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地名漫话—八字洋口陆家桥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地名漫话—八字洋口陆家桥,明清两代的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及沿长江三角洲各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一批批

  明清两代的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及沿长江三角洲各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一 批批商业市镇应运而生。当时,“民聚而居,交易其所”称为市,“市大而形胜会 焉”则称镇,镇的规模大于市。据统计,明成化年间,江阴仅有6市,过了数十年至嘉靖年 间,就有11镇21市。到了清道光和宣统年间,江阴的镇分别达到36和42个。

  古时江阴的市镇一般都是临水而建,除了需要生活用水外,还有舟楫运输的便利。 所以,一些镇名都与当地的河流或桥梁有关,陆桥镇也不例外,该镇以明代所建的一座石拱 桥而得名。

  明天顺七年(1463),当地村民赵瞻民在应天河上造了一座小木桥。后来由于年久失 修,行人上桥一步三摇,很不安全。天启年间(1621-1627),地方富户陆观舍捐出 银钱,召集工匠,将桥址南移,新建了一座花岗石的环洞桥。桥身宽4米多,东西 各25级台阶,桥面呈梯形,桥身总长15米,结构谨严,呈现了古朴庄重的明代石桥 风格。时人称“陆观舍桥”。后来,干脆叫成陆家桥,简称陆桥。

  清《光绪江阴县志》有这样的记载:“陆家桥(在)八字河口,金家桥南,又名陆观 舍桥。天顺间赵瞻民建。天启间陆琼易木以石。雍正元年玉子文、陆觐侯修。”由 于交通的便利,桥脚下便渐渐形成了市集。清韩《江阴城守纪》一文载入了一段陆桥 人抗清的事略。文中记叙清兵“分掠陆官舍桥,有徐玉杨者,富膂力,望清兵蜂拥而来,遂 匿桥洞中,见二卒引一将过。状甚伟,跃出登岸,均杀之。称将之首,重十八斤, 悬于树上。后兵多畏避,其树至今尚存”。到了20世纪80年代,陆桥镇开通了新河, 老桥作用不大,这座明代风格的石拱桥终于被拆除。

  陆桥镇地处江阴的东南部,镇境北和东北为周庄、华士两镇,东南为新桥、长泾两 镇,西为长寿镇、祝塘镇,全境似三角形,面积25平方公里。镇境宋时分属清化、 西舜两乡,清初属华墅、祝塘两镇辖区。建国后分属陆桥、瓠岱、启长、祝南等乡, 后陆桥、瓠岱两乡合并为陆桥乡,今称陆桥镇。

  追溯到宋末元初,风雨飘摇,战事频繁。有一缪姓宋代官员从汴梁南迁江阴,来到 陆家桥北面的瓠岱桥隐居。据《缪氏宗谱》记载,缪鉴为江阴缪氏一世祖。缪鉴好 读书吟诗。见到宋廷日益腐败,加上纷乱的时世,他对政治已不感兴趣,在佛老无 欲无为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但求安适的人生哲学。因此,便退出仕途,在瓠 岱桥这一偏僻乡村生活,常常以诗酒自娱。缪鉴的诗很有功力,受到时人推崇。

  缪鉴爱梅花,他在瓠岱桥的住处,自号梅花别墅。他的作品颇有情韵,如《端居》: “修竹垂杨映户栽,清风长送午阴来。门因好客时时扫,窗为看山面面开。此乐恐 于儿辈觉,长贫能免俗情猜。儒衣不似牛衣好,分付山妻放窄裁。”又如《春题》 诗:“江水漠漠水悠悠,望断春风燕子楼。书寄碧云千里雁,镜分明月半奁秋。来 时杨柳阴连陌,归路萃花雪满洲。遥想琐窗桃锦字,泪珠如粉冷银钩。”另有《围 棋》诗写奕者栩栩如生,笔下有神:“午香廉影静浮华,对面机心万里赊。夹骑倒 戈窥虎穴,乱乌横阵占鸥沙。当人不让争先着,袖手须饶老作家。欲访烂柯山下客, 洞深春染碧桃花。”

  元代江阴诗人陆文圭对缪鉴的诗作评价甚高:“渡江初有诚斋(杨万里)、放翁(陆 游)、后村(刘克庄)三大家,江西诗派人物中,澄江人独无。噫,今有人矣,翁名 鉴,字君实。”缪鉴的诗被编成《苔石效颦集》一卷。可惜的是,诗集已在元至正 年间的兵祸中散失。后人张宣遍访缪家后代和当地故老,将外传的30多首诗收集起 来整理刻印,使之得以流传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地名漫话—紫气东来西石桥
汉武帝时,江阴属毗陵县的暨阳乡。南朝梁代设江阴郡江阴县。梁敬帝萧方智是南朝梁元帝的第九子,公元555年即帝位,是萧梁的末代皇帝。梁太平二年(557),陈武帝陈霸先篡夺了梁的皇位,封萧方智为江阴王。萧方智死时年仅16岁,追谥敬帝,葬于苍墩。苍墩在今西石桥东北2公里。墩高约20米,墩围面积225平方米。清江阴县志记载:“俗传有发之者得大花瓶数十,有巨蜂群出螯人,乃不敢发。”原有护陵河,南面河上有石桥,通往墩西南的苍山寺。这里“峰岚耸秀,嘉荫萧疏。鹊噪杂沓其间,浅河曲渚环亘其旁,虽无群峭壁立之观,悬崖坠石之险,然四顾平旷,村舍疏落,林壑烟霞之趣,恍然有以寓于此山寺者。”(《苍山寺田碑记》)从宋、元至明代,驻锡苍山寺的虽有名僧,可惜已查不到记载。清初由牧悦、南苍两法师坐禅宣戒。雍正年间,达来、清源法师继之。乾隆年间,这里复建殿宇。道光年间,又增置寺田,焕新佛像,修葺倾圮的寺房,一时香火很盛。如...
· 吴文化—地名漫话—澄锡毗邻河塘桥
河塘镇僻居江阴之东南,西与文林镇连接,东以东清河与长泾镇分界,北通祝塘镇,南与锡山市毗邻。古老的富贝河横穿镇境,河两端分别同东清河和西河相接。昔时,这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有姓姜的江西人避兵祸来此定居,垦荒种田。无奈地势高亢,水利不善,广种薄收,故姜家村有西荒田之称。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江阴知县周斌召集民工,疏浚富贝河,垦荒屯田,土肥条件逐渐改善。四方士民陆续从各地迁来大河两岸安居,便形成了规模不大的集镇,当初以“何宕桥”命名。何宕桥原是一座木桥,后来,人们又称作河塘桥。清光绪三十年(1905),当地人严翼清集资改为石桥。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河塘新集镇的规划建设,原有石桥已经拆除,在原址西移百步改建了新桥。这一带,明代以前属西舜乡。何宕桥原是富贝河沿岸的村庄,明末清初形成小镇,属当时的文林镇。民国时期始设河塘镇。河塘镇地势略显高...
· 吴文化—地名漫话—东坡名胜在新桥
新桥镇地处江阴市东境,与张家港塘市、杨舍镇相邻。境内有蔡港河、太清河、华塘河诸水道纵横相交,贯穿南北东西,水系成网,河渠密布,南入太湖,北注长江。蔡港河北面通长江,东横河以南一段又称南蔡港河。南蔡港河上从北至南分别有北新桥、陶家桥、苏墅桥、马嘶桥、南新桥等。传说吴王曾在此狩猎,射得白鹿,故宋至明代这里属白鹿乡。元末明初,有张姓人来到这里垦拓成村,名新桥里。明代形成集市,称南新桥市,隶属于白鹿乡。清代属马嘶镇。建国后建新桥乡,后改称公社,现为新桥镇。这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粮桑均宜。蔡港河是新桥镇也是江阴东部地区的一条水上干道,原来航道蜿蜒弯曲,河窄水浅,引泄不畅,明、清、民国和建国后多次进行疏浚治理。蔡港河流经的一些地方,颇与一些历史名人有关。蔡港入江口原有龙王庙,明永乐十四年(1416)由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重修。白龙山东南的苏墅桥,因清代出了个陶孚尹而得名。陶孚尹字诞先,曾...
· 吴文化—地名漫话—卧龙南望月城桥
说起月城,不能不先提起夏城。夏城是南朝陈至德元年(583)修筑的,为当时江阴郡的所在地,又名舰浦城。夏城的方位在哪里?由于年代久远,难觅痕迹。宋《太平寰宇记》称:“夏城在县西十八里。陈倪启徙江阴治夏浦时所建。”一般人以为,夏城的位置应在今天的夏港镇一带,其实不然。夏城的实际位置是在今月城镇境内的秦望山脚下。当初的夏城南面是芙蓉湖,北面是秦望山,负山枕水,风景优美。夏城东南是卧龙镇。卧龙镇因该地西北有卧龙山得名。卧龙山即秦望山,山脉东起时家山,西至武进焦溪镇,蜿蜒起伏十一二里,状如卧龙,成为这里的天然屏障。从宋朝至明朝,卧龙镇百姓越来越多,商业也兴旺起来,但一度兴盛的夏城却渐渐败落下去了。所以,当地百姓一直有“先有夏城,后有月城”的说法。宋元两代,夏城、月城一带都属太宁乡,明代分设夏城镇、月城镇,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夏城乡、月城乡(镇)并设,1955年夏城乡并入月城乡。今天,我们还是可以从...
· 吴文化—地名漫话—古吴水道称利港
位于江阴西部的利港镇,东与申港镇相接,南与西石桥为邻,西隔天生港与石庄镇为界,北滨长江,与靖江夹港遥遥相望。利港镇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渔浦,因渔民打鱼能获利而更名。关于利港(渔浦)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吴平、袁康所著的《越绝书·吴地传第三》中说:“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时苏州通往扬州的水路,出平门,上郭池,入运河,出巢湖,北上历地,经过梅村镇入阳湖,经利港入长江,向扬州。由此可见,渔浦在两千多年前已是苏锡地区至长江的水上通道之一。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