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习俗—旧时评弹界的隐语行话
隐语行话,又称“秘密语”、“市语”、“切口”等,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出于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而创制使用的一种业内交际言语,是一种特定的民俗语言现象。隐语行话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其形成的来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禁忌、避讳或者讨吉利;二是回避人知而藏密;三是语言游戏而增添生活情趣。隐语行话属封闭或半封闭性符号体系,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隐语行话意味深长、趣味津津,是比“古典”还要活、使文学更加精彩的“炼话”。
在旧社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自己的隐语行话,说书先生即评弹界也不例外。如登台演出叫“上桥梁”;贴演出海报叫“飞报纸”;说书用的桌子叫“挡身”;授业师傅称“圆亮”;听众叫“受生”;初次上台演出叫“破口”;非苏州籍演员叫“外道”;有同行来听书,叫“受册”;书场竖牌写上演员姓名和书的内容以广招徕,叫“亮肚子”;书场给的演出定金叫“盘洋”;兼作书场用的茶馆叫“清朝阳”;将最后一天的收入送归书场服务人员以示答谢,叫“跳扦”;合作演出叫“拼档”;听众少、演出提前结束,叫“漂档”;演员向同行借钱,叫“通霸”;有时两档演员碰巧在同一码头演出,书场又靠得很近,为了不因抢生意而互伤感情,约定演出收入双方平分,叫“抖手巾包”。还有一些是关于演出过程的隐语行话,表演时的面部表情,叫“面风”;书中人物出场时通常有一段独白,说明其身份来历、性格特征等,这段独白叫“挂口”;为故事高潮作铺垫,叫“种根”;演出不老练,只会严格按照本子说书,不善于临场发挥,叫“方口”;插科噱头低级庸俗、生搬硬套,叫“硬扒”;演出受好评,对演员评价高,叫“香讲”;观众对演员提出批评,叫“出醺讲”,有时演员在台上说书出了漏洞,自己也很快意识到了,散场后就会有老听客来找演员,演员就会对老听客说:“你今天要出醺讲了。”这样既向老听客打了招呼,请求原谅,在其他听众面前又不露痕迹,从这一点上,可以体味到隐语行话的某些巧妙作用。
还有一些隐语行话是有关日常生活和一些书目的。如菜肴叫“沃壤”;人力车叫“辇奶”;酒叫“浆头”;书叫“黑头”,从书中寻找演出材料,叫“翻黑头”;书目《三国志》叫“大王”;《三笑》叫“小王”;《岳飞传》叫“飞佬”;《啼笑因缘》叫“啼佬”,《杨乃武与小白菜》叫“菜佬”;《下江南》叫“乾佬”;《狸猫换太子》叫“剥皮”,《绿牡丹》叫“花佬”,还有许多,无须一一枚举。从这些隐语行话中,我们可以约略窥见旧时说书先生的生活情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