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

  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
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辉煌的记忆,无意中,更为后代的我们看了那最后惆怅的一眼。

  我们不知道诗人自己是什么时候离去的,总之,他曾经站在那里,站在旧姑苏和我们今天的新苏州的时候轴中间,诗人像是两座悬崖崖间的一处桥梁。而诗歌,是往昔的瞳孔,通过它我们依稀看到遥远的过去,看到生命中的一切灰飞烟灭之后仍旧逼真的影像。我们不仅看了,也通过诗人的耳朵聆听到了那些入夜水边上的渔歌,那究竟是渔夫自己在唱,抑或是一名月下的渔家少女?那歌是一首什么歌?为什么竟悱恻动听得让人觉也睡不着?渔家的歌曲,又跟诗题所暗示的昔日吴国的国都有什么关系?难道歌的内容所唱,是更加遥远年代里的姑苏城的美景吗?或许,这本身就是一首古吴国百姓耳熟能详的老歌?一首本地古老的民谣?代代相传,但到诗人途经的那个年代,已日见荒疏,很少再有可能听一个活着的人完整唱起
它了?听见渔歌的诗人感觉水上的水气波光像一个个音符在他的乡愁里游走。他一时不明白自己置身何处了……

  亮亮高,板板桥。桥又高,脚又小,叫吾小脚如何跑?

  ―――吴歌:《叫吾小脚如何跑》

  人们能够解除现实生活中古代中国妇人的缠足布,但却解除不了诗歌里的小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不老吴歌今又唱响
不久前,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国家文化部已经受理了无锡关于“吴歌”的申报补录要求,初步同意把无锡作为一个申报主体加入名录,由苏州、无锡共同申报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吴歌。产地: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传世特点:清新委婉,吴侬软语,乡土气息浓重。代表产作品:《江南可采莲》、《吴孙皓初童谣》、《子夜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栀子花开六瓣头》、《五更调》、《苏州景》、《南山有鸟》等。流传时间:3000多年。名词篇吴歌是流传于吴语方言区域的民歌,俗称山歌,又称吴声歌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锦锈的江南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吴歌曲调高昂而悠扬,清而不靡,一般用管弦及金石丝竹乐器和之。其体裁都为赠答之辞,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其题材多为男女恋爱,或反映战乱离别...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歌潮
晨风,多情地撩开无锡城一层柔柔的轻纱。从龙光塔下,映山湖畔,从各群众晨练休闲场所,传来一阵阵爽朗的歌声。入夜,从灯火通明的太湖广场到市体育中心,成百上千的群众自发相聚一起,合唱一支支心中喜爱的歌曲。我在太湖歌潮的浪谷浪峰中得到感染,身临其境,一种感怀,发自肺腑。无锡人素有唱歌的传统。泰伯开创吴国就“以歌代教”。中国第一个音乐评论家季札,无锡人,深悟出歌声联系“国运盛衰民风厚薄”。盛唐蔚蔚文风,诗如烟海,又是无锡人李绅,从田歌中得到感悟,写出流芳百世的《悯农两首》。歌是文化之母,她承载民心民情,承载历史,折射理性,孕育未来。近代,又是一曲《无锡景》,唱出中国工业文明的一缕曙光,成为划分中国民歌史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分水岭。三千多年吴文化培育出无锡人通达远见的胸襟和深邃的目光。无锡各阶层人中,都有音乐方面引以为荣的杰出人物:贫民阶层的瞎子阿炳,用二胡倾诉痛苦、悲愤,表现出这一阶层穷苦人的呻吟和...
· 吴文化—文化行旅—古吴歌开新花
一部惊动海内外的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朱海容著)的发掘出版,充分地说明了中国民间文化,尤其是汉族民间文化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着丰富的矿脉珍藏。《华抱山》的出现是汉民族民间文化向世界民间文化圣坛献上的一份丰厚礼物,一份有着无穷想象空间的集诗意、诗美、诗魂于一体的特殊文化馈赠。中韩日三国关于英雄史诗《华抱山》的国际研讨会在无锡举行,短暂的会期,丰盛的收获。《〈华抱山〉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是至今有关这部史诗的研究论文合集,也是有关这部史诗相关资料的合集。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中共无锡市委副书记周解清先生亲任顾问,且多次关心本书的出版。王蒙先生在序中这样写道:“在中国文化地图上,分布着不同民族灿烂文化的印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发展,是各民族不同种类文明冲突、融合、整饬与和谐共存的结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非凡的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大家庭...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吴地习俗—吴歌:《食谣》
“正月闹元宵,二月撑腰糕,三月青团颜色俏,四月四喜蜜糕老人笑,五月棕子芦叶包,六月冷水激面麻油浇,七月巧果两头翘,八月酥皮月饼小纸包,九月菊开重阳糕,十月油炸芙蓉饺,十一月红绿瓜丝嵌蜂糕,十二月腊八粥糯米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