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地名漫话—东坡名胜在新桥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地名漫话—东坡名胜在新桥,新桥镇地处江阴市东境,与张家港塘市、杨舍镇相邻。境内有蔡港河、太清河、华塘河

  新桥镇地处江阴市东境,与张家港塘市、杨舍镇相邻。境内有蔡港河、太清河、华 塘河诸水道纵横相交,贯穿南北东西,水系成网,河渠密布,南入太湖,北注长江。 蔡港河北面通长江,东横河以南一段又称南蔡港河。南蔡港河上从北至南分别有北新桥、陶 家桥、苏墅桥、马嘶桥、南新桥等。传说吴王曾在此狩猎,射得白鹿,故宋至明代这里属 白鹿乡。

 元末明初,有张姓人来到这里垦拓成村,名新桥里。明代形成集市,称南新桥市,隶属于白 鹿乡。清代属马嘶镇。建国后建新桥乡,后改称公社,现为新桥镇。这里 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粮桑均宜。

  蔡港河是新桥镇也是江阴东部地区的一条水上干道,原来航道蜿蜒弯曲,河窄水浅, 引泄不畅,明、清、民国和建国后多次进行疏浚治理。蔡港河流经的一些地方,颇 与一些历史名人有关。蔡港入江口原有龙王庙,明永乐十四年(1416)由航海家三保 太监郑和重修。白龙山东南的苏墅桥,因清代出了个陶孚尹而得名。陶孚尹字诞先, 曾任安徽桐城训导等职。陶孚尹工诗善文,他写的《澄江竹枝词》清新不俗,描绘 了江阴的风俗史事、地理和特产:“长江如带绕城偎,四野青屏锦作堆;千载延陵陵谷变, 居人犹说让王碑。”“柳 岸烟汀钓艇疏,河豚风暖燕来初;尚方尽却扬州贡,贱杀江头子鲚鱼。”“花关??槿篱斜 ,姹紫嫣红入望赊;争说古泾花事足,洛阳三月不须夸。” “霜落风高坠叶黄,木棉如雪满江乡;原头多少携筐女,不爱猗猗陌上桑。”“横河东去接 雷沟,侵晓行人抱布稠;珍重寸缣休浪掷,寒山龟手数更筹。”“编蒲不似治丝难,巧制团 团比素纨;一缕花纹新样好,桃笙冰簟等闲看。”“芙蓉湖边紫蟹肥,白苹红蓼秋烟霏;采 菱歌罢日初夕,青箬绿蓑相送归。”   

  明万历年间,曾在苏墅桥岸上拆得“东坡田舍”石碑。 相传北宋文学

  家苏轼晚年在此结庐,清幽静谧,无车马喧闹,一派田园风光。一日, 苏东坡骑马在这一带观景。适逢江南春回大地,艳阳高照,看到麦苗青青,菜花金 黄,不觉游兴骤增,策马向南疾行。突然来到蔡港河边,该马前足腾起,长嘶一声, 差点把苏东坡摔下马背。苏东坡定睛一看,眼前一条大河,河面上架着一座烂木板 桥,行人走上去,摇摇晃晃令人担忧。苏东坡不能过河,很是扫兴。他便跳下马背, 进了村子,把当地士绅全部叫来,下令让他们把烂木板桥拆除,重新建造一座大石 桥。很快,一座新的石板桥造好了。百姓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就把这座桥命名为马 嘶桥。

  苏墅桥也属一个村镇,邑人苏滨有《苏墅》诗,记录了一些与苏东坡有关的事:“ 流水斜阳外,村墟杳霭间。何年遗片石,终古爱眉山。阳羡田空没,兰陵宅易还。 耦耕吾所乐,风雅自相关。”清初陶尚虞率子孚尹移居此地,出资在蔡港河上重修 桥梁,“通商贾行李之往来”。当时正逢灾荒之年,民不聊生。清人史有光《新桥 叟》一诗,记下了受灾农民盛夏挑水命丧瓜田的悲惨情景:“新桥老叟七十七,白发蓬松面 黧黑。一儿已死孙早孤,出外萍飘觅衣食。伶仃孤苦迫衰年,活计惟存半亩田。去年种瓜收 倍利,今年种瓜瓜脱蒂。火云覆地如炉烘,讹言上天降赤龙。此翁担水新桥畔,曲 背辛勤手浇灌。黄尘扑面恶热侵,力尽心忧魂倏断。噫嘘欷!此翁可怜不惜命,半 亩瓜田竟身殉。”桥修成后,陶氏便在桥堍搭建棚舍,并煮粥赈助饥民,四方农民 闻讯都赶来食粥。人们称之为“活人桥”。陶公煮粥赈饥,被百姓传为美谈。桥上 有石刻对联:“桥跨东西,别墅遗碑传苏老;港通南北,活人厚泽溯陶公。”“活 人桥”又称苏墅桥,当地村子也叫苏墅村,后称苏市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地名漫话—紫气东来西石桥
汉武帝时,江阴属毗陵县的暨阳乡。南朝梁代设江阴郡江阴县。梁敬帝萧方智是南朝梁元帝的第九子,公元555年即帝位,是萧梁的末代皇帝。梁太平二年(557),陈武帝陈霸先篡夺了梁的皇位,封萧方智为江阴王。萧方智死时年仅16岁,追谥敬帝,葬于苍墩。苍墩在今西石桥东北2公里。墩高约20米,墩围面积225平方米。清江阴县志记载:“俗传有发之者得大花瓶数十,有巨蜂群出螯人,乃不敢发。”原有护陵河,南面河上有石桥,通往墩西南的苍山寺。这里“峰岚耸秀,嘉荫萧疏。鹊噪杂沓其间,浅河曲渚环亘其旁,虽无群峭壁立之观,悬崖坠石之险,然四顾平旷,村舍疏落,林壑烟霞之趣,恍然有以寓于此山寺者。”(《苍山寺田碑记》)从宋、元至明代,驻锡苍山寺的虽有名僧,可惜已查不到记载。清初由牧悦、南苍两法师坐禅宣戒。雍正年间,达来、清源法师继之。乾隆年间,这里复建殿宇。道光年间,又增置寺田,焕新佛像,修葺倾圮的寺房,一时香火很盛。如...
· 吴文化—地名漫话—禹迹所经名夏港
夏港旧名夏浦,距江阴城10里,是江阴城以西第一条通江河道。老夏港口东百余步曾有夏王庙,志书记载:“夏港,祖传禹迹所经,故名。”“市跨港东西,向为渡江舟航所集。”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夏代,所以又称大禹、夏禹。夏禹是中国历史上领导人民治理洪水有功的英雄。夏禹治水南达今天的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经过治理,“三江既入,震泽致定。”三江是指长江下游的江水,震泽就是太湖。史书记载,夏禹曾到过裸国。裸国就是今天的苏、锡一带(包括江阴)。当时,这里居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把头发剪短,身上刺有花纹。夏禹来到这里尊重当地习俗,“禹之裸国,解衣而入,衣带而出,因之也。”由于年代久远,夏禹在江阴的行迹难觅记载。在禹的领导和努力之下,最终平服了洪水,“天下于是太平治。”不过,从夏港东部青山南麓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鹿角镐和磨制石器,属良诸文化遗址,反映了夏代社会的经济文化面貌,当时...
· 吴文化—地名漫话—八字洋口陆家桥
明清两代的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及沿长江三角洲各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一批批商业市镇应运而生。当时,“民聚而居,交易其所”称为市,“市大而形胜会焉”则称镇,镇的规模大于市。据统计,明成化年间,江阴仅有6市,过了数十年至嘉靖年间,就有11镇21市。到了清道光和宣统年间,江阴的镇分别达到36和42个。古时江阴的市镇一般都是临水而建,除了需要生活用水外,还有舟楫运输的便利。所以,一些镇名都与当地的河流或桥梁有关,陆桥镇也不例外,该镇以明代所建的一座石拱桥而得名。明天顺七年(1463),当地村民赵瞻民在应天河上造了一座小木桥。后来由于年久失修,行人上桥一步三摇,很不安全。天启年间(1621-1627),地方富户陆观舍捐出银钱,召集工匠,将桥址南移,新建了一座花岗石的环洞桥。桥身宽4米多,东西各25级台阶,桥面呈梯形,桥身总长15米,结构谨严,呈现了古朴庄重的明代石桥风格。时人称“陆观舍桥”。后来,...
· 吴文化—地名漫话—澄锡毗邻河塘桥
河塘镇僻居江阴之东南,西与文林镇连接,东以东清河与长泾镇分界,北通祝塘镇,南与锡山市毗邻。古老的富贝河横穿镇境,河两端分别同东清河和西河相接。昔时,这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有姓姜的江西人避兵祸来此定居,垦荒种田。无奈地势高亢,水利不善,广种薄收,故姜家村有西荒田之称。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江阴知县周斌召集民工,疏浚富贝河,垦荒屯田,土肥条件逐渐改善。四方士民陆续从各地迁来大河两岸安居,便形成了规模不大的集镇,当初以“何宕桥”命名。何宕桥原是一座木桥,后来,人们又称作河塘桥。清光绪三十年(1905),当地人严翼清集资改为石桥。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河塘新集镇的规划建设,原有石桥已经拆除,在原址西移百步改建了新桥。这一带,明代以前属西舜乡。何宕桥原是富贝河沿岸的村庄,明末清初形成小镇,属当时的文林镇。民国时期始设河塘镇。河塘镇地势略显高...
· 吴文化—地名漫话—卧龙南望月城桥
说起月城,不能不先提起夏城。夏城是南朝陈至德元年(583)修筑的,为当时江阴郡的所在地,又名舰浦城。夏城的方位在哪里?由于年代久远,难觅痕迹。宋《太平寰宇记》称:“夏城在县西十八里。陈倪启徙江阴治夏浦时所建。”一般人以为,夏城的位置应在今天的夏港镇一带,其实不然。夏城的实际位置是在今月城镇境内的秦望山脚下。当初的夏城南面是芙蓉湖,北面是秦望山,负山枕水,风景优美。夏城东南是卧龙镇。卧龙镇因该地西北有卧龙山得名。卧龙山即秦望山,山脉东起时家山,西至武进焦溪镇,蜿蜒起伏十一二里,状如卧龙,成为这里的天然屏障。从宋朝至明朝,卧龙镇百姓越来越多,商业也兴旺起来,但一度兴盛的夏城却渐渐败落下去了。所以,当地百姓一直有“先有夏城,后有月城”的说法。宋元两代,夏城、月城一带都属太宁乡,明代分设夏城镇、月城镇,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夏城乡、月城乡(镇)并设,1955年夏城乡并入月城乡。今天,我们还是可以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