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在清末民初无锡的学者当中,刘继增(1843-1905年,号石香,又称寄沤)是

  在清末民初无锡的学者当中,刘继增(1843-1905年,号石香,又称寄沤)是很了不起的一位。他是纯粹的学人。刘继增非但精通经史,对子集两部也广有涉猎。虽然声名不彰,但终归不会被历史遗忘。

   刘继增从青年时期就好学不辍,太平军攻占无锡时,他奉母避居乡间。尽管生活动荡和贫苦,可只要见到书籍他就兴致盎然。据《寄沤日记补》记载:“见市上旧书露积于地,如岗如阜,问其值,按斤称之,若卖菜然,然鲜有过问者。检视皆佳本,惟倒乱不全。余饭后无事,每蹭其旁整理之,得完善者若干,爱不忍释,以钱十千购之。”晚年他在《寄沤书巢记》中自道:“刘子好读书,家贫不能具购,致有与昵者辄借读之,读已即还,还而复借。此出彼入,所居室卷轴杂沓,往往客至不能相周旋。”(《寄沤文钞卷二》)其实他并不仅仅反复借书,还花了极大的工夫抄书。嵇璜之孙嵇文辅曾作诗描写刘继增:“平生杜俗缘,知己惟文字。赏奇与析疑,逸兴兼幽致……葆性守乃真,高翔避其饵。”(《寄沤诗钞卷一》)可以作为对刘继增一生的写照。

   刘继增的遗稿大都散佚,刊印的几种著作或是乡邦史料或是由县立图书馆作为“锡山先哲丛刊”出版的诗文集,因此流传不广。可能惟有《南唐二主词笺》最受外界注意。

   关于南唐二主的词,中主李璟向无专集传世,后主李煜原有诗文集十卷,后失传。李璟李煜的合集最早见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南唐二主词》一卷,而流传最早的刻本是万历年间吕远墨华斋本,收录李璟四首和李煜词三十四首。刘继增发现明清几种版本的二主词字句颇有出入,且此书流传不广,因此他将墨华斋本、汲古阁旧抄本和康熙无锡侯氏亦园本等善本对勘,并举各种版本在文字上的异同,从各类诗话和笔记中钩沉相关资料写成笺注,汇聚千年以来文人雅士的心得逸闻,将南唐二主词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一句,墨华斋本作“依然在”,而刘继增校笺:“旧抄本做‘应犹',《花庵词选》、《草堂诗余》并同。”这就为二主词的读者保存了第一手资料,留下了对比的余地。词后笺注广泛引用了《后山诗话》等诗话的学术成果,如引证秦观的名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实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发而来,使读者在阅读南唐二主词的同时,更能触类旁通,与慧心文胆相照,收一般阅读难得之妙。

   据刘继增的自序,《南唐二主词笺》完成于“光绪庚寅中秋”,即光绪十六(1890)年。常见的版本却是民国七年十月无锡公立图书馆校印的排印本,文史学家徐彦宽在尾记中说道:“石香先生此笺……雕版早就,迟未印行,旋归道山。友人某先生遽取版去,荏苒垂数年卒,亦未果印。某先生今下世,版且不可究诘矣。哲嗣书勋先生因检旧藏当日红印样本重付铸铅排印。”则此书光绪十六年为刻印本,只有少数红印样本可能留存于世。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名著词典》的“南唐二主词”词条中说“光绪十六年有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排印本”,显然是将这两种版本弄混了,光绪十六年连无锡公立图书馆都未成立,哪来那个由图书馆校印的排印本呢?
在刘继增完成《南唐二主词笺》十余年后,王国维校补本《南唐二主词》在“晨风阁丛书”版。再后来,才有了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和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张继所到达的
寒山寺的钟声,我只在张继诗句里听过,一阵深及肌肤阴森寂寞的感觉,凉透了、同时温暖着每名中国人的骨髓。张继诗歌的声音更多地向外、向着无名旷野延续。诗人假借寒山寺的钟声所倾吐的心声,听起来那么缥缈无常,充满客愁离恨,那小小一口诗人的呼吸里甚至点缀有寒夜璀璨的星光。如果这首诗让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人来写,他一定会更多地朝向那个内在沉思着的自我。当然这样的假设也不成立,因为在张继的年代里,欧洲还处在普遍的异族侵战的拜占庭时期,荷马、萨福之后,最伟大的诗人尚未诞生。而中国的诗歌,已经或即将迎来伟大的盛唐景观。张继是在接近汉诗最高海拔的那片空气稀薄的山坡上吟读下这首诗的,他背朝着古印度以及那片更加遥远的欧洲大陆,并为人类的诗歌史留下了最可歌可泣的一帧旅愁小照。几乎没有一首诗歌里的旅行场面比这一次旅行更加著名的了。在诗人哀怨的喟叹里,做一个不用奔波在异域旅途上的姑苏百姓是多么幸福呵!瞧,你们都在极目霜天...
· 吴文化—文化行旅—独访二泉月
选择一个月圆的日子牞独访二泉。可那月儿刚刚出场,还没等摆出个的模样,就被“风丫头”恶作剧般地扯来云纱裹了个严严实实。刹那间,如同断电一般,不仅整个世界一下子暗了下来,连“音响”也失灵了。花儿草儿鸟儿们统统屏住了呼吸,我也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忽如一声长叹牞一缕天籁之音从远处缥缥缈缈地传来。那旋律清丽、凄婉、泉水般流畅,却又飘忽不定,难以捕捉。我的心,仿佛被少女纤柔的指尖轻轻划过,留下一道浅浅的印痕,淡淡地惆怅。这一刻,我如同置身于舞台幕间序曲的恍惚之中,只见一个眼窝深陷的操琴者蹒跚着从天幕上颤巍巍地向我走来。谁?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阿炳一生贫困潦倒、颠沛流离,尝遍上苍赐予的苦难,历尽人间不平的磨砺,却与琴瑟、清泉、月亮相知相伴、相依相随。将爱与恨织就人生的咏叹,把情与怨编成无言的独白,铸血泪与傲骨演绎生命的绝响,熔弓法与神韵奏出一曲《二泉映月》。任凭带着桂香的晚风拽着我的思绪飞...
· 吴文化—人物春秋—江南名士刘继增
清末民初,无锡历史上人才辈出。可是,有一位真正的学者却一直被人们忽略,以致被遗忘了。那就是刘继增(1843-1905年),字梁渔、长高,号石香,又称寄沤。平生不以科举为念,穷毕生心力钻研学问,晚年更是杜门不出,搜罗金石,考订古籍,乐此不疲。著有《寄沤文钞》、《寄沤诗钞》、《寄沤词钞》、《惠山竹枝词》和《忍草庵志》等著作,编著参订有《南唐二主词笺》、《泰伯梅里志》等,而他又精通书法丹青,故俞曲园又有“诗书画三绝”的评语。因为刘继增晚年居留沪滨,身后著作散佚严重,因此今天后人已经难窥全豹了。但仅就所能见到的遗存,也已经称得上丰富。刘继增的书法我见过不少,行书瘦劲秀媚,很得李北海的神髓。严毓芬在《寄沤文钞˙序》中记述:“余少时读书城东钱氏之漱芳书屋,日莫课罢,偶从朋好至酒楼,见横额一颜曰:‘酲红’,字绝秀劲,末署寄沤二字。余不知谁何,询同座者,曰:此吾乡宿儒刘先生石香也。”刘继增三十一岁时适逢老...
· 吴文化—文化行旅—《二泉映月》的故事
五十四年前的9月2日晚,《二泉映月》在崇安寺三圣阁响起,月底在天津市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终于走出无锡,走向了全国。《二泉映月》有许多故事。有的说,此曲是阿炳徘徊于天下第二泉所作;有的说,此曲被美国的卫星送上了太空。前者纯属望文生义,《二泉映月》本是无标题曲,是阿炳夜归途中所拉的最后一首曲子。后者以讹传讹,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向太空发射外生命探寻飞行器(不是卫星),搭载着多种人类用品,有一张金属唱片灌制了音乐和语言,其中有一段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寄寓人类寻找太空“知音”的冀盼。不过,在《二泉映月》的故事中,确实有一段与美国有关。1973年9月,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首次来华演出。这是中美建交不久最重大的文化交流,令世人瞩目。在华期间,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央乐团交流联欢,中央乐团演奏了由吴祖强改编的《二泉映月》。一曲终了,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奥曼迪当即向李德伦索要总谱。但当时的政治背景...
· 吴文化—文化行旅—二泉山与惠山人
水从锡山出,中含万古情。开凿于唐代大历年间的天下第二泉是惠山之精灵,千百年来,她滋润了山地,养育了惠山的人民,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帝王将相,成为惠山钟灵毓秀的滥觞。其实,二泉原本被称为石泉,早在陆子品泉以前,它就以井的形式出现,居住在惠山之麓的居民以此为水源用以生活。后来兴盛的惠山寺和随此寺兴旺的惠山古镇无不以二泉为胜,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惠泉福地”。惠山泉被发现后,首先被用作生活用水。后来声名渐隆,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争饮二泉水。然而使二泉水走出无锡并扬名的第一人当是唐代邑人,年青时就在惠山读书的著名诗人李绅,他称二泉水为“人间灵液”,并携带入京城长安分与同好李德裕。德裕品后,竟然成瘾,于是便滥用公权,下令驿站予以专递。由于外人获取二泉水不易,而此水又着实甘冽可人,因此文人们以能求得一小坛二泉水而为时尚,而有幸得到此物的方式常是作一篇美文或画一幅美图。宋代皇帝徽宗、钦宗治国无方,但对二泉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