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文化沧浪宜人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文化沧浪宜人居,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虽然可以分开表述,但对于一个人来说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虽然可以分开表述,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你不能居而无食,也不能行而无衣;你不能住而不行,也不能行而不归。住,不仅仅是房子,还应当包括房子所在地的环境;包括树木花草、阳光、空气与河流;包括交通、购物、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在内,如果没有这些生活的环境,那你就无法安居,或是安居也不能乐业。

  居住环境有物质、文化之分,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依存。文化环境常常被人忽略,但它也和阳光、空气与水分一样,时刻浸润着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以至于他的一生。谁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最后把家迁到了学宫的旁边,才使孟轲好读书而识礼义,成为亚圣。说明二千三百多年前,一个贤良的母亲已经意识到了文化环境的重要性。现代的建筑理念也注意到了住居的文化环境,但是这种环境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不是在短期内能营造得出来的,可以借用,难以创建。

  苏州是人居的天堂,人居的文化环境众所周知。苏州的沧浪区在这天堂之中又处于一种特殊地位。这倒不是说沧浪区的房屋特别的优美华丽,古老深邃,或者说是商业繁荣,经济腾飞。当然,这一些沧浪区也有,但那不是沧浪区的特点,沧浪区是以她丰富的文化内涵泽被子民的,她以自己浓郁的文化底蕴来培育着苏州人的品性。

  沧浪区是因沧浪亭而得名,沧浪亭曾经是宋代苏子美的住宅,后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有,《浮生六记》的作者沈三白和他的爱妻也曾在此暂住或悠游。一个沧浪区的居民闲暇无事,徜徉于自己的居住区时,那以沧浪亭为首的历代名人住宅、大小园林、文庙、塔院,都会一一与你擦身而过,你可以进园林小憩,你可以入古宅探幽;你可以到图书馆里阅读,也可以在文物市场和商店中把玩;你过沧浪亭时会想起苏子美,入文庙时会缅怀范仲淹,也可能会想起评点《水浒传》的金圣叹和那著名的哭庙案。《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们当年都投奔过张士诚,张士诚的宫殿就在沧浪区。如果再联想到《红楼梦》,那曹雪芹和位于沧浪区内的织造府也有很多传说,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倒有三部与沧浪区有历史的渊源。还有那“三言”的作者冯梦龙,也曾在南园住过。民国以来有很多文人都住在沧浪区,现在的人也许还记得,那望星桥堍住着侦探小说家程小青,王长河头住着鸳鸯蝴蝶派的首领周瘦鹃……如果宋代以来沧浪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一排列,从范仲淹、苏舜钦、况锺、章太炎,直至叶圣陶和李根源……那将是一部多么厚重的文化史!在一个区的范围内聚积着如此众多的文化资源,在全国也是少有。一个人在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生活着,如果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话,决不会感到文化的寂寞和知识的匮乏。

  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一代一代的人传承着,有取有舍,有所发展。直到今天,沧浪区的教育、卫生、社区文化建设还是处在领先的地位,并率先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区的评估。在文化的沧浪区安居,到邻近的高新区去乐业,安居乐业,开拓进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沧浪诗社二十年感言
吴门古郡,文化之邦,诗词事盛,源远流长。“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乃远古江南歌谣。春秋之际,《渔夫歌》、《河上歌》、《申包胥歌》、《采葛妇歌》,唱响吴中大地。此即屈原《楚辞》“吴俞欠、蔡讴、奏大吕些”之“吴俞欠”者。而《诗经》不载“吴风”,终为诗坛千古憾事。降至汉代,吴门朱买臣、严忌,皆辞赋大家。晋朝张翰《思吴江歌》,铿锵悲怆,因有“莼鲈之思”流传于世。而南朝《子夜吴歌》更为文学史添彩。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吴声歌曲420首,谓为“吴声杂曲,并出江南”。吴歌温柔敦厚、清丽动人,乃诗史之精华。唐宋两朝,吟事益盛。本土诗人以张旭、顾况、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为著流寓和来游者则多不胜举。至若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为官苏州,更有“苏州刺史例能诗”之美誉。元明清三代,吴门诗人辈出,高情雅韵,声震全国。话需回溯到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被贬来吴,建沧浪亭创业,诗词流连,抒啸寄傲。其诗友、同道欧阳修、...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文化滨湖
行走在无锡滨湖区,随时随地都可以闻到空气中飘散的历史和人文气息。滨湖区惠山是无锡市的西部屏障,其东即是无锡的主山锡山。“无锡锡山山无锡”是一句流传悠久的谚语,而且早在4000年前,锡山南麓已有大型的先民聚居村落。到了1500多年前的南朝,著名文人江淹(444-505)写了首古风《无锡县历山集》(“历山”是惠山在南朝时的别称,“集”指集市、集镇)。虽然江淹当了大官后,“江郎才尽”,但他的这首惠山诗却意蕴深沉,韵味隽永,在数以千计的惠山古诗中,是写得既早又好的一首诗,诗云:“秋生白露日,思起秋风年。窃悲杜蘅暮,揽涕吊空山。落叶下楚水,别鹤噪吴田。岚气阴不及,日色亏半天。酒至情萧瑟,凭樽还复然。一闻清琴奏,歌泣方流连。况乃客子念,直置丝竹间。”古代的文人雅士为什么对惠山情有独钟呢?除了名山、胜泉、古镇外,又因为“自古名山僧占多”,即惠山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无锡首刹惠山寺。而惠山寺以泉石幽...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听评弹
闲时,我喜欢观赏文学作品,更迷恋于评弹艺术。在我读小学时,就是“广播书场”的老听众了。入暮饭后,倚在收音机前听拨弄丝弦之声,是我儿时的一大嗜好。首先吸引我的是评话。我最爱听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唐耿良的《三国》、曹汉昌的《岳传》,那绘声绘色的演说,常常使我丢了饭碗托腮神往。为了每天下午去明园书场听金声伯说的《包公》,我还逃过几次课呢。后来,我听书渐渐入迷,兴趣也从评话转向弹词,《西厢记》、《长生殿》、《描金凤》、《珍珠塔》和《三笑》使我百听不厌,不仅细节能背得出,还略解韵味。我能说出评弹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如蒋月泉的委婉深沉,韵味醇厚;徐云志的柔软圆润,舒缓从容;薛筱卿的节奏明快,爽朗利索;张鉴庭的遒劲苍凉,铿锵有力。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是评弹艺术的一个特点。我注意到,评弹艺人在处理每一章回之间,总会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又会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丰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