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去园林的路上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去园林的路上,一直觉得,园林是一个梦想,是时光的见证人,它站在时光的中央,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一直觉得,园林是一个梦想,是时光的见证人,它站在时光的中央,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像一本线装书,一亭一廊,一水一石,以及它的所见所闻,都是这本线装书中秘密写下的文字……有时候是诗歌,有时候是散文;有时候是相聚,有时候也是离别。它有些清冷,但也散发出许些温暖。

   在我的眼里,苏州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去园林的路上,我也许会遭遇一场爱情,多年以前我曾这样想。虽然苏州并不是我要去的地方,对我来说,园林也没有多少值得我留恋和向往的。可是这样的想法,还是在我动身前往的路上,不经意地闪现了一下。

   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爱过的一个女孩子,就在我去苏州这座园林的路上。她是我隔壁班上的女生(据说还是班长,不过我对这一点从不在意),我学的是政治,她读的是中文。我们的班级就挨在一起,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一天之中有很多次路过他们班级,只要稍一侧目,就可以看见坐在第一排的她了,那个戴着眼镜,梳着齐耳的短发,有着一张太阳色脸庞的女生,平平静静的样子,偶尔笑的时候,脸上会有许多温柔甜美的轮廓浮现出来。注视得多了,就有了喜欢的想法。后来我知道,她也不是苏州人,这无意中给了我一点点信心。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开始了通信。只限于文字的交流,却从没有想到去园林的某个地方小坐。那时我心灰意阑,对前途一片茫然,惟一可以肯定的是,苏州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而园林则是我匆匆路过苏州的一道布景。所谓爱情,必须有一个能够让双方共同停留的地方,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恰巧我们没有。写到这里,我的心有些隐隐的痛,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寂静可怕,充满了毁灭气息的青春的夜晚,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知道经历者当时的疼痛,那种难以言说的对未来的绝望……大学毕业后,我自然而然地离开苏州回到老家,去一所偏僻的乡下中学教学。也只是在离开苏州城的那一刻,我才强烈地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好。而她因为父亲的缘故,成了苏州城的一个新市民。于是,在许多个夜晚,我想到了那些园林,那些园林中的流水和石头:现在,她可以在园林里好好地谈一场恋爱了吧,我这样想。她偶尔也给我来信,却从不谈及感情一事,说的都是她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有一次居然说到了死,这不禁让我有些担心,可是担心归担心,我终究还是没有什么行动。

   当我再次回到苏州的时候,已是第二年的深秋。好在时间过去得并不是太久,她找到我,还是一个人。看得出,一年多不见,她已有了很大的改变,热情,开朗,像一团热烈的火。她的样子让我深深地喜欢。我们见面了,在运河边的一座公园里,漫无边际地边走边谈,一直到月亮从吴门桥的桥洞里明晃晃地升起……许多爱恋的话,现在仍旧停留在我的记忆当中,就像那轮明晃晃的月亮,多年来一直悄无声息地尾随着我。可是后来,不知怎的,因为我的懒散,我的优柔寡断,因为我当时难以对她说出的一些原因,我们就此没有了联系。当我再次和她联系的时候,只是听说她已经离开苏州,调至邻近的一个城市——无锡了,前后不到半年。我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在去园林的路上,我遇见了爱情,最后居然又把爱情给丢失了。

   现在,很多年之后,我想到了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想到了青春岁月里的聚集和离别,我为自己当时的幼稚和单纯痛悔不己——也许我是纯洁的,但却也是愚蠢的。我想到了叶芝的那首诗:

我们的想像最经常萦绕的,
是赢得的还是失去的女人?

  看来是失去的女人。如果她偶尔能读到这篇小文,就当是我向她的一次问候吧。虽然时间已经过了很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去姑苏怀旧
从无锡去苏州,说不上是旅游,顶多算远足——一个走得稍微远一点儿的散步。到苏州已是中午,打车直奔“得月楼”,急于重温那童年记忆中的美味。如果说,“龙井虾仁”和“虫草鸭羹”正好体现了苏邦菜的“清”与“鲜”,那么,其主打菜“松鼠鳜鱼”就恰恰体现了它的“甜”和“腻”了。真的太甜,甜得我这个无锡人也要连呼“吃不消”。于是,对另一道“蜜汁火方”就只好敬而远之了。然而对面“朱鸿兴”的面倒是正宗苏式风味,汤宽面窄,且是白汤银丝面。从“得月楼”出来,留意了一下地名,东西走向的叫做“太监弄”,南北走向的叫“宫巷”。不远处是“玄妙观”,门前叫“观前街”……这种种古式的地名,形成了一股清平富贵景象,也便是旧时江浙一带读书人所追求的人生审美情趣吧。所谓既清又贵,无不彰显温柔敦厚的大家风范。久闻西园戒律幢寺之盛名,下午便驱车前往。这是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刹,站在寺前巨大的照壁下,就已感觉其不凡。“离垢清净处,无尘玄妙地...
· 吴文化—文化行旅—回眸园林总关情
日前,我陆续收齐了由沙无垢先生编著或作为第一作者与他人合编的园林新作,它们是《园林走笔》、《荣氏梅园史存》、《太湖鼋头渚》、《蠡园》、《惠山园林》以及《无锡惠山泥人》。这6本图文并茂的图书,是由古吴轩出版社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先后出版发行的。在短短一年间,沙先生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我真为他感到高兴。我与沙无垢先生相识是在10年前,当时我们一同编入了市政协的文史资料委员会,此后就有了较多接触。去年春上,沙无垢对我说,他已在园林工作了40多年,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为园林写点东西。我知道这事他准行。他是17岁进园林工作的,从工人做起,直到后来担任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又被好几个单位聘为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作为一名阅历丰富的专家,他勤于笔耕,从踏上工作岗位至今,一直是《无锡日报》的热心读者和撰稿人,也曾当过北京专业报刊的特约记者和特邀编委。对他来讲,写园林当在情理之中。...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的思念
六月,烟雨蒙蒙;太湖,泪水涟涟。因为龙飞走了,这个太湖的知音和歌者走了。一首好的旅游风光歌曲,不亚于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像《北京颂歌》对于北京,《太阳岛上》对于哈尔滨,《莫愁啊莫愁》对于南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于莫斯科……《太湖美》对于无锡,对于太湖,对于江南,如同天籁,不仅增色增彩,而且增光增分。《太湖美》唱出了太湖的神韵,让美丽的太湖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无数人就是听了《太湖美》的歌才来到太湖,沉醉在太湖。龙飞写过很多歌唱江南的歌,影响最大、传唱最广的还数《太湖美》。他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太湖美》。生前,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起这首歌。记得他说过:大凡有创作经验的同志,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谱写歌曲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有时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龙飞说,当年自己写《太湖美》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成稿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多年积累的自然结果。这就是“长期酝情、一偶得曲”。龙飞...
· 吴文化—文化行旅—小阿荆的成功
上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界有位以演短打武生戏出名的小阿荆,在无锡地区享有盛誉。小阿荆,名荆玉堂,小阿荆是他的小名,丹阳人。他出身贫苦,6岁就进戏班从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因他演戏很早就有名气,所以小名比大名出名,小名也就成了艺名。他28岁成名后,率领他自己组成的戏班,风风雨雨近30年光景,辗转演出于苏南地区和杭嘉湖一带,无锡的前洲、玉祁、洛社、石塘湾、杨市、陆区等集镇是这个戏班赶节(庙会)演出的老地方。小阿荆的短甲戏,以武松戏闻名,有“活武松”之称。在《景阳冈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这些戏里,他扮演的武松,眼神法步,干净利落,武艺娴熟。开打常用真刀真枪,闪光发亮,舞单刀急如旋风,观众形容它“连水都泼勿进”。在舞台上还时有翻筋斗的表演。他能从叠上好几张的台子上翻筋斗跳下,台子一张一张地加,以至要把戏台上的天幕掀去,最多能跳7张半台子,所谓7张半,就是在第7张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