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古吴歌开新花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古吴歌开新花,一部惊动海内外的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朱海容著)的发掘出版,充分地说明了中

  一部惊动海内外的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朱海容著)的发掘出版,充分地说明了中国民间文化,尤其是汉族民间文化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着丰富的矿脉珍 藏。《华抱山》的出现是汉民族民间文化向世界民间文化圣坛献上的一份丰厚礼物,一份有着无穷想象空间的集诗意、诗美、诗魂于一体的特殊文化馈赠。

   中韩日三国关于英雄史诗《华抱山》的国际研讨会在无锡举行,短暂的会期,丰盛的收获。《〈华抱山〉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是至今 有关这部史诗的研究论文合集,也是有关这部史诗相关资料的合集。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中共无锡市委副书记周解清先生亲任顾问,且多次关心本书的出 版。

   王蒙先生在序中这样写道:“在中国文化地图上,分布着不同民族灿烂文化的印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发展,是各民族不同种类文明冲突、融合、整饬与和谐共 存的结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非凡的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大家庭,作为仅存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惟一,在很大意义上是各民族共存文化特 有的多元基因的底蕴在产生着超越时空的场力。而我们现有文化之根源,又无一不是深植于民间文化,或者说含蕴其中的民间文学。

   “中国的江南,自古文风雅俗并至,历代四艺繁茂于阡陌街巷,太湖明珠无锡,古称梅里之地,更是诞生了旷古奇人顾恺之、倪云林,近当代也是翘楚之才遍植, 国乐圣手华彦钧,文化昆仑钱钟书,丹青大师徐悲鸿,可谓妇孺皆知,名动环宇。

   “汉族自古被误认为短诗之风盛弥,而长歌不见经传,今英雄史诗《华抱山》的出版,可谓正名之作,也不妨说是争名之作,可贺也可喜。中韩日三国研讨会论文 集———《〈华抱山〉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的即将面世,更是对英雄史诗的文化价值的最好佐证。我深表祝贺,并期待着更多高论和宏论的出现,是为序。”本书主编浦学 坤先生在《吴地明珠中华瑰宝》的文章中说:“吴歌,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语地区民间歌谣的总称。吴歌源远流长,在我国歌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流传在无锡地区的长篇吴歌《华抱山》,是一部歌颂明代末年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已近四百年。作品长达一万五千多行,分上下两集,篇幅浩繁,气势 恢弘,情节跌宕起伏,句式自由奔放,语言富有江南民歌特色。专家称它既是中华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又是一部民俗风景画卷的集成。

   “据了解,《华抱山》亦称《公道歌》,始于明末,盛于清初。传唱者、手抄者屡遭官府囚禁和杀害。可贵的是生于华抱山故乡的著名民歌手华祖荣先生的祖先按 族规,代代传唱,且传子不传婿。在祖父与父亲的传教下,华祖荣继承传唱了许多吴歌,《华抱山》是他传唱最长的一部吴歌。而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朱海容先生发现后,历 经十多个春秋的艰辛,终将其挖掘、收集、整理成文,并付以出版。

   “《华抱山》的问世,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韩国、日本、荷兰、德国等都有学者对其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介绍。国内的学者更是进行了详细的 考察和调查并作了很高的评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将其载入了新编出版的《中华民间文学史》,南京大学中韩文化研究中心《中韩文化研究》第三辑为《华抱山》开辟 专栏,发表了许多著名学者教授的研究论文。笔者有幸主持召开了英雄史诗《华抱山》国际研讨会,并聆听了来自海内外学者教授的许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他 们对《华抱山》的高度重视且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使我深受感动。

   “吴歌对锡剧、评弹、昆曲等地方戏曲的孕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一部长篇《华抱山》,吴地的明珠,汉民族的瑰宝。

   它不仅填补了汉族无长篇英雄史诗的空白,而且也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我认为,它与无锡祠堂文化具有同等价值,我们应该做好宣传,让它走向世界,成为全 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不老吴歌今又唱响
不久前,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国家文化部已经受理了无锡关于“吴歌”的申报补录要求,初步同意把无锡作为一个申报主体加入名录,由苏州、无锡共同申报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吴歌。产地: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传世特点:清新委婉,吴侬软语,乡土气息浓重。代表产作品:《江南可采莲》、《吴孙皓初童谣》、《子夜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栀子花开六瓣头》、《五更调》、《苏州景》、《南山有鸟》等。流传时间:3000多年。名词篇吴歌是流传于吴语方言区域的民歌,俗称山歌,又称吴声歌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锦锈的江南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吴歌曲调高昂而悠扬,清而不靡,一般用管弦及金石丝竹乐器和之。其体裁都为赠答之辞,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其题材多为男女恋爱,或反映战乱离别...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歌潮
晨风,多情地撩开无锡城一层柔柔的轻纱。从龙光塔下,映山湖畔,从各群众晨练休闲场所,传来一阵阵爽朗的歌声。入夜,从灯火通明的太湖广场到市体育中心,成百上千的群众自发相聚一起,合唱一支支心中喜爱的歌曲。我在太湖歌潮的浪谷浪峰中得到感染,身临其境,一种感怀,发自肺腑。无锡人素有唱歌的传统。泰伯开创吴国就“以歌代教”。中国第一个音乐评论家季札,无锡人,深悟出歌声联系“国运盛衰民风厚薄”。盛唐蔚蔚文风,诗如烟海,又是无锡人李绅,从田歌中得到感悟,写出流芳百世的《悯农两首》。歌是文化之母,她承载民心民情,承载历史,折射理性,孕育未来。近代,又是一曲《无锡景》,唱出中国工业文明的一缕曙光,成为划分中国民歌史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分水岭。三千多年吴文化培育出无锡人通达远见的胸襟和深邃的目光。无锡各阶层人中,都有音乐方面引以为荣的杰出人物:贫民阶层的瞎子阿炳,用二胡倾诉痛苦、悲愤,表现出这一阶层穷苦人的呻吟和...
· 吴文化—文化行旅—香海访古
无锡梅园,景点美,书香味浓,名闻遐迩。尤值仲春,梅花怒放,中外游客,无不以适时往该园一游而欣慰,为平生一大快事。1947年10月,笔者就读荣德生先生创办的江南大学,曾乘翌日始举行开学典礼之余暇,约新校友二三,于26日下午即首作梅园之游,距今已逾半世纪矣,日前,得知“荣德生与梅园——纪念荣德生诞辰130周年梅园史料图片展”正在举行,遂携老伴于3月15日作“香海访古”之游。上午8时许抵梅园。进新园门左转,沿园南碎石小径行约百米,抵原旧园门。但见“梅园”红底二字的迎门石依旧屹立,还是那些紫藤构成的穹隆走廊顶盖遮掩于上。何株紫藤为德生先生手植,一时难辨。离去又闻复返,始识门侧一株近根部茎粗盈抱者是,上有砖刻:“老树纷披,虬藤起舞,乐农居士手植紫藤。”乐农乃德生先生号。走过紫藤走廊鹅石路,登建于1915年之“天心台”。台面绿草如茵,四周梅花最盛,品种尤繁,刚逢雨后,漫山花海,云蒸霞蔚,空气清新,精神...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