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一本难得的乡土教材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一本难得的乡土教材,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编写的《吴文化名人谱》牗无锡编牘,是一本难得的乡土教材。它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编写的《吴文化名人谱》牗无锡编牘,是一本难得的乡土教材。它的结集出版,对于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教育和勉励后人,自幼奋 发,矢志成才,造福桑梓,报效祖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导向。

   太湖之滨的无锡,万顷碧波佳绝处,巧夺天地造物之灵气,尽数俊彦辈出之灿烂。唐代诗人韦应物曾赋诗道: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地处吴中之地的无锡,这一方“大藩之地”,不仅素为国家财赋提供之地,也因地灵哺育出代代俊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留下青史笔笔。打开历史的画卷,拂去岁月的风尘,我们不禁为这些先贤们的高洁情操和优秀品质所折服。他们之中,有的不畏艰苦,披荆斩棘,为吴地 开发做出突出贡献;有的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血战沙场;有的以其聪明才智,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有的则是一代艺术宗师或著名学者,享 誉国内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现代的革命风云又培育出了秦邦宪、陆定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

   无锡历来出名人并吸引名人,也因名人而闻名天下。历代先贤中,不仅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也有像梁鸿、孟光夫妇那样把无锡视为故乡的“寄客”,还有 吴文化的奠基人泰伯、春申君等人,无不对无锡的发展作出过历史贡献。把这些外来落户无锡的先贤写进这本书中,是海纳百川精神的体现,可以激励五湖四海的仁人志士 为无锡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教育工作较为成功的手段是示范引导。在过去的岁月中,保尔·柯察金和卓娅与舒拉、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文天祥、岳飞和戚继光、 刘胡兰、董存瑞和雷锋、李四光和华罗庚……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如一面面飘扬的旗帜,引领了—代代青少年茁壮成长,这是我们的可贵经验。把本乡本土应运而生、卓然而 立的杰出人物的事迹与贡献汇于一册,教育本乡本土的青少年,对于年轻的心灵可能更具有亲和力、震撼力、影响力,这正是这本书的难得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吴文 化名人谱》牗无锡编牘的编者们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吴文化名人谱》牗无锡编牘的出版,让我想起孩提时代读过的乡土教材中关于顾宪成、高攀龙等先贤们的崇高精神,对我一生影响深远,不管在外地还是后来回 锡工作,我均未能忘怀,从中得到鼓舞。我相信,这本乡土教材,也必将让无锡的青少年有所收益,教育他们以先贤们为榜样,早日成才,为建设好家乡、建设好祖国而不 懈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乡土小志—无锡的来历
3000年的历史在时间长河里只是沧海一粟罢了,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座城市来说却是全部的岁月。从拥有“无锡”这个城市地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直到拥有美好的现在。时间过去虽已久远,但先辈们的功绩和创造的历史并没有被遗忘,它们变成了一个个传说,世世代代讲给我们的后代听……(前言)无锡的来历太湖是个稻谷香,鱼虾鲜的好地方,生活在太湖边上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据老人们说起无锡从前也遭受过一次灾难。传说,有一天半夜,人们在睡梦中被一声“轰隆”的巨响震醒。原来天上掉下一个闪光的球体,属称锡球。这个锡球深深地陷入地里,这个锡球非常庞大,它露在地面外的身体形成了一座小山。人们为此惊叹不已,大家都一时不明白这球来自哪里,不知道是祸还是福。人们心中各自嘀咕着,议论着。没想到一向风平浪静的太湖,突然狂风大作,湖水奔腾冲向岸来。岸上的树木,房屋被水冲倒冲塌了。只见隐隐有九...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的思念
六月,烟雨蒙蒙;太湖,泪水涟涟。因为龙飞走了,这个太湖的知音和歌者走了。一首好的旅游风光歌曲,不亚于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像《北京颂歌》对于北京,《太阳岛上》对于哈尔滨,《莫愁啊莫愁》对于南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于莫斯科……《太湖美》对于无锡,对于太湖,对于江南,如同天籁,不仅增色增彩,而且增光增分。《太湖美》唱出了太湖的神韵,让美丽的太湖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无数人就是听了《太湖美》的歌才来到太湖,沉醉在太湖。龙飞写过很多歌唱江南的歌,影响最大、传唱最广的还数《太湖美》。他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太湖美》。生前,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起这首歌。记得他说过:大凡有创作经验的同志,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谱写歌曲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有时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龙飞说,当年自己写《太湖美》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成稿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多年积累的自然结果。这就是“长期酝情、一偶得曲”。龙飞...
· 吴文化—文化行旅—小阿荆的成功
上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界有位以演短打武生戏出名的小阿荆,在无锡地区享有盛誉。小阿荆,名荆玉堂,小阿荆是他的小名,丹阳人。他出身贫苦,6岁就进戏班从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因他演戏很早就有名气,所以小名比大名出名,小名也就成了艺名。他28岁成名后,率领他自己组成的戏班,风风雨雨近30年光景,辗转演出于苏南地区和杭嘉湖一带,无锡的前洲、玉祁、洛社、石塘湾、杨市、陆区等集镇是这个戏班赶节(庙会)演出的老地方。小阿荆的短甲戏,以武松戏闻名,有“活武松”之称。在《景阳冈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这些戏里,他扮演的武松,眼神法步,干净利落,武艺娴熟。开打常用真刀真枪,闪光发亮,舞单刀急如旋风,观众形容它“连水都泼勿进”。在舞台上还时有翻筋斗的表演。他能从叠上好几张的台子上翻筋斗跳下,台子一张一张地加,以至要把戏台上的天幕掀去,最多能跳7张半台子,所谓7张半,就是在第7张台...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