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观《苏园六记》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观《苏园六记》,电视台播放《苏园六记》时,我总是早早地坐在了电视机前,以前所未有的耐心等待着

  电视台播放《苏园六记》时,我总是早早地坐在了电视机前,以前所未有的耐心等待着,这是我看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无法做到的。《苏园六记》还没有播完,我就四处打听,这部堪称不可 多得的文化艺术片的VCD影碟什么时候出版发行。我坚持认为,《苏园六记》的摄制者如果没有想到将其制成影碟出版发行,就是缺乏经营头脑,无疑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作为一个生长在 古典园林密布的苏州的我,有一点是十分汗颜的,那就是对吴地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园林的了解,长期以来一直处在较肤浅的层面上。细细观赏了《苏园六记》之后,我觉得自己渐渐充实起 来,如同一个收藏家于不经意之中突然获得了一件最有价值的宝物一样。精美的画面、精彩的解说、精致的设计、精当的剪辑,把苏州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和吴地传统文化的精髓,艺术地显现 在人们的视野中。毫不夸张地说,《苏园六记》本身就是一部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所以能与“天堂”相提并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这些典雅古朴 、精致秀气、享誉海内外的园林。

  《苏园六记》以独到的手法,全新的构思,从六个不同但紧密关联的角度艺术地表现了苏州园林之美。“六记”者,乃一记吴门烟水,这是苏州园林和苏州 大文化的序曲,采用大写意的手法,通过苏州园林背后的涵纳繁多品种、呈现锦丽色彩、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吴地文化,对古典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述;二记分水裁 山,着笔于园林里的山水,讲述了园林中的理水手法和掇山艺术;三记深院幽庭,以对苏州园林建筑的讲解,揭示了园林建筑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增加新奇趣味的奥秘所在;四记蕉窗听雨,在对 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的叙说中,介绍了苏州园林具有的人赋品格特点,并引领人们去体味古代风雅、体验与自然的交流、体察人生哲理;五记岁月章回,以苏州园林兴兴衰衰的这面铜镜,反映了 吴中的兴衰和国家的兴衰,折射出了苏州人将苏州园林融进生活和生命的荣辱与共的关系;六记风叩门环,记载了苏州人为苏州园林所倾注的大量心力,苏州园林就如同老宅门户上的门环,经无 数人的手泽磨出的亮色一样,表现了苏州人不仅没有失去造园的真传,而且还使苏州园林走出了世界。

  观《苏园六记》,是一次艺术的享受。在旅游观光者的眼里,苏州园林是了解中国、了 解苏州的一扇窗口。在我的眼中,《苏园六记》无疑是一部探寻吴地历史文化发展和园林美学的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读静思园记
夜幕降临了。夜色中,园内的灯光亮了。五彩缤纷的灯光从这里那里射出来,落在满园的灵壁石上,顿时园内充满了一股神秘的气息,仿佛顷刻间,这些不会说话的石头全都有了生命。园内荟萃了各种奇石。这些几亿年前因火山爆发形成的灵壁石,坚硬,铮铮作响,浑身透着一种钢铁般的光泽,有的如长啸的猛虎,有的似飞奔的小鹿,有的匍伏如千年的老龟,有的灿烂似燃烧的火焰。园内有一对栩栩如生的凤凰石,出自当地的凤凰山上,长长的尾巴低低垂下,全身浑然天成竟没有一点刀斧之功。还有一块重达130多吨的巨型灵壁石,如一片偌大的风帆高高扬起,在它的底部点燃一柱香烛,布满巨石的一千多孔,可以孔孔飘出淡蓝色的烟雾,若即若离,其美无比。据说为开采这块石头园主请人整整花费了三年时间,而为了搬运这块巨石,园主又在当地筑了五公里的路,修了两座桥,并再造了一座桥。搬运巨石的汽车是借来的当年前苏联装载导弹的大型超长平板车,一路缓缓行进,每天的路程只能...
· 吴文化—文化行旅—“观蝶节”释义
梁祝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故事,不仅在国内妇孺皆知,而且在国外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化蝶双飞”则更是民间艺术高潮迭起的重要情节。在宜兴善卷洞一带,一直有个传统的观蝶节,每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在碧鲜庵的蝶亭上空,就有成千上万只蝴蝶,双双对对,婀娜多姿,情侣依依,形影不离。其中有一对洞蟮暮?据说是梁祝精灵所化,黑色为祝英台,黄色为梁山伯。此情此景,民间传为美谈。每年这一天,方圆数十里,人们成群结伴前来观蝶。据国内梁祝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考证,虽然在梁祝史实和传说的源地等方面有争议,但对梁祝“化蝶双飞”的传说故事情节,一致公认在宜兴。那么,为什么将每年的阴历三月二十八日定为“观蝶节”呢?根据宜兴的各种传说和有关志书记载资料,主要可归纳综述如下:其一、传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祝英台殉情之日,亦即梁祝化蝶双飞之日。其二、由于梁祝故事发生在宜兴,而在宜兴的发生...
· 吴文化—文化行旅—去姑苏怀旧
从无锡去苏州,说不上是旅游,顶多算远足——一个走得稍微远一点儿的散步。到苏州已是中午,打车直奔“得月楼”,急于重温那童年记忆中的美味。如果说,“龙井虾仁”和“虫草鸭羹”正好体现了苏邦菜的“清”与“鲜”,那么,其主打菜“松鼠鳜鱼”就恰恰体现了它的“甜”和“腻”了。真的太甜,甜得我这个无锡人也要连呼“吃不消”。于是,对另一道“蜜汁火方”就只好敬而远之了。然而对面“朱鸿兴”的面倒是正宗苏式风味,汤宽面窄,且是白汤银丝面。从“得月楼”出来,留意了一下地名,东西走向的叫做“太监弄”,南北走向的叫“宫巷”。不远处是“玄妙观”,门前叫“观前街”……这种种古式的地名,形成了一股清平富贵景象,也便是旧时江浙一带读书人所追求的人生审美情趣吧。所谓既清又贵,无不彰显温柔敦厚的大家风范。久闻西园戒律幢寺之盛名,下午便驱车前往。这是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刹,站在寺前巨大的照壁下,就已感觉其不凡。“离垢清净处,无尘玄妙地...
· 吴文化—文化行旅—书坛奇葩绽姑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娘娘,天生一双大脚,这在历史上是颇有点名气的。后人据此演义,写成传奇笔记,编出脚本搬演,那一双大脚在我们传统戏曲舞台上很是出了点风头。或讽或喻,倒也有点意味,但总感到讽甚辣,喻不足,令人回味索然。传统的苏州评弹演出形式向以长篇见长。一部长篇评弹往往要演几个月。优秀的长篇不乏精彩的书目,但如果细细拆析,不难发现,全书的架构不免松散,书中人物的性格在某些章回中不免走样,因此对于长篇书目的加工整理实在是一项艰苦浩繁的工程。新中国成立后,评弹艺术工作者一方面努力加工长篇,一方面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创造了中篇、短篇的形式。这是苏州评弹发展史上光彩照人的一页。其中尤其是中篇,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优秀的中篇还要塑造出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蕴含着历史的人文底蕴和现实的审美情趣。建国以后,这样的中篇不乏其例。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罗汉...
· 吴文化—文化行旅—立春日的寄畅园
细雨已经不下了,山道上仍残留着湿湿的水迹,没有风,树林里飘浮着淡淡的雾气,空气清新得使人忍不住时时停下来,作深呼吸,似乎不这样就会愧对如此清静又如此赏心悦目的山野。不经意间,我感到有一种隐约的暖意从大地上漫开来,向四野扩散,使这个阴冷的冬日失去了往常的冷酷。说不定那疏朗的林间此时正孕育着最初的嫩芽,或者已开始从地下向枯枝输送着春的液汁。哦,我突然想到,今天正是立春,怪不得在寒冬的领土上,远在天边的春天已悄悄迈出了试探的脚步。从山上下来,无意之中,我信步来到了寄畅园。静如止水的寄畅园,此时仍沉浸在昨夜的雨梦中。偶尔有一滴两滴积聚在树叶上的雨水往下坠落,发出细小而清脆的天籁之音,还有那晨起的鸟雀一声声婉转的鸣唱。经历了数百个春秋的这座园林,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会真正显示出它高贵、风雅的禀性,那是一种平日里被遮蔽了的最真实最内核的美质。这是一座几十年来被我踏遍无数次、物是人非的园林。经典的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