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留住文明的记忆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留住文明的记忆,苏州电视台拍摄的文化系列片《手艺苏州》,长达二十六集,是苏州有史以来第一次以

  苏州电视台拍摄的文化系列片《手艺苏州》,长达二十六集,是苏州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电视文化片的形式,对各种手艺样式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展示的行动。

  《手艺苏州》确是一部独特的电视文化片,这种独特不仅表现在节目样式的探索,也表现在它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上。

  手艺是一个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地独有的手工艺,更是能够从历史的沉积中突兀而起,给城市以与众不同的鲜活风采。苏州作为传统工艺大市,本身就拥有足以自豪的多门绝妙工艺,它们的精雅、细致举世闻名,也从一个侧面促成苏州形成了以细腻雅致为主要特点的吴门文化。然而由于现代大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各地的情况一样,苏州的传统手工艺正渐渐走向没落,艺人流失、后继乏人的情况屡见不鲜。日本学者盐野米松为抢救日本的传统手工艺,曾呕心沥血写过一本叫《留住手艺》的书,在书中他如此评价传统手艺的价值: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苏州台的此次电视文化行动与这位日本学者所做的虽然倚仗的媒介不同,却拥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如此完整地对苏州传统手艺的集中展示,能帮助苏州人留住文明的记忆,也帮助外地人深入吴文化的精髓。

  值得称道的是,《手艺苏州》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各门手艺的工艺流程及作品展示上,而是站到了整个吴门文化的高度,来发掘这些手工艺与它们所由来的大文化系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手艺的展示中融入了人文的思考和历史的眼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对一门门江南绝技的文化根源的追索,成就了全片既厚重又灵动的叙述氛围。也使之在某种程度上站到了整个中华民族大文化传统的高度,对吴门手艺的孕育、产生、发展、巅峰的全过程给予了全景式的历史审视和文化解剖。

  《手艺苏州》的宣传片向观众表述了它的拍摄宗旨:讲述姑苏艺人的经典传奇,记录传统手艺的历史变迁,追溯江南绝技的文化根源,展现吴门工艺的创新发展。为了贯彻上述宗旨,该片抛开了过去电视文化片静观内省,走专家学者路子的“务虚”传统,转而“务实”,让手艺人说手艺、从手艺人的角度展示手艺,追索手艺的滥觞、思考手艺的前途。片中的一门门手艺在记者和手艺人的交谈中从容地展现,一个个手艺的历史遗踪在手艺人的引领和指点下进入镜头,在手艺人饱经沧桑的脸上,写着他们对手艺的明天的忧思和希望……这种拍摄思路既赋予了作品以实实在在的内容,又使之不乏文化片应有的厚重感,显得十分别致和妥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的思念
六月,烟雨蒙蒙;太湖,泪水涟涟。因为龙飞走了,这个太湖的知音和歌者走了。一首好的旅游风光歌曲,不亚于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像《北京颂歌》对于北京,《太阳岛上》对于哈尔滨,《莫愁啊莫愁》对于南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于莫斯科……《太湖美》对于无锡,对于太湖,对于江南,如同天籁,不仅增色增彩,而且增光增分。《太湖美》唱出了太湖的神韵,让美丽的太湖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无数人就是听了《太湖美》的歌才来到太湖,沉醉在太湖。龙飞写过很多歌唱江南的歌,影响最大、传唱最广的还数《太湖美》。他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太湖美》。生前,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起这首歌。记得他说过:大凡有创作经验的同志,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谱写歌曲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有时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龙飞说,当年自己写《太湖美》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成稿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多年积累的自然结果。这就是“长期酝情、一偶得曲”。龙飞...
· 吴文化—文化行旅—小阿荆的成功
上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界有位以演短打武生戏出名的小阿荆,在无锡地区享有盛誉。小阿荆,名荆玉堂,小阿荆是他的小名,丹阳人。他出身贫苦,6岁就进戏班从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因他演戏很早就有名气,所以小名比大名出名,小名也就成了艺名。他28岁成名后,率领他自己组成的戏班,风风雨雨近30年光景,辗转演出于苏南地区和杭嘉湖一带,无锡的前洲、玉祁、洛社、石塘湾、杨市、陆区等集镇是这个戏班赶节(庙会)演出的老地方。小阿荆的短甲戏,以武松戏闻名,有“活武松”之称。在《景阳冈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这些戏里,他扮演的武松,眼神法步,干净利落,武艺娴熟。开打常用真刀真枪,闪光发亮,舞单刀急如旋风,观众形容它“连水都泼勿进”。在舞台上还时有翻筋斗的表演。他能从叠上好几张的台子上翻筋斗跳下,台子一张一张地加,以至要把戏台上的天幕掀去,最多能跳7张半台子,所谓7张半,就是在第7张台...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守护祠堂文化,留住宗族记忆:韩城祠堂文化
韩城,一座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积淀的古邑,独具文化魅力。2016年7月5日清晨,西北大学文学院赴陕西韩城“祠堂文化”调研团队在我院陈敬玺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憧憬和期待,搭乘绿皮火车,前往关中地区的渭南小城,踏上了祠堂文化的探究旅程。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让人不由地被深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分布在韩城境内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古祠堂,是独特的韩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道德的载体。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古老的祠堂及其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着演变,有着较为深刻的变迁。我队旨在通过重访古祠堂建筑的过程,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核。在抵达韩城的第一天,我们兵分两路,首先去了当地较为著名的两座祠堂——高家祠堂和吉家祠堂进行调研。高家祠堂位于韩城市金城区古城北营庙巷内,始建于明代,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