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历史长廊艺术宝库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历史长廊艺术宝库,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和研究苏州,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与苏州博物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和研究苏州,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与苏州博物馆、古吴轩出版社等单位通力合作,从数以万计的馆藏文物中遴选出300余件,编纂成《苏州文物菁华》出版问世。全书分“古物纵览”、“陶瓷聚珍”、“工艺集粹”、“翰墨雅韵”四个部分。卧游其间,仿佛进入了一条绵延万年的历史长廊、一座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三山岛发现的旧古器揭开了一万多年前苏州地区人类活动的序幕。

  澄湖出土的刻有原始陶文的贯耳罐和保存完好的彩绘陶罐,绰墩出土的鸟纹阔把黑皮陶壶,草鞋山出土的十二节玉琮,罗墩出土的双龙环形玉佩,都是不可多得的新石器时代的艺术珍品。

  著名的吴王夫差矛、吴王夫差鉴、吴王夫差,以及何山出土的楚途、严山出土的王室玉器、真山出土的整套玉敛葬饰件、虎丘千墩坟出土的蟠螭三足提梁和铜鼎,展现了春秋吴国盛极而亡的历史轨迹。狮子山西晋墓土的谷仓罐、牛厩等青瓷,反映了当时江南的社会生活。虎丘塔中发现的五代青瓷莲花碗,瑞光寺塔土的真珠舍利宝幢和彩绘四天王内木函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陶瓷是我国的一大特产。吴县出土的元代釉里红云龙瓷盖罐,造型庄重,纹饰别致,釉面肥厚,发色艳丽。当年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鉴赏后,赞不绝口,认为无论造型和纹饰都称得上是元代瓷器的上乘之作,堪称国宝。

  三元元代古墓土的灰陶枇杷供器,上有枇杷果实68颗,粒粒饱满,大如真果。据清《太湖备考》记载:“枇杷,出东山者佳。有黄白二种。”此供器的出土,说明苏州在元代已有枇杷,并被视为珍果。至于传世名器,如宋钧窑鼓钉圆洗,明宣德缠枝菊花口盏托、正德黄地绿龙盘和里外娇黄盘,清雍正斗彩牡丹蝴蝶盘、乾隆青花红彩海水龙大盘,清初陈鸣远紫砂桂枝歇蝉笔架等,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苏州历来是我国手工艺品的传统产地,素以精致见称。宋代“吴郡包成祖”、“平江孙荣”制作的泥孩儿,天真可爱,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出极高的雕塑艺术,印证了《东京梦华录》上“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的记载。吴郡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花寒鹊图轴》,春梅竞放,竹枝横斜,双鹊顾盼生姿,俨然一幅工笔花鸟图画,被公认为宋代缂丝的代表作。元代银作名家朱碧山于至正五年(1345)打造的银槎杯,槎舟枯枝杈丫,瘿节错落,老人宽袖长袍,神态安详。人、槎相配,浑然一体。明代琢玉名家陆子冈的白玉牌,造型规整典雅,线条圆转流畅,只寥寥几笔,已雕琢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足见其不同凡响的大家风范。晚清“针神”沈寿的仿真绣《济公》,运用素描中明暗的处理手法,以针代笔,设色精妙,把济公嗜酒如命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州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西晋文学家陆机的草书《平复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传世书法作品。东晋吴国内史、虎丘别业主人的王珣手札《伯远帖》,曾是乾隆皇帝珍爱的“三希”法帖之一。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的草书《书谱》、陆柬之的行书《文赋》、“草圣”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笔墨酣畅,仪态万千,字里行间透溢出生机勃勃的盛唐气象。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手书《道股赞》,是其惟一传世的翰墨真迹,落笔沉着,结体规整,一如其为人。范成大的草书《晚春帖》,繁茂流畅,气韵生动,一如其诗文。明代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和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开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代新风,他们的书画被奉为东方艺术的珍品。无论是明代成化状元吴宽的题跋、天启状元文震孟的行书诗轴,还是清代潘世恩、彭定求、陆肯堂、彭启丰、翁同龢、洪钧、陆润庠等人的状元扇,一幅幅独标高格,异彩纷呈,展现的是千百年来吴中长盛不衰的敦直文风。

  文物是历史的遗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文物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这或许就是《苏州文物菁华》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苏州的民间艺术
苏州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间艺术研究会(现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团结了广大民间艺人,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探讨弘扬吴地文化,开展技艺交流,不断创新和提高艺术水平,使苏州的民间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苏州的民间艺术,门类多,品种也多。有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上千个品种,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里,既有仿古的传统艺术品,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工艺品。“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在清代更为盛行。现在制作的九连环,花样翻新,形式多样,既有塔环、钟环、房环,更有符合国外游客要求的“A、B、C环”和数十个品种做成的套环。藏书镇出产澄泥石,制作的澄泥砚久负盛名,是我国的名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那里的石雕艺人解放...
· 吴文化—文化行旅—把艺术的种子撒遍校园
我们这个城市从来不缺少新鲜与感动。无锡市文化馆迎来了一个小学生的展览:“《金秋十月》——无锡市厚桥中心小学优秀版画作品展”。天真烂漫的题材,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现代农村的美好生活,流露出儿童像星星和鲜花一样美丽的内心世界。市文联、美协的专业美术工作者啧啧称奇:“这是小学生创作的?简直不敢相信!”仿佛就在昨天,校园里荡漾起艺术的涟漪。版画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形式,两年多前,厚桥中心小学的美术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学生制作版画。开始,学画更像在涂鸦、玩耍,随着创作技巧的增长,孩子们越学越有感觉。现在全校有好几百名学生在学版画,班班都有高手,小画家们更是连连获奖。去年,六(1)班严伟的《我来喂》、罗小扬的《看花灯》等多幅作品分别入选《小学生语文学习》、《无锡市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作品集》。学生举办了专场展览、出版了作品集、成立了工作社,从版画艺术中逐渐学会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学校因而...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古迹寻踪—锦溪古长廊
水乡古镇锦溪不仅是名闻遐迩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她依街傍河筑就的迤逦古长廊更是堪称一绝。古长廊青砖铺地、圆木为梁、黛瓦盖顶,具有遮阳避雨双重功能。长廊内洁净宽敞,临河一式木质靠背长椅。当你大饱眼福步出博物馆,当你大饱口福走出以地产鱼虾蟹鳖为主菜的水乡餐馆彳亍在古镇老街时,如果感到累了乏了,随时随地可以进廊小憩。君不见,锦溪古长廊里常有三五成群走累了的游客倚椅而坐。你想看古镇的水吗?只要扭转身子、迎面吹来的就是略带水腥味的凉爽河风。俯首观水,条条小河清澈见底,都瞧得见水中游动着的小鱼儿在碧绿水草丛中时隐时现。市河内橹声欸乃,一艘艘小巧玲珑的小游船载着金发碧眼的老外载着因为黑眼珠黄皮肤的内地游客在作水上游。手摇的游船追随着船娘悦耳动听的吴歌声潺潺前行。而那些了解古镇悠久历史,坐在古长廊木长椅上默默背诵着描写锦溪八景古诗词的读书人则情不自禁浮想联翩,他们一抬头一回首仿佛见到四五百年前长袖峨冠博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