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地名漫话—澄东米市数北(氵国)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地名漫话—澄东米市数北(氵国),北(氵国)的(氵国)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一个较为冷僻的字眼,在一些小型辞书和

  北(氵国)的(氵国)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一个较为冷僻的字眼,在一些小型辞书和电脑中文 字库中往往难觅踪影。

   为此,笔者特地查阅了部分大中型辞书。除《辞源》外,在《汉语大词典》、《汉 语大字典》、《康熙字典》、《辞海》中都查找到了这个字。标明出处“(氵国),古获切, 水名,见《广韵·入麦》”。有的还说出自《唐韵》、《字汇》。看来(氵国)是一条古 代河流的名称,它的命名至晚在唐宋时期,因为《唐韵》、《广韵》分别是在唐 宋时编纂的工具书。(氵国)的读音是古入声,可以推定这条河在戏剑烤乖谀睦镌?无从查考。

   这个字除了用作地名外,几乎很少有人用它。但还是有人在用,现代四川籍作家 李?人在他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中,说水“流得的(氵国)(氵国)响”,(氵国)被用作了象声字。 江阴北(氵国)的命名,时间应在清代。早在唐宋时期,今北(氵国)镇域大部属东舜乡,当时 就有了村落北角墅,与相隔10里的南角墅分别为东舜乡的南北两端,所以以角相称。 明代建立了民众聚居并进行货物贸易的北角市。这一带地势低平,河渠纵横,原应 天河、东新河、谷渎港、南长河等水道交汇其间。古时由于水利设施不善,遇到雨 季,泄水不畅,竟成泽国。明北(氵国)赤岸人李诩在随笔《甲辰岁荒》中写道:“嘉靖 二十三年甲辰,春雨淋漓,二麦萎黄,十无二三。”“米麦之价腾贵,何不幸而亲 见之哉!”想来北(氵国)的得名,与水患有一定关系。

   《东兴缪氏宗谱》卷三十七有清同治辛未(1871)秋缪敬持撰写的《北角志略》载:“邑之 东偏,地名北角,为水所潴。西自江阴,东之常熟,南通无锡,北由谷渎抵杨舍入 大江。四水汇于是居,人聚焉。”该文还说,最初,有朱刘二姓世居此地,后来 缪氏也迁居北角。宋元时有大可三四抱的银杏树一株。这里还建有太平、聚秀两 石桥。横港桥至北角一里路原是泥路,逢下雨十分泥泞。后新安潘充耀购石铺路, 行人称便,起名为潘公路。

   北(氵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昔时所产的“上海白”粳米晶白香糯,曾经遐迩闻名。清 末民初到建国前后,北(氵国)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南北货、棉布、百货、酒酱、药品 等商品集中在西街,米行米店有30多家,分别集中在东、南、北街。抗战前,北(氵国)集 镇就通了电,拥有米厂10多家。各米行门前陈放着米样,供人批发选购。苏北、上 海、安徽等地客商蜂拥而至,运米船只挤满码头,成交十分活跃,北(氵国)成为江阴东乡的粮食 集散地,这里“米码头”的规模,仅次于无锡三里桥,在苏南诸乡镇中首屈一指。

  这一带民间还有练拳习武的乡俗,堪称江阴的“武术之乡”。晚清时北(氵国)人许太和, 就是一位有名的水乡镖师,曾任沪苏许多学校的武术老师,是国内南拳的著名代表。 1923年春出席上海第一次全国武术大会,张学良在他的拳击照片上题词。许太和后来著 有《南拳入门》一书。

  北(氵国)风行一种具有水乡特色的船拳,属南拳的一种,进退起 落,纵跳窜打,动作迅猛有力,可以在船上进行。当地人还喜欢在船上操舞刀、枪、 棍、戟、钢叉等武术器械,壮体强身。

  农历三月十七、十八是北(氵国)镇一年一度的民 间体育盛会。东清河里,客船停泊两边,十余艘“当船”披红挂彩,敲锣打鼓,摇 动橹把,由西向东中速行驶,水乡健儿登船劈拳弄刀,当众表演。后面有十几条昂 首翘尾的龙船,每条船上有两排青年挥臂划浆,在紧锣密鼓中穿行于“当船”之间, 犹如十余条蛟龙在水中翻腾。其时远近百姓扶老携幼,摩肩接踵,聚集在东清河两 岸和太平桥堍,争睹这一水上盛会。日寇侵华期间,划龙船停办。抗战胜利后的 1946年,北(氵国)划龙船恢复举行。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此后便偃旗息鼓,一 直没有举行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地名漫话—澄锡毗邻河塘桥
河塘镇僻居江阴之东南,西与文林镇连接,东以东清河与长泾镇分界,北通祝塘镇,南与锡山市毗邻。古老的富贝河横穿镇境,河两端分别同东清河和西河相接。昔时,这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有姓姜的江西人避兵祸来此定居,垦荒种田。无奈地势高亢,水利不善,广种薄收,故姜家村有西荒田之称。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江阴知县周斌召集民工,疏浚富贝河,垦荒屯田,土肥条件逐渐改善。四方士民陆续从各地迁来大河两岸安居,便形成了规模不大的集镇,当初以“何宕桥”命名。何宕桥原是一座木桥,后来,人们又称作河塘桥。清光绪三十年(1905),当地人严翼清集资改为石桥。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河塘新集镇的规划建设,原有石桥已经拆除,在原址西移百步改建了新桥。这一带,明代以前属西舜乡。何宕桥原是富贝河沿岸的村庄,明末清初形成小镇,属当时的文林镇。民国时期始设河塘镇。河塘镇地势略显高...
· 吴文化—地名漫话—古吴水道称利港
位于江阴西部的利港镇,东与申港镇相接,南与西石桥为邻,西隔天生港与石庄镇为界,北滨长江,与靖江夹港遥遥相望。利港镇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渔浦,因渔民打鱼能获利而更名。关于利港(渔浦)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吴平、袁康所著的《越绝书·吴地传第三》中说:“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时苏州通往扬州的水路,出平门,上郭池,入运河,出巢湖,北上历地,经过梅村镇入阳湖,经利港入长江,向扬州。由此可见,渔浦在两千多年前已是苏锡地区至长江的水上通道之一。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
· 吴文化—地名漫话—瞰江对淮君山秀
突起平野、俯临大江的君山,位于江阴市区北端,高72.5米,面积40.4万平方米。此山旧名瞰江山,后因春申君改为君山。湖南洞庭湖中也有君山,不过那君山是以湘君(舜之二妃)之所游处而得名,与春申君无关。旧志称江阴君山“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自古以来,君山儒、释、道并存,被文人雅士所称颂,留下众多遗址古迹。黄歇(?-前238)即春申君,战国时楚大臣。楚顷襄王时,黄歇出使秦国,说动秦国退兵,又巧施计谋,使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即考烈王)脱险回归楚国。楚考烈王即位后,立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12县。后改封江东,以吴(今苏州)为都邑。春申君黄歇与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上客皆蹑珠履。黄歇任楚相20多年,楚考烈王死后,在内讧中黄歇遭门客李园所杀。...
· 吴文化—地名漫话—龙砂起伏屏华士
清代文学家赵翼有一首题为《华墅》的七律:“近游百里览郊原,柔橹来过华墅村。山势不高犹翠色,江流虽近少潮痕。朽株叶借藤牵蔓,倾岸泥缘树络根。东去相传多古迹,暨阳城控海为门。”此诗虽为即兴之作,但今天读后也可领略一番两个世纪前华士的地形和景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境东隅,距江阴城区22公里,东北与张家港市接界,东连新桥,南达长泾,西倚周庄,北负砂山,市河横贯集镇,为东乡之重镇。砂山为集镇屏障,登峰北眺,长江隐约可见。山坡佳木葱笼,四季常青,风光宜人。邑人张自汉有《华墅感怀》二首:“石径荒凉草自萋,且休庵外水连漪。子荆去后风流歇,惟有春禽宛转啼。”“垂杨深处赵嘏家,小巷停车日正斜,却怪画楼岑寂甚,山童闲扫紫藤花。”江阴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沿江沙质土壤适宜载种棉花。很久以前的华士,是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布匹市场,大江南北的农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进行棉花和土布交易,故名花市。我国古代“花”字与“华...
· 吴文化—地名漫话—紫气东来西石桥
汉武帝时,江阴属毗陵县的暨阳乡。南朝梁代设江阴郡江阴县。梁敬帝萧方智是南朝梁元帝的第九子,公元555年即帝位,是萧梁的末代皇帝。梁太平二年(557),陈武帝陈霸先篡夺了梁的皇位,封萧方智为江阴王。萧方智死时年仅16岁,追谥敬帝,葬于苍墩。苍墩在今西石桥东北2公里。墩高约20米,墩围面积225平方米。清江阴县志记载:“俗传有发之者得大花瓶数十,有巨蜂群出螯人,乃不敢发。”原有护陵河,南面河上有石桥,通往墩西南的苍山寺。这里“峰岚耸秀,嘉荫萧疏。鹊噪杂沓其间,浅河曲渚环亘其旁,虽无群峭壁立之观,悬崖坠石之险,然四顾平旷,村舍疏落,林壑烟霞之趣,恍然有以寓于此山寺者。”(《苍山寺田碑记》)从宋、元至明代,驻锡苍山寺的虽有名僧,可惜已查不到记载。清初由牧悦、南苍两法师坐禅宣戒。雍正年间,达来、清源法师继之。乾隆年间,这里复建殿宇。道光年间,又增置寺田,焕新佛像,修葺倾圮的寺房,一时香火很盛。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