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文化行旅—张继所到达的
寒山寺的钟声,我只在张继诗句里听过,一阵深及肌肤阴森寂寞的感觉,凉透了、同时温暖着每名中国人的骨髓。
张继诗歌的声音更多地向外、向着无名旷野延续。诗人假借寒山寺的钟声所倾吐的心声,听起来那么缥缈无常,充满客愁离恨,那小小一口诗人的呼吸里甚至点缀有寒夜璀璨的星光。如果这首诗让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人来写,他一定会更多地朝向那个内在沉思着的自我。当然这样的假设也不成立,因为在张继的年代里,欧洲还处在普遍的异族侵战的拜占庭时期,荷马、萨福之后,最伟大的诗人尚未诞生。而中国的诗歌,已经或即将迎来伟大的盛唐景观。张继是在接近汉诗最高海拔的那片空气稀薄的山坡上吟读下这首诗的,他背朝着古印度以及那片更加遥远的欧洲大陆,并为人类的诗歌史留下了最可歌可泣的一帧旅愁小照。几乎没有一首诗歌里的旅行场面比这一次旅行更加著名的了。
在诗人哀怨的喟叹里,做一个不用奔波在异域旅途上的姑苏百姓是多么幸福呵!瞧,你们都在极目霜天的寒夜里安然酣睡了,连午夜的钟声也不再能惊醒他们,而我还在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什么旅舍内愁着明天不知道向何方漂泊呢……诗人的声音隐约流露出对和平的世俗生活的向往。当然他也许什么也没说。他只是用一个几乎不易察觉的“城外”两个字,向别人暗示出了他自己命运的凄凉况味。这是不是我的瞎想呢?是不是碰巧寒山寺确实坐落在苏州城外?我认为不是!因为诗歌的世界里不存在偶然。在诗人笔下,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必然的,殚精竭虑的。对此我深有把握!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首有关诗人向往的姑苏城内而又恰在城外撰就的诗歌。他用寒山寺来衬托一个更加繁华美好的世界,诗人对于自己萦绕于怀的心愿三缄其口,所有到口的话语恰好都没有说,全咽回肚子里去了(我们读者的肚里),因为一阵午夜禅寺的钟声,恰好使他找到了他要想表达的话语途径:诗人自己睁开了眼睛的同时,也为世代的中国人,大到皇帝,小到平头百姓睁开了那一双集体的汉语的眸子:我们看到了唐代苏州城的高古清丽;我们看到了整个江南乃至中国的心灵;我们藉着客船靠岸的汩汩水声,登上了通往美的荒凉小径……
最后,钟声消逝,寒山寺没了,月亮、乌鸦、渔火、古姑苏城墙都没有了,只剩下到达了美和永恒“客船”的那个“到”字,只剩下诗的荣誉,人类心灵的缥缈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