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习俗—旧时评弹界的隐语行话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习俗—旧时评弹界的隐语行话,隐语行话,又称“秘密语”、“市语”、“切口”等,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

  隐语行话,又称“秘密语”、“市语”、“切口”等,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业内交际言语,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隐语行话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其形成的来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禁忌、避讳或者讨吉利;二是回避人知而藏密;三是语言游戏而增添生活情趣。隐语行话属封闭或半封闭性符号体系,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隐语行话意味深长、趣味津津,是比“古典”还要活、使文学更加精彩的“炼话”。

  在旧社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自己的隐语行话,说书先生即评弹界也不例外。如登台演出叫“上桥梁”;贴演出海报叫“飞报纸”;说书用的桌子叫“挡身”;授业师傅称“圆亮”;听众叫“受生”;初次上台演出叫“破口”;非苏州籍演员叫“外道”;有同行来听书,叫“受册”;书场竖牌写上演员姓名和书的内容以广招徕,叫“亮肚子”;书场给的演出定金叫“盘洋”;兼作书场用的茶馆叫“清朝阳”;将最后一天的收入送归书场服务人员以示答谢,叫“跳扦”;合作演出叫“拼档”;听众少、演出提前结束,叫“漂档”;演员向同行借钱,叫“通霸”;有时两档演员碰巧在同一码头演出,书场又靠得很近,为了不因抢生意而互伤感情,约定演出收入双方平分,叫“抖手巾包”。还有一些是关于演出过程的隐语行话,表演时的面部表情,叫“面风”;书中人物出场时通常有一段独白,说明其身份来历、性格特征等,这段独白叫“挂口”;为故事高潮作铺垫,叫“种根”;演出不老练,只会严格按照本子说书,不善于临场发挥,叫“方口”;插科噱头低级庸俗、生搬硬套,叫“硬扒”;演出受好评,对演员评价高,叫“香讲”;观众对演员提出批评,叫“出醺讲”,有时演员在台上说书出了漏洞,自己也很快意识到了,散场后就会有老听客来找演员,演员就会对老听客说:“你今天要出醺讲了。”这样既向老听客打了招呼,请求原谅,在其他听众面前又不露痕迹,从这一点上,可以体味到隐语行话的某些巧妙作用。

  还有一些隐语行话是有关日常生活和一些书目的。如菜肴叫“沃壤”;人力车叫“辇奶”;酒叫“浆头”;书叫“黑头”,从书中寻找演出材料,叫“翻黑头”;书目《三国志》叫“大王”;《三笑》叫“小王”;《岳飞传》叫“飞佬”;《啼笑因缘》叫“啼佬”,《杨乃武与小白菜》叫“菜佬”;《下江南》叫“乾佬”;《狸猫换太子》叫“剥皮”,《绿牡丹》叫“花佬”,还有许多,无须一一枚举。从这些隐语行话中,我们可以约略窥见旧时说书先生的生活情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习俗—吴地清明习俗多
冬至后106天,为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二月中、下旬,这时春寒未尽,处于乍暖还寒的时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吴地清明前后正是准备忙农田、事蚕桑的时节,唐代陈润有《东都寒日》一诗:“江南寒日早,二月杜鹃鸣,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浴蚕当社日,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清明节前后,吴地农村开始种瓜点豆,种植各类蔬果,蚕农要在清明节夜晚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清明节是吴地民间的一个大节,百姓历来十分重视。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百姓禁烟火,用冷食。清明祭扫祖坟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在清明前的寒食节进行,略早几天也可,但最迟不能过清明节这一天。少数年久的老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扫墓前男人先要到祠堂祭祖,然后全家上祖坟扫墓,清除坟墩周围的衰草败叶,修整坟头,飘插白、绿、黄三色纸幡,意为白地、绿苗、金黄谷麦,祈祷祖先赐福保佑子孙家业兴旺,五谷丰登。扫墓时用家常荤、素菜肴和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旧时的村规民约
江南农村,人口稠密,生产发达。历史上广大农村为种好农田,农民们懂得保护自然资源,并为保证大家生产有序,各村都有一些不成文的村规约法,大家也都遵守,很有效果。抢河泥农村每个村庄的村边田头,都有二三条“上浜河”,也叫“漕河”。这种河不通大河,是“死浜”,水面约一二十亩到三四十亩。河边树木葱郁,杂草丛生。每到秋末初冬,落叶掉河下沉,加上平时下雨的泥水冲积,河底下积了厚厚一层“河泥”。农民们用小木船和罱网把河泥罱起来,与稻草和“红花草”一起搅拌、沤制成“草塘泥”。这是一种极好的有机肥料,肥效好,肥力长,做水稻的基肥,壅多了也不会伤稻,又减少农本。农民们视这种肥料为农田之宝。为使农田都能壅上这种肥料,所以规定只能属于那条河“起水”的农田才能罱取,并约定一个日期,大家一齐罱取,农民称之为“抢河泥”。抢河泥一般都约在农历正月上旬的某日,这时正是农闲,各家又都在家过年。农民们为了种好水稻,争取多收粮食,各...
· 吴文化—吴地习俗—钉碗
现在,过年时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们会说声:“岁岁(碎碎)平安”,仿佛该砸碎只把碗似的。过去年代不然,小孩们是要吃生活的。道理十分简单,如今一只碗值几个钱?旧的不去新的还不来呢。从前人们生活水平低,打碎了的碗盆舍不得丢弃,是要请钉碗匠修补的。钉碗匠挑一副担子,主要工具是几只大小不等的小钻头、搭钉和一张线弓。他们走街穿弄,吆喝着专替人家钉碗补盆。有句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从钉碗引发来的。匠人歇下担子,坐小板凳,膝上铺布,先将破碗片对上,再绕线固定住,夹到双膝间,就可以用那把小弓的线绕上钻头,像拉二胡似的在碗外裂缝两边钻孔。孔眼很小,钻好对称的两个孔就按上搭钉,用小锤子轻轻敲敲就成。这样修整过的瓷器家什,只要不再打碎,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钉碗是手艺活,需有一定的技巧,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注定是会被摈弃的。
· 吴文化—吴地习俗—吴歌:《食谣》
“正月闹元宵,二月撑腰糕,三月青团颜色俏,四月四喜蜜糕老人笑,五月棕子芦叶包,六月冷水激面麻油浇,七月巧果两头翘,八月酥皮月饼小纸包,九月菊开重阳糕,十月油炸芙蓉饺,十一月红绿瓜丝嵌蜂糕,十二月腊八粥糯米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