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昆曲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曾创造的最瑰丽、最奇妙的文化现象之一。自14世

  昆曲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曾创造的最瑰丽、最奇妙的文化现象之一。自14世纪中叶在苏州民间萌发之后,经过将近两百年的加工磨砺,它终以不可遏制之势在诸腔并起的剧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快占据了“正声雅乐”的至高地位,进而以吴中为基地,风靡全国,辐射海外,形成了数百年间“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壮观场面。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随着时代变迁,昆曲原有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影响日渐削减萎缩。但是它不仅衰而不亡,足以自守,而且仍然凭借自身在案头创作、场上表演、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长期积累的殷实家底傲视菊坛。后起的任何一个戏曲剧种都无法在综合实力上赶超它甚至接近它,因而不得不学习它借鉴它,以它为师为祖。毫无疑问,昆曲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曾经达到的最高成就、最高品位,并在世界文化总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席。较近的明证便是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KunquOperaofChina)赫然名列榜首,它是得到由18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的4项代表作之一。

  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具有诸多构成因素,大致包括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化妆 、服饰、道具、布景等,它的遗产价值也就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首先是号称“水磨调”的声腔艺术,这是昆曲区别于其它戏曲剧种的根本特征。换言之,就本质而言,昆曲首先是一种戏曲声腔,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

  昆曲的另一宗宝贵遗产是文学剧本的积累。明清两代戏曲家创作的传奇、杂剧有名目可考者不下4400余种,传世者也在2700种以上,这些剧本绝大多数是按昆曲腔谱写和演唱的。名作如《西厢记》、《琵琶记》、《浣纱记》、《牡丹亭》、《清忠谱》、《千忠戮》、《长生殿》、《桃花扇》等至今盛演昆曲舞台,成为代表时代文化先进水平的传世经典。

  昆曲的遗产还应包括它“歌舞合一,唱做并重”的表演体系。昆曲艺术的写意手法集中体现在表演的程式化、时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虚拟化以及人物的行当化等方面,并早已上升为南北戏曲界所共同尊奉的一般规范。

  无论是案头创作也好,场上搬演也罢,文化艺术活动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利价值归根结底是由参与其事的人所创造、传播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把那些“掌握传统文化技艺的人们”称为“活的人类瑰宝”。因此,现存的6个昆剧院团和总计千人左右的编导演艺人员队伍,当然也应被认定为昆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昆曲看作一部唱了六百多年的传奇,那么演唱的主要舞台无疑是江南名城姑苏。作为昆曲艺术的发祥地和大本营,苏州地区历来是这株传统文化“王者之香”的肥田沃土。从玉山草堂雅集到虎丘中秋曲会,从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到沈王景规范声腔格律,从梁辰鱼谱《浣纱记》到李玉作《清忠谱》,从叶广平声口到俞粟庐唱法,从集秀班金德辉到大雅班周凤林,从昆剧传习所到苏州大学昆曲班,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唱主角的总不外是苏州人。当然,昆曲艺术给予苏州以涌泉之报,“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以致衣尚吴妆,话必苏白,“苏州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王士性《广志绎》)。这极大提高了苏州的文化辐射力和名城地位,进而有力推动了苏州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散落在苏州城内各会馆、园林、衙门、府第中的数十处戏厅、戏台、戏楼、戏园遗址,至今印证着曾经在苏州民间延绵几个世纪之久的对于昆曲的狂热和痴迷。关于这一历史场景,袁宏道、张岱等人曾在记述虎丘曲会的文章中作了传神的描写。

  今年11月,第2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以及作为本届艺术节重头戏之一的首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 同时在苏州升起帷幕。昆曲艺术即将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展现它动人的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新阊门赋
苏州象征,首推阊门。富贵浮沉,二千余春。五十年前,惜乎湮沦。今又盛世,再议修城。正反论证,见智见仁。然而:斯水依旧,斯址依存。斯韵依在,斯情依深。呼之即出,梦想成真。临高遐瞩,慨而赋成。古城新事,阊门克隆。水陆双阙,横贯时空。新颜旧貌,百日竣工。似曾相识,依稀别梦。揽阊门之胜迹,穿时间之隧道。远古夏禹,会诸侯于吴域。春秋阖闾,开上国之王朝。万雉周匝,四水环绕。乡贡吴丝,国税湖稻。从此后,一框净土,长生不老。于是乎:一碗井水,一撮沃土,捏成糯糯之你我。一把三弦,一张琵琶,弹罢酥酥之今古。一叶蚕桑,一缕素丝,绣出绵绵之长卷。一伙文人,一壶碧螺,咏就淡淡之东吴。于是乎:吴城崇崇,吴水淙淙。吴酒浓浓,吴语侬侬。数千百年,历尽磨难,水城血脉依旧,文化基因不变,举世无双者,唯我吴中。阊门克隆,当代画卷渐展。遗传工程,历史镜头回放。基因图谱,录自桃坞木刻。密码信息,采用遗址木桩。神溯远古踪迹,情出历代诗...
· 吴文化—文化行旅—盘门挤船图
在前人笔记中读到“盘门挤船图”这几个字,心里便一动,觉得这画名特别生动,题材也独到。从画名可知,《盘门挤船图》应该是一幅形胜的画,风格应该与《清明上河图》类似。这幅无法谋面的古画,引起了我的兴趣。作者创作这幅画的心态是不言而喻的―――这位佚名的画家,肯定是被苏州城南运河中过往船只的闹猛景象所感动,才有了创作的冲动。引人入胜的是,这幅业已湮没的古画,所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姑苏八城门之一的盘门,京杭大运河环抱城垣,自北而南绕城而过。从这里登舟,溯河北上可直达京城;东去经江浙咽喉吴江,便入浙江;往西可进入太湖。自伍子胥筑城至今的2500年间,盘门始终是苏州古城西南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十斋养生录》的作者钱大昕,有幸见过这幅画,他显然也被图中情景感动了,“市肆林列,肩摩毂击,百货充盈,行人如织”,区区十六字,南宋姑苏城南之繁华便跃然纸上。可是,有意无意间,钱先生却忽略了“挤船”场景的描...
· 吴文化—文化行旅—唐诗中的阊门
历史上的阊门,由于工商业的发达繁荣和相对集中,其地位和影响居于苏州城门之首。《吴郡图经续记》载::“孔子登泰山,东望吴阊门,叹曰:‘吴门有白马如练。’”孔子虽称圣人,但视听与常人同,泰山―――苏州相隔数千里,怎能见到阊门的情景?可见当时的阊门,不仅是苏州的代名词,而且也是东南一带的泛称。阊门毕竟是苏州的一个城门,凭着它地理、人文、商贸的优势,也就频频出现在唐诗中。《韦应物集》就有“远水带寒树,阊门望去舟。”“今日阊门路,握手子归秦。”等句和《阊门怀古》诗一首。白居易《登阊门闲望》云:“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半封疆。阖闾城碧铺青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从诗中可以看到盛唐时苏州财税、军事的雄厚力量和物阜民熙的社会面貌。《枫桥夜泊》是张继的千古绝唱,但他还写了一首鲜为人知的《阊门即事》,诗云:“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