。旧时妇女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最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