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市井美味”说苏剧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市井美味”说苏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无锡锡剧名家梅兰珍在无锡举办“梅兰珍艺术生涯五十年”演唱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无锡锡剧名家梅兰珍在无锡举办“梅兰珍艺术生涯五十年”演唱会。在这个演唱会上,梅老师先后演唱了近十个剧(曲)种的唱段,除本行货锡剧外,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沪剧、黄梅戏、评弹,还有苏剧。其中苏剧唱了三段,仅次于锡剧,引起了会场里的阵阵喝彩。梅兰珍以嗓音甜润婉转享誉江南菊坛,她的锡剧“梅腔”曾被周总理誉为“一曲动人”,是锡剧流派中的经典,殊不知她所演唱的“梅腔”苏剧竟也是那么委婉动人,并且因为苏剧曲调比之锡剧曲调更柔美细腻三分,又咬的标准苏白,无怪乎会后许多人都惊叹:“想不到苏剧是那么的好听啊!”

   久违了,苏剧!

   无锡是锡剧的故乡,无锡人很沾沾自喜于锡剧一度位列华东三大剧种(还有越剧和黄梅戏)之首,对别的剧种有“本店清真,外菜莫入”的排斥,此所以八十年代初,沪剧团解体,九十年代初,越剧团散伙,当然,不尽然是排异,还有剧团合理布局调整的问题。对沪剧越剧尚且如此,休说是苏剧了,无锡人其实对苏剧是非常陌生的,连老一辈人也陌生。因此,当梅兰珍连唱三段苏剧,他们被征服了,凡领略了苏剧魅力者不得不对苏剧刮目相看。

   笔者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领略过苏剧的魅力的,此前常把苏滩联想成素火腿,这是孩提时谐音的联想,现在回想起来倒蛮形象的,因为素火腿是市井百姓的一款美味,身价寻常,滋味不错,和苏滩差池相仿。六十年代上中学,识得些人事了,也就初浅地认识了苏剧,一是观看了苏剧团公演的现代戏《千万不要忘记》,二是在街坊中学唱了几段苏剧唱段(那时苏剧在苏州市井是比较流行的,十廿岁的女孩子大多能唱上几句),已经临近“文革”了,有一唱段为《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非常优美动听,至今犹能哼唱。七十年代我在一个县京剧团(后恢复为锡剧团)工作了好多年,那剧团有几位做“场面”(乐队)的苏州老同乡,原先都是唱“堂名”(“苏滩堂名”)出身,对苏剧都非常熟悉,说起苏剧,如数家珍。那时我才对苏剧的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

   老艺人称苏剧为苏滩或本滩,是江南滩簧(民间小调发展而来的戏曲)系列中的一支,究其历史,比锡剧沪剧甬剧杭剧之类还要早些,与苏州的昆曲和评弹也有着亲缘关系,如果说昆曲是雅部、评弹属雅俗结合者,那么苏剧相对来说就是俗部了,该是典型的苏州市井地方戏曲。明清两代,苏州是全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一大中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戏曲领域,苏州相继诞生了昆曲、评弹以及苏剧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我们往往只提昆曲和评弹,是有欠公允的,在苏州的戏曲中,苏剧是不可缺席的一环,它实际上是昆曲和评弹的俗化形态,为江南诸滩簧的崛起和繁荣起了先导甚至母本的作用。这些年我从事着锡剧的创作和研究,常常会有种感觉,锡剧的有些音乐和唱腔其实是脱胎于苏剧的,那次梅兰珍老师也坦陈,她非常喜欢苏剧,从苏剧吸取了许多营养。事实也是如此,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着沪剧尚未成熟和成气候之际,苏剧在上海曾风行一时,剧场演、电台播,阿拉上海人也是“俚奈俚奈”赶潮流,岂止于此,方言也是势利物,清末的北京城和皇宫里,不也以能说两声“俚奈”为时髦么?我遐想,说不定老佛爷也喜欢哼两下子苏滩哩。

   苏剧溯源于明末清初的南词,从雏型对白南词至今历经三百余年,曲曲弯弯、盛盛衰衰,从来都敌不过昆曲和评弹,也许苏州曲坛“多子女”,对苏百这个“幺女”一直欠少关怀,她的处境不免黯然,但从本体而言,苏剧的黯然也许在所难免。此话怎讲?与锡剧相对照,苏剧显得过于纤细过于精致,曲调如此,道白更是如此,她大概只能局限于苏州市井,不若锡剧那样乡土气息浓郁,可以涵盖了苏南农村;又不若沪剧那样明朗洋气,可以占据了上海大都市,当然也不如越剧那样华采流畅,可以横扫江浙沪,进而占领中国的“半壁江山”。某种意义上,苏剧有点生不逢辰,有着“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数年前,全国曾举行过“天下第一团”会演,也就是某剧种只剩一个剧团的会演,听说苏剧也在会演之列,听了心里酸酸的难受。近两年昆曲得到万般恩宠,评弹一直受到重视,这是苏州人的欣慰,但念及苏剧“风烛草霜”的处境,总有种若有所失的感觉。既然苏剧与昆曲和评弹有着如此亲缘关系,她理应得到应有的关注,就算其是“火腿上的草绳”,也得让其沾些光吧,况且时势变化,人的欣赏口味也在变,我就不相信苏剧在苏州和苏南以至江苏、上海找不到知音,一如梅兰珍偶试一曲,无锡人便迷醉了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语传情说桑梓
在祖国版图的东南地域,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平原绿洲,她以太湖为腹心、以运河为通道、以长江为走廊、以大海为依托,河网密布,良田万顷。千年沧桑、百代兴衰,使这里产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她的地域名称,被称之为——吴,她的地域文化,就是独秀于华夏文化之林的吴文化。而在无锡堰桥镇的西高山上,集粹着吴文化的精华。由“文化愚公”高燮初先生率乡人创办的吴文化公园,向你展示了一幅锦绣江南的历史画卷。吴文化公园泛读,简约说来有吴地人文、水乡风情、经济开发、艺术百花、宗教文化、饮食以及古代吴地村落考等。走进吴文化公园,就是走进江南数千年历史画卷,可以和先贤对话、和近哲谈心;听吴侬软语、看吴地风情;驾江河舟楫、赏明月清风……吴地开发: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唱熟了一句歌词:“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龙的传人”即是吴文化产生的纽带。商代晚期,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聪颖过人,又生有一个更为聪颖的儿子昌...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听评弹
闲时,我喜欢观赏文学作品,更迷恋于评弹艺术。在我读小学时,就是“广播书场”的老听众了。入暮饭后,倚在收音机前听拨弄丝弦之声,是我儿时的一大嗜好。首先吸引我的是评话。我最爱听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唐耿良的《三国》、曹汉昌的《岳传》,那绘声绘色的演说,常常使我丢了饭碗托腮神往。为了每天下午去明园书场听金声伯说的《包公》,我还逃过几次课呢。后来,我听书渐渐入迷,兴趣也从评话转向弹词,《西厢记》、《长生殿》、《描金凤》、《珍珠塔》和《三笑》使我百听不厌,不仅细节能背得出,还略解韵味。我能说出评弹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如蒋月泉的委婉深沉,韵味醇厚;徐云志的柔软圆润,舒缓从容;薛筱卿的节奏明快,爽朗利索;张鉴庭的遒劲苍凉,铿锵有力。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是评弹艺术的一个特点。我注意到,评弹艺人在处理每一章回之间,总会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又会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丰富...
· 吴文化—文化行旅—蠡湖寻梦
“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是藏梦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客居湖滨饭店的日本友人,夜深才到无锡。第二天清晨,推窗遥望,他激动得难以置信:在梦中还是在仙境?一幅空灵高洁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蠡园中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碧树塔尖,飘浮在时浓时淡的雾霭中,而其中竟有渔子荡桨而来……他猛然清醒,连忙打开行李取出相机,拍下了蠡湖令他终身难忘的清梦。又是一个月明中秋夜。天南地北追逐山水美景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来到了太湖。他没有和朋友把盏吟诗,也没有结伴泛舟湖上,像苏东坡那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却独自带着摄影器材静候芦苇荡口,静待“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人间最美好的良宵贵宾的到来。芦苇在飒飒的风中细语,秋虫忽近忽远应和吟唱,灰蓝的湖水渐渐放亮,星光的精灵自天而降,在湖面上点着舞步,天地很静,他只是等待着,抑住那莫名的心跳。直到那一轮橙红的玉盘爬上东山,放出皎洁的清光,他才按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