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民间习俗—七夕∶中国的“情人节”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4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民间习俗—七夕∶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七夕会鹊桥的故事,是中国当代动漫作品乐于表现的内容。  7月31

  牛郎织女七夕会鹊桥的故事,是中国当代动漫作品乐于表现的内容。  
  7月31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今年的农历中有个闰七月,于是便有了两个“七夕”,但作为七夕节仍只有一个,因为根据惯例,闰月是余月、副月,闰七月初七(8月30日)就不再作七夕节来过。 
  今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把七夕节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5大节日并列,作为我国重要民俗予以保护和传承。这提升了七夕节的民俗地位,是很值得庆幸的。它提醒人们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传统,重视传承好我们民族的“情人节”。
  七夕节的“夕”是指晚上。相传是夕为天上星宿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节日由此而来。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中间,可说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博得人们的广泛同情,因而七夕节形成的民俗,也都与牛郎织女有关。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牛郎织女的是《诗经》。其《小雅》中有一篇的大意说:织女星虽日移七辰,却不能织布;牵牛星名为牵牛,却不会驾车。到了西汉,这两颗恒星衍化为两位神,并出现了塑像。在东汉的《古诗十九首》里,牛郎织女的故事基本有了轮廓;《风俗通义》中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文字,可说是关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到了南北朝时代,殷芸受梁武帝萧衍之命作《小说》10卷,牛郎织女故事的来龙去脉更趋完善:“天河(即银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同朝人梁宗檩的笔记《荆楚岁时记》和吴均的笔记《续齐谐记》又演绎出“七夕”相会时众神返天宫,世间女子向织女求学艺等传说。这就是旧时民间女孩在“七夕”之夜瓜藤下偷看织女星以“乞巧”风俗的由来。
  至唐代,人们已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典型人物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相传他们俩曾在七夕之夜,感叹牛郎、织女分多会少,因而在长生殿里发誓,誓言与今《天长地久》一类流行歌曲如出一辙。白居易后来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谓是“情人节之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七夕: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人节
又到了一年中最浪漫的日子—七夕节。大家知道吗?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也进入非遗家族啦!一、牛郎织女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会在鹊桥相会。这美丽而感人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人对爱情最美好的向往。为了学习织女的心灵手巧,姑娘们便在这一天比针线活儿,所以这一天也叫乞巧节。二、浪漫习俗在古代,七夕节有拜七姐、吃巧果、乞求巧艺与姻缘等习俗。在现代,七夕作为中国人的浪漫情人节,庆祝方式也多种多样。1、送花:送玫瑰花是年轻情侣们表达爱意的经典方式。2、情书:一封手写的情书,比任何礼物都更能打动人心。3、观星:在烂漫的星空下,寻找牛郎织女星,一起许下心愿。4、手工礼物:花时间和精力亲手制作的小物件,代表着满满的诚意。不论是送花、送礼物,还是看电影、烛光晚餐,都是一种生活该有的仪式感。七夕提醒我们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份陪伴。不论是长长久久的...
· 越文化—民间习俗—台州的生活习俗
居住多聚集而居,形成村落,山区偶有单户独屋散处。民舍一般朝南或东南,利于采光通风,有“朝南屋,儿孙福”之谚。也有忌正南者,以正南为神庙所向,住宅宜朝南微偏。婚姻旧式多父母包办。婚姻程序,有说亲、踏亲、定亲纳聘、迎娶、回门等,与各地相类。结婚仪式也大体相同,称“拜堂”。生育生育无殊俗。产后一月内称“月里”。娘家送产妇营养食品和婴儿衣物,称“望月里”。产妇在月里多吃红塘、姜汁,以为保健。旧时居家分娩,今城乡大多改入医院。寿诞每逢生日,无论男女老幼,吃“长寿面”,称“做生日”。小孩有吃糖水汆蛋者。六旬以上大寿,旧时礼仪隆重,今已渐简,由儿女设家宴,送礼品以庆。自上世纪80年代始,城镇渐兴送生日蛋糕。
· 七夕不是情人节?中国的情人节是正月十五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本内容由河南商都文化发布)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
· 越文化—民间习俗—轧蚕花
轧蚕花(轧,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县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其中多有民间艺术表演,规模盛大。每年从清明节(俗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头清明最热闹。除本省蚕民外,更有从江苏吴江等地,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涌向含山,大多是蚕乡农民,多达七、八万人。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因此,蚕民把含山作为“蚕花圣地”。蚕姑们踏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甜)节节高,蚕花养得好”;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清明一早在上山途中,类似出会的祀神仪典就已开始,其形式有二种:一为拜香会。包括“吊臂香”、“扎内蜻蜓”、“拜香童子”及吹打乐等;二为抬菩萨出游(抬有“总管菩萨”、“土地菩萨”、“宗将军”...
· 越文化—民间习俗—迎花树
迎花树亦称“迎花节”,是金华县孝顺区让河街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独一无二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当地传说观音娘娘喜爱鲜花,向观音娘娘献花可除病灾,因而逐渐形成迎花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制作彩花,如“蝶恋花”、“双凤求凰”、“蜻蜓绕花”、“花蕾含苞”等,将彩花扎在长青树上,有的还持上制作的鲜桔、桂圆、苹果、荔枝等工艺品,象征丰收。迎花时,男男女女要洗净手,换上节日盛装,举着扎好的花树,汇集在村中晒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舞动花树。迎花队伍,载歌载舞,先绕村一圈,再上大路。领头的花树高达丈余,称为“娘花”。当迎花队伍返回原集中地点时,以放铳为号,围观者纷纷向前抢花,抢到者吉利,场面十分热闹。相传让河街的迎花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