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习俗—雷公电母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习俗—雷公电母,夏日,最动人心魄的天象就是电闪雷鸣了。打雷时,一个雪亮的闪电过去,轰然的雷声

  夏日,最动人心魄的天象就是电闪雷鸣了。打雷时,一个雪亮的闪电过去,轰然的雷声便接踵而来,让人心旌摇动。小时听人说,打雷时只要呆在大人身边,就没有危险,于是便一股劲地往母亲怀里钻。母亲说:“雷公公是专打坏人的,只要不做忤逆之事,不掉饭粒,就不必害怕。”如此看来,国人注重孝敬父母、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还有“雷公公”的一份功劳呢!

  由于天上的雷能摧毁树木房屋、置人死地,古人就设想出了一个雷公,而雷与闪电往往不在同一节拍出现,又为他配了个电母。不过这一对“够威够力”的神仙,一般人家都不敢供奉,一般寺庙也难见踪影,所以知其模样者不多。小时候有幸在江南一座破庙中亲睹其尊容:雷公是一条大汉,眼如铜铃,满面怒容,手执榔头凿子。古书说:“雷者,天鼓也。”看来雷公就是用这金属工具锤击天鼓而隆隆发声的,也不知这天鼓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经得起如此敲凿。而电母则活脱脱像个母夜叉,手持圆镜,目光犀利。二神居高临下,俯视人间。奇怪的是,电母所持之镜一半雪亮,一半涂黑,心中很不明白。直到后来见到警车,车上红灯中有半个旋转着的反光碗,方才理解这“一半黑”乃是个“休止符”,使闪电更为短促。其实,雷公电母在作威时起初是“步调一致”的,只不过电母是个“急性子”,比雷公跑得快,所以总是先到一步。

  那么古人对雷公电母是个什么态度呢?据说苏东坡在路上喜遇雷雨,作诗曰:“麾驾雷公诃电母”,“麾”是指挥,“诃”是呵斥,原来他老兄是在指挥驾驭这二位神仙。可见苏轼是了解并熟知雷公电母的,因自己胸怀坦白,心中无“鬼”,非但不怕雷电,反而感到畅快淋漓。而被雷之人,据老人说,那都是坏人,用扫帚在其背上轻扫,可以显现字迹,那些文字就是雷公电母给他写下的“罪状”。可惜无缘亲眼目睹,否则抄录或拍摄成像,也可警示世人。难怪现代影视剧中常把坏人作案安排在雷电交加之夜,一个忽闪打过来,把罪犯煞白的脸映得毕清毕爽,渲染了气氛。在书中,则把雷击称之为“殛”———杀死,很有点“蟑螂死光光”的味道。戏剧小说里有人发誓赌咒,常用“天打五雷轰”来表明心迹,若是一对情人,女方则会立即用手去堵他的嘴,不让继续说下去,可见雷公电母的“威力”。

  江南多雷雨,那电闪雷鸣有否给江南人带来好处?有。据说一场雷雨,可产生数以吨计的氮肥洒落地上,难怪江南土地是如此肥沃,而雷电过后,产生大量负离子,空气格外清新。近年来,大量目击“飞碟”光临地球的报导见诸于媒介,或许是外星人发现我们这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时常有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感到好奇而来打探的。不过这些来访者万里迢迢而至,却为啥不肯显露真容,同地球人一聚呢?可能之一是他们接近雷区,首先看到的雷公电母“形象太差”,误以为地球人皆为此等模样而吓得只能隔窗相望,这倒是雷公电母们的不是了。

  雷公电母外表虽然丑陋,说不定还是我们的“生身父母”呢。在地球生命起源的诸多学说中,有一种“生命起源于闪电”的观点,认为是雷电“催化”了碳氢氧氮的化合而产生了有机物,然后进化,然后就有了丰富多采的生命和人类。这学说同宗教中虚无缥缈的上帝创造了人类的说法相比,无疑是科学的。中国人创造的雷公电母就无疑比西洋人聪明多了:有了公、母,就有了阴、阳,才能“繁衍”后代,因此电母也成了神仙界中不可多见的女性。每当他们发现所创的“后代”中有不肖子孙之时,就先用“镜子”来透视这些人的五脏六腑,以示警告,对个别“败类”,则“殛”之,以示惩治,这就是人类对雷电又敬又畏的原因。而电母则比较调皮,喜欢开开玩笑:敛起开放的性格,缩成一团,到人家家里乱钻乱走,好像在“微服私访”,这就是偶见的“球状闪电”,千万碰不得,否则引发脾气,不讲情面,有时这团闪电找不到出路,会把烟囱当作走道,太窄了,就干脆炸它个粉碎。

  只是在南方庙宇中见过雷公电母,北方雷雨少,不知有无他们的塑像?可能这对公婆年事已高,“示惩”时也会“难得糊涂”,误伤好人,毁坏建筑,雷公的凿子也会击穿天空,让天河直泻人间,亏得国人还创造了个女娲在那里补天,否则人类岂不早就遭了灭顶之灾?

  自从有了避雷针,雷公电母的“误操作”得到了有效避免,不过避雷针并非万能,最近听说雷电还可产生“感应电”,击毁的都是光盘电脑等高新技术设备,这说明雷公电母也在“进步”,幸亏科学家针锋相对,又发明了一种避雷“器”,让电母尚未来得及“发作”就将她引入地下,避免了灾害。至此,人们方才可以放心地把这对“公婆”供起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习俗—吴地清明习俗多
冬至后106天,为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二月中、下旬,这时春寒未尽,处于乍暖还寒的时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吴地清明前后正是准备忙农田、事蚕桑的时节,唐代陈润有《东都寒日》一诗:“江南寒日早,二月杜鹃鸣,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浴蚕当社日,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清明节前后,吴地农村开始种瓜点豆,种植各类蔬果,蚕农要在清明节夜晚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清明节是吴地民间的一个大节,百姓历来十分重视。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百姓禁烟火,用冷食。清明祭扫祖坟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在清明前的寒食节进行,略早几天也可,但最迟不能过清明节这一天。少数年久的老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扫墓前男人先要到祠堂祭祖,然后全家上祖坟扫墓,清除坟墩周围的衰草败叶,修整坟头,飘插白、绿、黄三色纸幡,意为白地、绿苗、金黄谷麦,祈祷祖先赐福保佑子孙家业兴旺,五谷丰登。扫墓时用家常荤、素菜肴和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习俗—钉碗
现在,过年时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们会说声:“岁岁(碎碎)平安”,仿佛该砸碎只把碗似的。过去年代不然,小孩们是要吃生活的。道理十分简单,如今一只碗值几个钱?旧的不去新的还不来呢。从前人们生活水平低,打碎了的碗盆舍不得丢弃,是要请钉碗匠修补的。钉碗匠挑一副担子,主要工具是几只大小不等的小钻头、搭钉和一张线弓。他们走街穿弄,吆喝着专替人家钉碗补盆。有句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从钉碗引发来的。匠人歇下担子,坐小板凳,膝上铺布,先将破碗片对上,再绕线固定住,夹到双膝间,就可以用那把小弓的线绕上钻头,像拉二胡似的在碗外裂缝两边钻孔。孔眼很小,钻好对称的两个孔就按上搭钉,用小锤子轻轻敲敲就成。这样修整过的瓷器家什,只要不再打碎,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钉碗是手艺活,需有一定的技巧,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注定是会被摈弃的。
· 吴文化—吴地习俗—吴歌:《食谣》
“正月闹元宵,二月撑腰糕,三月青团颜色俏,四月四喜蜜糕老人笑,五月棕子芦叶包,六月冷水激面麻油浇,七月巧果两头翘,八月酥皮月饼小纸包,九月菊开重阳糕,十月油炸芙蓉饺,十一月红绿瓜丝嵌蜂糕,十二月腊八粥糯米烧。”
· 吴文化—吴地习俗—箍桶匠
旧时女儿出嫁,带过门的木器家什应有尽有,什么大脚盆小脚桶,饭桶茶桶马桶,小孩子的立桶撒尿桶,盛米装面粉的米桶,提水的小提桶,挑水的大水桶……绝对多了去了。这些木质的日常用具现今多由金属塑料代替,但在过去年代如要修理它,就要用到挑担穿巷的箍桶匠。箍桶匠能将用旧了完全散了架的桶类家什复原。烂了的木片以新的补上,锈断了的铁箍换上好的。如给他一些木块,他也能做一只新的什么桶。箍桶匠手艺的高超在于用料计算及桶腰组装时的恰如其分。须知如马桶、提桶的桶腰是鼓形的,箍桶匠用何种办法设计得那么精确,使一块块刨出来的等同的木片拼装起来正好呈圆鼓形呢?桶上的箍是必不可少的,老早以前用的是竹箍,后来铁条铅丝取而代之。装箍是最后一道工序,剩下的就是刨刨刮刮整修整修了。随着生活用品的更新换代,老式的木桶木盆慢慢在淘汰,箍桶匠这一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