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民间习俗—胡公庙会
越文化—民间习俗—胡公庙会,胡公庙会 金华永康县距城十七公里的方岩山上有座“广慈寺”每年农历八月十三为“
胡公庙会 金华永康县距城十七公里的方岩山上有座“广慈寺”每年农历八月十三为“胡公”生日,永康、武义、东阳等县常有民众云集朝山膜拜“胡公大帝”。俗称“胡公大帝”者,姓胡名则,字子正,浙江永康人。据永康县志(清光绪十七年版本)记载:“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则尝奏免衢州、婺州两地身丁钱,民怀其德,户立像祀之,在方岩者,赐额曰赫灵祠”。永康高镇村一带盛行六年一次轮流接送“胡公大帝”习俗。凡轮到这年,即大吉大喜,故要组织庞大的朝山进香队伍。前导为鼓乐案旗(画有龙纹的旗帜,旗上署有地名),接着是身背大刀、手持镋叉、盾牌、棍棒的于年罗汉队; 跟着有“十八蝴蝶”、“高跷”、“十八狐狸”、“三十六行”、“莲花落”、“九曲珠”等娱神节目,再后是由一人扛一用樟木雕成的方岩山景、寺院大殿和“胡公”神像。头戴彩花,服饰新颖的信徒们紧随其后,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民间习俗—吴山庙会与杭州城隍神周新
吴山庙会,是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庙会风俗。参见《浙江民俗大观》,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10月版。吴山位于杭州城内,钱塘江与西湖之间。因春秋战国,吴越争霸,属吴国南界,故称为吴山。吴山多庙,素有“吴山七十二庙”之说。这些庙观祭祀的民间神像众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历史人物被民间崇拜而造成的神灵:除伍公庙祭祀伍子胥外,还有纪念南宋刺杀奸臣秦桧的英雄施全的施全庙;纪念明朝有“铁面御史”之称的浙江巡按周新的省城隍庙等等。(二)神话传说中的神灵:有纪念大禹治水的禹帝庙;纪念发明文字的仓颉祠;纪念媒妁之神的月老祠;还有太岁庙、雷神庙、风神庙、火神庙、东岳庙、龙王庙、海神庙等等。(三)纪念儒、释、道三教之神:儒教中的文昌庙;释教中的海会寺、宝月寺、七宝寺、宝成寺、仁寿庵等;道教中的三茅观、通元观、三仙阁等等。吴山上,不仅有杭州民间自立的寺庙,还有从外省迁来的寺庙,如从河南迁来的惠应庙;四川迁...
· 越文化—民间习俗—轧蚕花
轧蚕花(轧,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县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其中多有民间艺术表演,规模盛大。每年从清明节(俗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头清明最热闹。除本省蚕民外,更有从江苏吴江等地,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涌向含山,大多是蚕乡农民,多达七、八万人。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因此,蚕民把含山作为“蚕花圣地”。蚕姑们踏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甜)节节高,蚕花养得好”;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清明一早在上山途中,类似出会的祀神仪典就已开始,其形式有二种:一为拜香会。包括“吊臂香”、“扎内蜻蜓”、“拜香童子”及吹打乐等;二为抬菩萨出游(抬有“总管菩萨”、“土地菩萨”、“宗将军”...
· 越文化—民间习俗—迎花树
迎花树亦称“迎花节”,是金华县孝顺区让河街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独一无二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当地传说观音娘娘喜爱鲜花,向观音娘娘献花可除病灾,因而逐渐形成迎花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制作彩花,如“蝶恋花”、“双凤求凰”、“蜻蜓绕花”、“花蕾含苞”等,将彩花扎在长青树上,有的还持上制作的鲜桔、桂圆、苹果、荔枝等工艺品,象征丰收。迎花时,男男女女要洗净手,换上节日盛装,举着扎好的花树,汇集在村中晒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舞动花树。迎花队伍,载歌载舞,先绕村一圈,再上大路。领头的花树高达丈余,称为“娘花”。当迎花队伍返回原集中地点时,以放铳为号,围观者纷纷向前抢花,抢到者吉利,场面十分热闹。相传让河街的迎花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 越文化—民间习俗—台州的生活习俗
居住多聚集而居,形成村落,山区偶有单户独屋散处。民舍一般朝南或东南,利于采光通风,有“朝南屋,儿孙福”之谚。也有忌正南者,以正南为神庙所向,住宅宜朝南微偏。婚姻旧式多父母包办。婚姻程序,有说亲、踏亲、定亲纳聘、迎娶、回门等,与各地相类。结婚仪式也大体相同,称“拜堂”。生育生育无殊俗。产后一月内称“月里”。娘家送产妇营养食品和婴儿衣物,称“望月里”。产妇在月里多吃红塘、姜汁,以为保健。旧时居家分娩,今城乡大多改入医院。寿诞每逢生日,无论男女老幼,吃“长寿面”,称“做生日”。小孩有吃糖水汆蛋者。六旬以上大寿,旧时礼仪隆重,今已渐简,由儿女设家宴,送礼品以庆。自上世纪80年代始,城镇渐兴送生日蛋糕。
· 越文化—民间习俗—元宵迎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俗称“上元”,又称元宵,“元宵迎灯”是我省民间艺术活动中最主要的传统节日。相传西汉时道教祈神活动中,就出现“传灯”、“五色琉璃灯”。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诏下,官府百姓一律须于元宵节(其夜称“元霄”、“元夜”)张灯敬佛,祷求国泰民安。此活动传至宋代,观灯风俗渐盛。古人放灯本来只十五一夜,到明万历年间推迟五日,提前两天,即十三日起灯,二十日卸灯,十五、六日最盛,也有十八落灯,称“残灯”。本省各地灯会时间,大都是根据传承日举办。传统元宵灯会,一般分两种,一为挂灯,各家各户扎了各式各样灯彩高悬门前,供众人观赏;一为迎灯,有组织地结成舞队游街串户和广场表演,如龙灯、狮灯、花灯、马灯等,往往以几十人为一组,并配有锣鼓丝竹伴奏,并伴有“高跷”、“荡湖船”、“地戏”、民间歌舞等艺术形式,热闹异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