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梅兰芳在无锡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梅兰芳在无锡,1953年,无锡市领导为满足京剧票界和戏迷们的愿望,特遣专人赴沪邀请京剧表演

  1953年,无锡市领导为满足京剧票界和戏迷们的愿望,特遣专人赴沪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来锡演出,并作好接待的一切准备工作。

  当梅兰芳剧团演职人员乘坐的列车停靠在彩旗飘扬的无锡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放,梅兰芳一行受到了早已守候在站台上的市长包厚昌、副市长江坚和无锡文艺界代表200多人的热烈欢迎,少先队员向梅兰芳献上鲜花。接送车队所经之处,一路上群情振奋,雀跃欢呼。

  6月17日招待演出,慰问在锡休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伤病员暨各界人士,18日起公演,星期天加演日场。购票群众从城乡、郊县蜂拥而至,生怕买不到票,有的以半张票价为代价雇人半夜去排队。

  3天打炮戏是《贵妃醉酒》、《奇双会》和《霸王别姬》,还演出了《宇宙锋》、《凤还巢》、《西施》、《金山寺》和《断桥》等。梅兰芳嫡传弟子言慧珠插演了《花木兰》;2个日场均由梅先生子葆王久、女葆王月演出了《玉堂春》、《生死恨》和《文昭关》等。

  晚饭后,戏迷们涌向人民大会堂,商店提前打烊,路上行人稀疏,像过大年夜一样,万人空巷争看梅兰芳,与影院观众寥若晨星,形成了极大反差。大会堂座无虚席,要买当场票,难于上青天。

  年将花甲的梅兰芳唱、演还是那样悠扬悦耳,优雅洒脱,博得掌声与喝彩声齐起。每场演毕,观众涌向台前,梅兰芳率主要演员频频谢幕,直至由大师一人谢幕方休。梅迷们赶往后台,恭请大师签名。幕间休息时,有人认出了言慧珠,其旁有童芷苓、李玉茹等梅门高足,也请求签名,直至续演的铃声响起。

  为让买不到票的群众一饱耳福,无锡人民广播电台通过收音机、矿石机和临时架设的高音喇叭向城乡和周边城市播送演出实况。演出10多天,观众达3万多人次。

  演出之余,市领导请梅兰芳游鼋头渚,只见梅兰芳远眺着那宁静的湖面默默无语,似乎在追寻当年范蠡、西施的踪迹,对应着《西施》剧中“五湖烟水任逍遥”的唱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景》
我收藏一本45年前的无锡文艺刊物《无锡景》,是庆祝无锡解放十周年增刊,是一本大众化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综合性文艺刊物。这本《无锡景》,发行于1959年4月,第一篇文章是原江苏省委副书记包厚昌的革命回忆录《第二次渡江南下》;第二篇是孙刚同志的杂文《回顾往事·激励将来》;第三篇是《无锡日报》社的老总编海啸同志的革命回忆录《向无锡进军日记片段》;第四篇是新四军驻无锡办事处主任沈仲兴和郝孚通、朱卓然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银丝闪金光》……这些文章,虽然远离45年了,但读起来仍然那么亲切,那么感人。就像电影文学剧本《银丝闪金光》里面的主题歌那样:太湖滨,无锡景桃梅满山厂如林;稻花香,桑园深,天堂哪能比湖滨!?太湖滨,无锡景,秀丽壮阔画中景。花含笑,水多情,留恋多少佳宾!……当年《无锡景》编辑委员会的地址在无锡市时郎中巷11号,由无锡人民出版社出版。
· 吴文化—文化行旅—漫步在无锡太湖广场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伊里尔·沙里宁肯定有一种极为重要的特质,是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生命与精神的根本准则,它客观存在,但却无法言明。对于今天和未来的无锡城,最能敛聚和释放这种无名特质的地方,无疑就是落成不久的太湖广场了。悠然舒展身心的人群,欣赏着随音乐节奏起伏的五彩喷泉,尽情地呼吸沾着清香味的空气,不少人还领着外地的客人自豪的指指点点。漫步其中,品味着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感受着走向新时代的新无锡的一种新的城市精神。就象树木的生长需要空间和灵活性一样,开敞的太湖广场使这座城市越发生机勃发。广场是市民的。多少年来,我们在尺度巨大面目冷淡的高层裙房中变得麻木冷漠,突然置身于这样一个节奏起伏、收放开合有度、尺度宜人亲切温馨的交往场所中,心中涌起一阵阵感动。城市的夜晚,有钱...
· 吴文化—文化行旅—走进“文化无锡”
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金这一历史大关后,“仓廪实而知礼节”,“文化”便必然地、越来越近地走向无锡人。或许经济的发达一度掩盖了文化的灿烂,但我们否认“无锡没有文化”之说。先睹日前受到省内专家高度赞扬的“十一五”无锡文化发展战略,记者感受到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的璀璨,下一个五年规划打造的将是现代、发达的“文化无锡”。在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群中,将有更多的“文化门庭”让百姓出入当市图书馆的大楼最初崛起于太湖南广场,并成为最显眼的建筑时,这多多少少在无锡人心目中荡起了一些涟漪。然而,比之层出不穷的新楼,人们还是遗憾,有多少“门庭”可以让市民自由出入,并从中汲取文化的养分?弥补遗憾的端倪已经显现。早前,将免费向市民开放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已经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立项,这个政府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项目有望在明年出现在古运河畔的茂新面粉厂原址,无锡悠久的民族工商历史脉络可以在这里被还原、定格与传承。...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茶联古今谈
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留存历史文化古迹不少,茶文化也可说是一古。茶馆店,亦称“茶馆”、“茶室”、“茶楼”、“茶铺”,在南北朝,特别到唐代就很盛行。这些茶馆店顾客饮茶、娱乐并兼有吃点心的。这些茶馆,大多文化韵味很浓,仅看对联,就有不少耐人寻味的茶联,颇受人们喜爱。唐代茶圣陆羽自命名无锡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后,许多文人雅士先后为此写诗作画。北宋大文豪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更是众人吟诵的茶联。在锡惠公园二泉亭上坡的景徽堂檐廊前就有据苏试诗意改写的楹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如果陆羽有灵,想必他还会来试人间二泉,尝山茗溪茶的。说起惠山,自古以来就流传“寺庙多、祠堂多、茶馆多”之说。在惠山寺的竹炉山房,则有当年乾隆皇帝的“竹炉煮茶”处。二泉亭上的“陆子祠”茶座、二泉南侧的“万卷楼”茶室、寄畅园“大石山房”茶座、映山湖畔“滨湖山馆”茶座及张中丞的茶室等,均为...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文化的苗床
来了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很少听见但又很熟悉,他说:“有事在苏州,明天回南京,想见见您,明天顺道到您家……”呵,是小姚,姚勇,是阔别了十来年的小姚要来看我,我快活得眯花了眼——小姚和我已经有二十来年的交情了,他原是无锡武警消防中队的文职人员,上世纪90年代初,他调到南京去工作,后来,大家各自忙自己的事情,连电话也少得要几年才偶尔接到一个。他要来,连我老婆也高兴,说:“唉,他怕要四十了吧,那时候……”那时候,小姚还年轻,刚高中毕业,从句容参军不久来到无锡。按理,一个年轻消防战士,一个步入老年的农村中学教师,是很不容易结交的,主要是没有机会。但我不但与小姚成了好朋友(那些年,他几乎每月都要到我家一二次),还结交了好些其他的年轻朋友。为我们创造这机会的,是我终身感激的无锡市工人文化宫。上世纪80年代,我刚从下放地苏北回无锡当教师,偶尔也写些东西在报刊发表。一次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市作协的前身)的活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