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沧浪诗社二十年感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沧浪诗社二十年感言,吴门古郡,文化之邦,诗词事盛,源远流长。“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乃远古江

  吴门古郡,文化之邦,诗词事盛,源远流长。“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乃远古江南歌谣。春秋之际,《渔夫歌》、《河上歌》、《申包胥歌》、《采葛妇歌》,唱响吴中大地。此即屈原《楚辞》“吴俞欠、蔡讴、奏大吕些”之“吴俞欠”者。而《诗经》不载“吴风”,终为诗坛千古憾事。

  降至汉代,吴门朱买臣、严忌,皆辞赋大家。晋朝张翰《思吴江歌》,铿锵悲怆,因有“莼鲈之思”流传于世。而南朝《子夜吴歌》更为文学史添彩。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吴声歌曲420首,谓为“吴声杂曲,并出江南”。吴歌温柔敦厚、清丽动人,乃诗史之精华。唐宋两朝,吟事益盛。本土诗人以张旭、顾况、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为著流寓和来游者则多不胜举。至若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为官苏州,更有“苏州刺史例能诗”之美誉。元明清三代,吴门诗人辈出,高情雅韵,声震全国。

  话需回溯到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被贬来吴,建沧浪亭创业,诗词流连,抒啸寄傲。其诗友、同道欧阳修、梅尧臣辈,也之酬唱答和,共吐胸中块垒。从此,沧浪亭成为留存至今的著名园林,也和诗词结下不解情缘。多谢这位苏老前辈!他为后人留下一个吟诗唱词的优雅环境,留下“沧浪”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留下抒怀吐臆的诗风!有明以降,和尚文瑛,画家文徵明,乃至抚吴之宋荦,历代文人雅士在此觞咏不辍。晚清,更有石韫玉(状元)、潘奕隽、韩崶、吴云、陶澍五人在此优哉游哉,诗酒唱和,世称“沧浪五老”。当年五老酬唱之诗未见结集付梓,而一位不知名的画家所画“沧浪五老图”,却留传至今,现藏于长沙博物馆。尤幸甚者,此五老图被摩刻上石,仍嵌于沧浪亭壁间。

  “五老”之后百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那场历十年之久的“”还未结束,一般知识分子尚处于压抑、苦闷之中。而蒋吟秋、李饮水、韩秋岩、陈破云、俞啸泉等人,却时而聚会沧浪亭,沟通信息,写诗填词,以解胸中愤懑,后人称之为“沧浪新五老”。“文革”结束,雨过天晴,诗人兴会,大胜于昔。每年春节雅集,至有几十人之众。并有《沧浪春节联吟集》、《春到人间》、《老当益壮》诸油印诗集问世。时代催生,正式结社已势在必行。经精心筹划,于1984年元宵节在苏州市政协所在地鹤园召开建社大会,一仍历代先贤沧浪亭吟诗之故事,取名“沧浪诗社”。

  二十年矣,弹指一挥间,沧流诗社在春风化雨中一路走来。在首任社长韩秋岩先生和继任社长石琪先生领导下,通过领导集体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诗社日渐壮大,成为姑苏古城团结会集旧体诗词写作者的一方阵地。当今,诗社成员五百之多,集诗词创作、研究、教育于一体。每周开设诗词讲座,每年多次采风,每年出版《姑苏吟》两期,另有咏菊诗集、咏梅诗集,《苏州文物古迹诗选》、《沧浪诗词选集》等诸多书刊问世。约略统计,二十年来,共有三万余首诗词付梓、面世。这些诗词讴歌美好的苏州,讴歌伟大的祖国,讴歌辉煌的社会主义事业;这些诗词抒发诗人的高尚情怀,反映新时代的人文心声。所办“苏州市诗词进修学校”,已有三期学员结业,一批有才气的中青年诗人开始崭露头角。诗社多次接待日本和台湾地区诗友造访,成为苏州对外联络的窗口。今日之吴门古郡,旧体诗词正重放异彩,它是苏州文化阵营中的一支力量,它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丰富了内涵,增添了光辉!

  二十年辉煌已载入历史,而诗的历程将迈向永远。“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只要纯真健康,发而为诗,皆成佳构。诗贵真,贵言之有物,反对假大空;生活丰富多彩,题材也应多种多样,五洲风云,神州新貌,山川文物,花鸟鱼虫,皆可入诗。诗既是旧体,必须遵循旧体格律,平仄声韵,力求严谨;同时,亦支持新声新韵,积极探索新的诗体。沧浪诗社强调地方特色,创作、研究皆立足本上,并放眼全国和世界。这里的环境宽松、宽容,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诗友相邀,意趣相投,切磋琢磨,轻吟低唱,使古老的平平仄仄和时代强

  音、个人情怀有机交融,共同吟诵伟大时代的华美诗章。今日之苏州,有诗的传统、诗的氛围,有诗的生活、诗的土壤。我们这一代诗人,只要努力,定能创作更多,唱出社会主义新吴风。诚如斯,方可追蹈前贤,垂范后昆,无愧时代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文化沧浪宜人居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虽然可以分开表述,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你不能居而无食,也不能行而无衣;你不能住而不行,也不能行而不归。住,不仅仅是房子,还应当包括房子所在地的环境;包括树木花草、阳光、空气与河流;包括交通、购物、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在内,如果没有这些生活的环境,那你就无法安居,或是安居也不能乐业。居住环境有物质、文化之分,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依存。文化环境常常被人忽略,但它也和阳光、空气与水分一样,时刻浸润着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以至于他的一生。谁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最后把家迁到了学宫的旁边,才使孟轲好读书而识礼义,成为亚圣。说明二千三百多年前,一个贤良的母亲已经意识到了文化环境的重要性。现代的建筑理念也注意到了住居的文化环境,但是这种环境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不是在短期内能营造得出来的,可以借...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听评弹
闲时,我喜欢观赏文学作品,更迷恋于评弹艺术。在我读小学时,就是“广播书场”的老听众了。入暮饭后,倚在收音机前听拨弄丝弦之声,是我儿时的一大嗜好。首先吸引我的是评话。我最爱听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唐耿良的《三国》、曹汉昌的《岳传》,那绘声绘色的演说,常常使我丢了饭碗托腮神往。为了每天下午去明园书场听金声伯说的《包公》,我还逃过几次课呢。后来,我听书渐渐入迷,兴趣也从评话转向弹词,《西厢记》、《长生殿》、《描金凤》、《珍珠塔》和《三笑》使我百听不厌,不仅细节能背得出,还略解韵味。我能说出评弹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如蒋月泉的委婉深沉,韵味醇厚;徐云志的柔软圆润,舒缓从容;薛筱卿的节奏明快,爽朗利索;张鉴庭的遒劲苍凉,铿锵有力。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是评弹艺术的一个特点。我注意到,评弹艺人在处理每一章回之间,总会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又会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丰富...
· 吴文化—文化行旅—蠡湖寻梦
“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是藏梦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客居湖滨饭店的日本友人,夜深才到无锡。第二天清晨,推窗遥望,他激动得难以置信:在梦中还是在仙境?一幅空灵高洁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蠡园中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碧树塔尖,飘浮在时浓时淡的雾霭中,而其中竟有渔子荡桨而来……他猛然清醒,连忙打开行李取出相机,拍下了蠡湖令他终身难忘的清梦。又是一个月明中秋夜。天南地北追逐山水美景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来到了太湖。他没有和朋友把盏吟诗,也没有结伴泛舟湖上,像苏东坡那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却独自带着摄影器材静候芦苇荡口,静待“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人间最美好的良宵贵宾的到来。芦苇在飒飒的风中细语,秋虫忽近忽远应和吟唱,灰蓝的湖水渐渐放亮,星光的精灵自天而降,在湖面上点着舞步,天地很静,他只是等待着,抑住那莫名的心跳。直到那一轮橙红的玉盘爬上东山,放出皎洁的清光,他才按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