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观蝶节”释义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观蝶节”释义,梁祝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故事,不仅在国内妇孺皆知,

  梁祝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故 事,不仅在国内妇孺皆知,而且在国外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 朱丽叶”,其“化蝶双飞”则更是民间艺术高潮迭起的重要情节 。

  在宜兴善卷洞一带,一直有个传统的观蝶节,每年阴历三月 二十八日,在碧鲜庵的蝶亭上空,就有成千上万只蝴蝶,双双对 对,婀娜多姿,情侣依依,形影不离。其中有一对洞蟮暮?据说是梁祝精灵所化,黑色为祝英台,黄色为梁山伯。此情此景 ,民间传为美谈。每年这一天,方圆数十里,人们成群结伴前来 观蝶。

  据国内梁祝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考证,虽然在梁祝史实 和传说的源地等方面有争议,但对梁祝“化蝶双飞”的传说故事 情节,一致公认在宜兴。那么,为什么将每年的阴历三月二十八 日定为“观蝶节”呢?根据宜兴的各种传说和有关志书记载资料 ,主要可归纳综述如下:

  其一、传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祝英台殉情之日,亦即梁祝 化蝶双飞之日。

  其二、由于梁祝故事发生在宜兴,而在宜兴的发生地--善 卷洞水洞口三面围山,一面向阳,洞内常温冬暖夏凉,洞中清流 缓缓而出,洞外空气温暖湿润,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条 件,每当春暖时节的某日(传为:阴历三月二十八日),就有成 群的蝴蝶集聚于洞口碧鲜庵上空,满天飞舞,形成了优美而动人 的景观。因此,当地老百姓把梁祝比作蝴蝶,以寄托人们美好的 祝愿,借双双飞舞的蝴蝶来祈祷梁祝的精魂。

  其三,宜兴人民素以耕读传家,为文立德,文臣英才代不绝 书。而民间传说经宜兴历代文人墨客的加工润色,其含义就更为 丰富,所以观蝶节--阴历三月二十八日也就有其特定的含义: 阴历之“阴”字隐喻“英”(与“阴”谐音)台之意;而三月之 “三”字又隐喻“山”(与“三”谐音)伯之意;其二十八日则 以28隐喻2人化蝶(“8”字形似宜兴人俗称的蝴蝶结,喻指蝴蝶 )双飞之意。上述可见,阴历三月二十八日可解读为:(祝)英 台与(梁)山伯两人化蝶(双飞)之日。人们为了纪念她(他) 们,传将该日定为观蝶节。

  梁祝化蝶的故事,虽然是传说,并已神化,但它是宜兴民间 的艺术创造,是梁祝民间传说故事情节的经典,它使这一爱情故 事既具有美的形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具有浪漫色彩,这也 是该故事流传最广而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观《苏园六记》
电视台播放《苏园六记》时,我总是早早地坐在了电视机前,以前所未有的耐心等待着,这是我看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无法做到的。《苏园六记》还没有播完,我就四处打听,这部堪称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片的VCD影碟什么时候出版发行。我坚持认为,《苏园六记》的摄制者如果没有想到将其制成影碟出版发行,就是缺乏经营头脑,无疑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作为一个生长在古典园林密布的苏州的我,有一点是十分汗颜的,那就是对吴地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园林的了解,长期以来一直处在较肤浅的层面上。细细观赏了《苏园六记》之后,我觉得自己渐渐充实起来,如同一个收藏家于不经意之中突然获得了一件最有价值的宝物一样。精美的画面、精彩的解说、精致的设计、精当的剪辑,把苏州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和吴地传统文化的精髓,艺术地显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毫不夸张地说,《苏园六记》本身就是一部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所以能与“天堂”...
· 吴文化—文化行旅—玄妙观殿联赏析
吴中道教胜地玄妙观,修葺一新后的建筑群巍峨壮丽,三清殿两旁的殿堂增添了不少神像与对联,给传统的道教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细细看来耐人寻味。东脚门内文昌殿神祗是专司功名禄位的梓潼帝君,据道教史料载,该神有天聋、地哑两童相随,两人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以免泄漏天机,古人建祠常以此而塑。而今的文昌神两侧换上了孔子与朱熹,将儒家崇敬的祖师引入神坛,道家的这种兼容变革历来就有。大殿门口之对联借用了翁同龢为南浔张静江故居撰写的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把上联改为“世间数百年大家无非积德”,变动三字中最关键的是“旧家”换成“大家”,将赞颂一家变成阐扬众家,意境就大大超越了原句。这首联贴在文昌殿和苏州历史上51名状元名字碑前,体现了道教“利物济世”的一贯主张,起了画龙点睛作用。可以作这样的注解:因为千百年来众家积德,崇尚读书求知,所以姑苏文化昌盛,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对面的...
· 吴文化—文化行旅—端午节的真正由来
有关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滥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截至六朝,共有五种说法:一、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是流传最广的一说。二,纪念介子推,流行于山西一带。三,纪念伍子胥,吴楚两地风俗。四,纪念孝女曹娥,派江会稽风俗。五,祭奠“地腊”,道教风俗。综观这五种观点,惟有一、三两种比较可靠。而纪念介子推的日子,应该是寒食节。而介子推守志不受,结果被焚于山西锦山中。至于四、五两点,则因其相关事实的可信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局限性,较难被人接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是屈原和伍子胥相同的悲剧性命运。从形式上讲,前者投江殉难,后者被吴王赐死,其人头挂在城头上,尸体被扔于城河中。他们的死都与水有关。为避免水中龙蛇鱼虫对尸身的侵害,人们抛下了粽子。但从时间上讲,纪念伍子胥的“端午祭”要早于纪念屈原“江陵端午祭”二百年。事情好像有了定论,端午节的由来似乎应该是起源于苏州百姓祭奠伍子胥一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近代学者考证,端...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端午节缘起苏州
据媒体报道,韩国拟以“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成功,这将是全球华人的遗憾。对吴文化略有研究者都知道,我国关于端午节及其习俗的缘起,正史、野史、地方志、文人笔记、小说、戏曲、诗词中比比皆是,只不过保护与申报未列入议程而已。“姑苏端午祭”,系纪念伍子胥和文种大夫。伍子胥系姑苏大城的规划设计大师,被吴王夫差赐死;文种大夫系复兴越国谋臣,勾践妒其才赐死。这二人都是民族英雄,吴越人民怀念他们,故举行“端午祭”。这一节庆和习俗要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江陵端午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早200余年。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载:吴越人民赛龙舟纪念伍子胥与文种,“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东汉度尚为孝女曹娥立《曹娥碑》。碑文中有吴越人民农历五月初五迎接“伍君”的记载。上虞县将钱塘江入海口处的支流命名为曹娥江,汉代属于吴郡所辖,首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