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文化行旅—水乡芦苇赞
老家是水乡,多河湾湖滩,盛产芦苇。旧时,芦苇是农家一 宝,一年四季少不得它。
春上,芦苇幼芽可供食用,清贫人家青黄不接时,挖来充饥 ,借以度过春荒;而芦根,又是一味上好中药,因性寒、味甘, 若遇伤风咳嗽取来煮汤喝,可清火除热,润肺舒胃且通窍;芦苇 叶又称粽叶,每年端午时节,采撷包粽子,更是清香飘溢全村, 其时也有人采得跑几十里路进城卖的;而芦苇秆更因粗壮坚挺, 又确是我们水乡农家的重要建材,编织芦苇席搭草房,村边家家 菜园都用此编篱笆遮栏,防止鸡鸭进园啄食,糟蹋绿色叶菜;而 芦帘更是夏天用以遮阳家家不可少的。
每当入冬,成片的芦苇还是由城里人来收购去,用作化浆造 纸,甚至做人造棉、人造丝等,派大用场呢。到最后剩下的根根 茬茬和杂柴,农家也会全家男女老少齐出动,用锋快的镰刀 齐刷刷樵来捆好上垛,作为冬春两季的烧柴。所以芦苇这自生自 灭的水边野生植物,老家水乡家家都与之有割不断的千千情结。 它对农家年年月月,从春到冬,从根到叶,总是默默地全部奉献 ,却没有丝毫的索取。
我虽远离老家已数十年了,但春夏秋冬,家乡芦苇茎叶的翠 绿,青葱得可爱,沙沙摇曳的风韵,仍清晰地记着。更记得每到 夏秋之交,在芦苇秆的顶端便会抽梗开花,众多小穗聚束,形成 了一个尺数长的圆锥花丛,初为紫色,再为棕褐色,直至入冬, 似乎一夜之间转为白色。花虽不艳,无雍容华贵之气,但朴素大 方,在其它草木纷纷落叶,花卉凋零的冬天,唯独芦花似雪,随 风飘动,“白雪”起浪,蔚为壮观,这便成为家乡奇特的景观。
岁月悠悠,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喜事 来了。这里因为遍布芦苇滩,又多水草,盛产鱼虾蟹,真有“一 斛水中半斛鱼”那般富饶。有精明的城里人,竟看中芦苇荡天然 的优美景色,再加众多鸟雀栖息繁衍,凭借这里“启窗绿天际, 坐听百鸟鸣。渔翁晚唱归,喜看野鸥翔”的一派天趣,投资开发 起水上旅游业,在芦苇荡中建起数十幢水上民居,冠以“得月居 ”美名,雅得很。
据说,每当双休日,城里人就欢喜来这里休闲小憩,享受宁 静,品尝鲜活的鱼虾美味,村上人当然得益。那种低矮的芦苇泥 坯草房已不复存在,一幢幢经过规划设计的砖瓦楼房成排成片建 成,就连以前久居船上的半农半渔人家也已上岸住进了楼房定居 了。还有少数脑子活络的,一面在外从工经商,一面又在水乡办 旅馆开饭店,着实有了钱。过去到处都是像水蛇般曲而窄的泥泞 小道,如今坦荡如砥的通天水泥大道直达县城。以前一村人没几 个识字的,而今光上大学读书的就有三十几个。
故乡的芦苇,昔日,有为穷人以御寒和聊以温饱之恩,如今 ,芦苇荡里的人们又靠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利用这得天独厚 的芦苇,迈上了致富路,叩开了致富门,家乡人民谁不在念叨? !故乡的芦苇,也给了我在外工作的力量、信心和勇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