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地名漫话—定峰之麓见云亭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地名漫话—定峰之麓见云亭,清代初期,江阴人张印顶(号大育头陀)写有一首《定山山居》诗:“幽居自岑寂,茅

  清代初期,江阴人张印顶(号大育头陀)写有一首《定山 山居》诗:“幽居自岑寂, 茅屋槿为屏。山定人谁定?云 停我亦停。卷书容我老,樽酒笑人醒。莫问沧桑事, 吟怀 入杳冥。”诗句表达了作者隐居山中、不问世事、读书饮酒 、自得其乐的心情, 还巧妙地嵌入了定山、云亭两个地名 。

   追溯“云亭”的由来,先来探究一下“亭”的含义。亭 本是停的意思,最早作为行 人停留的处所。周代起,在边 防要塞地筑亭,用作防卫和盵望之用,并配备亭吏管 理。 秦汉时,亭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所设的供旅客宿食的处所, 后指驿亭。二是指乡以下的 一种行政机构。乡村每十里设 一亭,十亭为一乡。亭有亭长,掌管治安警卫、捕捉盗贼, 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还有 一 种亭侯,任候盗捕盗之 事。亭侯还是两汉魏晋时的一种地位较低的爵位名,如汉末 曹操封费 亭侯,关羽封汉寿亭侯。

   南北朝时,亭的涵义成为建在路旁供人休憩、迎送客人 的亭舍。十里为长亭,五里 为短亭。江阴西门外就有五里 亭。

   到了唐代,亭子演变成为园林中供人赏景的建筑物,或 圆或方,飞檐流丹。亭子经 建筑师们的造型设计,各种亭 子成为民族建筑的精华,使山光水色、园林名胜相得 益彰 。云亭的取名与定山有关。

   过去一直说,江阴有山33座半,地跨今云亭、山观、周 庄三镇的定山,主峰高273 米,占地19300亩,峰高地广, 堪称江阴诸山之冠。定山山势雄峻磅礴,冈峦重迭。 遇到 阴雨天,山峰云雾缭绕,经久不去。山南曾有一亭,常有白 云缭绕,古人云: “四面环山出白云,十里长亭居其中。 ”云亭因此得名。

   宋元明三代,云亭是个集市,称云亭市,属当时的昭闻 乡。明嘉靖年间,季姓在应天河北建 房百余间。清代改制 ,设 云亭镇。集镇跨应天河为市,分北街、中街、南街, 街道狭窄,各长里许。这一带民 间几乎家家都有纺车织机 ,纺车嗡嗡,机杼声声,生产的“江布”闻名大江南北。 应天河里帆樯连接,云亭成了贸易活跃的土布市场。《乾隆 江阴县志》载:“花布 庄缉次,抱布者接踵而至。西南诸 山,峰峦起伏隐现。定山峙其北,松径连冈,高出 天半。 河流声嘶,帆樯上下,与树影相乳,不啻往来画图中也。” 许多农民 家里备有纺车和铁木织机,生产窄幅土布已成为 这一带历史悠久的传统副业。

   陈鼎(1650-?),字定九,自号铁肩道人。清康熙年间云 亭镇陈家仓人。他从小博览群书,留 心史事,爱与重信义 的文人志士相交。康熙四年(1665)起,他流寓云南、贵州等 地,在西南 边陲地区衙署作过幕僚,当过知府。他专程考 察滇黔地区的山川、洞穴、寺庙,并深入到苗 、彝等少数 民族地区调查,写出了《滇黔记游》。这一时期,陈鼎的著 作还有介绍这一带地 区 风情、特产的《异域志》,反映当 地动植物生长特点的《虎谱》、《蛇谱》、《百花志》等 。他还经过20多年的努力,收集到明末东林党4600多人的资 料,撰写编辑成60多卷的《东 林忠烈传》,可惜被窃失传 。后根据仅存材料整理成《东林列传》24卷,由铁肩书屋梓 行, 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

  今云亭镇面积约38平方公里,境内多山,而且几乎都是 以山同他镇接界。东北有定 山与周庄分界;西北以绮山、 花山同要塞、南闸、峭岐为邻;南有毗山与长寿接界; 北 面以耙齿山正好同山观镇平分秋色。云亭镇东北部、西部地 势较高 ,南部、东部为广阔平地。山区竹木成林,郁郁葱 葱,桃、梨、瓜为应时果品。云顾、澄 杨、云峭公路与白 屈港、应天河、云峭河、半夜浜在此交汇,锡澄高速公路在 境西 通过。同心、那巷、大园里3个村建成了田块格子化、 道路林网化、沟渠系统化的 高标准农田两千多亩,成为省 、市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地名漫话—群峰环绕山观图
江阴东北境有山观镇。山观镇西以白屈港与要塞镇为界,其他三面众山毗连:北有蟠龙、凤凰两山。东有香山,是江阴、张家港两市的自然分界。东南有稷山,南有定山、耙齿山,分别与周庄、云亭镇接壤。集镇东南有售山(也称寿山)。站在集镇高处抬头远眺,山势连绵,起落有致,环抱着一方水土,确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山观”图。山观镇原名三官镇,因当地有三官殿得名。所谓三官,就是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信奉的神。数千年来,农民种田靠天吃饭,五谷要丰收,天、地、水这几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江阴和各地的三官殿、三官庙、三官堂比比皆是。道教以三官配三元,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说上元天官于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于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明归有光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东汉后期,由于政治日趋腐败,宦官外戚竞相争权,豪强...
· 吴文化—地名漫话—气势磅礴定山高
蟠居在云亭、周庄、山观3镇之间的定山,高273.8米,面积1.9万亩。山势迂折盘旋,雄峻磅礴,冈峦回合,面各异形。定山林木葱笼,泉石绮丽。峰高地广,堪称江阴诸山之冠。定山是唐代法响禅师驻锡之地,旧传山上有定光佛示现,故名定山。定山周长30余里,主峰为五峰顶。峰顶有定峰庵遗址,建于明万历年间,状元孙继皋题“水月东来”。主峰西下有玉蟹潭,汇集涓涓泉水,以清澈如镜闻名。潭下有石碛,呈鲤鱼状的鲤鱼宕和九湾十三跳石涧。定山寺始建于唐代,由上、中、下三庵组成。唐贞观年间(627-649),南通狼山法响禅师来到这里,募化于定山东麓建飞锡庵。唐人薛逢有《定山寺》诗云:“十里松萝映碧苔,一川晴色镜中开。遥闻上界翻经处,片片香云出院来。”宋代,定山山腰龙冈上兴建砖木结构的七级浮屠,名普照塔,又称黉塔。陈文纬游黉塔湾有诗:“烟霞何处认轻痕,郭外青山斜抱村。幽谷风清醒蝶梦,乔松鳞动引龙魂。翠凝秀竹凌霄汉,云...
· 吴文化—地名漫话—古吴水道称利港
位于江阴西部的利港镇,东与申港镇相接,南与西石桥为邻,西隔天生港与石庄镇为界,北滨长江,与靖江夹港遥遥相望。利港镇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渔浦,因渔民打鱼能获利而更名。关于利港(渔浦)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吴平、袁康所著的《越绝书·吴地传第三》中说:“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时苏州通往扬州的水路,出平门,上郭池,入运河,出巢湖,北上历地,经过梅村镇入阳湖,经利港入长江,向扬州。由此可见,渔浦在两千多年前已是苏锡地区至长江的水上通道之一。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
· 吴文化—地名漫话—瞰江对淮君山秀
突起平野、俯临大江的君山,位于江阴市区北端,高72.5米,面积40.4万平方米。此山旧名瞰江山,后因春申君改为君山。湖南洞庭湖中也有君山,不过那君山是以湘君(舜之二妃)之所游处而得名,与春申君无关。旧志称江阴君山“隆起平畴,横枕大江,邑中诸峰,四面环拱。北眺淮扬,南挹姑苏,东望海虞,西眄京口,为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自古以来,君山儒、释、道并存,被文人雅士所称颂,留下众多遗址古迹。黄歇(?-前238)即春申君,战国时楚大臣。楚顷襄王时,黄歇出使秦国,说动秦国退兵,又巧施计谋,使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即考烈王)脱险回归楚国。楚考烈王即位后,立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12县。后改封江东,以吴(今苏州)为都邑。春申君黄歇与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上客皆蹑珠履。黄歇任楚相20多年,楚考烈王死后,在内讧中黄歇遭门客李园所杀。...
· 吴文化—地名漫话—龙砂起伏屏华士
清代文学家赵翼有一首题为《华墅》的七律:“近游百里览郊原,柔橹来过华墅村。山势不高犹翠色,江流虽近少潮痕。朽株叶借藤牵蔓,倾岸泥缘树络根。东去相传多古迹,暨阳城控海为门。”此诗虽为即兴之作,但今天读后也可领略一番两个世纪前华士的地形和景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境东隅,距江阴城区22公里,东北与张家港市接界,东连新桥,南达长泾,西倚周庄,北负砂山,市河横贯集镇,为东乡之重镇。砂山为集镇屏障,登峰北眺,长江隐约可见。山坡佳木葱笼,四季常青,风光宜人。邑人张自汉有《华墅感怀》二首:“石径荒凉草自萋,且休庵外水连漪。子荆去后风流歇,惟有春禽宛转啼。”“垂杨深处赵嘏家,小巷停车日正斜,却怪画楼岑寂甚,山童闲扫紫藤花。”江阴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沿江沙质土壤适宜载种棉花。很久以前的华士,是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布匹市场,大江南北的农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进行棉花和土布交易,故名花市。我国古代“花”字与“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