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守望民间,抢救民间文化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守望民间,抢救民间文化,在丰富的吴文化宝库中,民间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拥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苏

  在丰富的吴文化宝库中,民间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拥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苏州,在民间文化上有着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的文化留存。前者属于视觉艺术,而后者以听觉为主。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作品,艺人们可以就地取材:一片苇叶,几经摆弄,旋即成为一只蜻蜓、大虾……而引吭高唱的山歌,如数家珍的故事,人们当以听觉去体验艺术的感受。我国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曾对民间文化作过精辟的论述:“民间文化是一根无形的绳,把现在活着的人跟已经死去的祖辈联结在一起,而且,它还把那些分散在世界五大洲的华侨、华裔团结在一起。”苏州的刺绣、檀香扇、缂丝、红木雕刻、漆雕、桃花坞年画等,早已闻名遐尔,探其源,无不植根于吴文化这片神奇的沃土之中。

  近二十年来,苏州市文联架起了一座民间艺人和市场接轨的桥梁,将一批形若散沙的民间艺术作者组建成一支民间艺术队伍,广泛地参与了国内外近百个城市(地区)大型艺术(旅游)节活动,荣获过国家级大奖十多次,挖掘和恢复了核雕、塑真,凸面绣等湮没已久的民间绝活。

  民间艺术存在的特点是自生自灭。就苏州而言,这一专项,历来从未进行过整体的盘点,尽管目下全市拥有为数甚多的“艺术之乡”,但遗金散珠,逝水流花,存失不知,心中无数。现在适逢党和国家号召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之际,每一个有文化自觉心和责任心的人,都不会拒绝这一历史的使命。在不失“土味”芬芳的基础上,民间艺术作品必须加以全面提升,创造具有地方特征,寓理想愿望、精神感情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新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民间艺术作品的品味,才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看到民间文化无可估量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

  保护民间艺术原生态的文化遗留,十分重要。随着农耕社会的渐渐消失,而现代化又来得非常突然,应该说,在诸多方面,都缺乏文化准备和缺乏应对,也缺乏自我保护,乘驾着强势经济的外来文化正在不断地冲击着本土文化,民间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声浪和环境中,如何发扬和建设我们民族的、新的先进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文化的本土化、民族化是我们走向先进文化道路的必由之路,直面当前发展中的民间文艺,除了调动起一批批积极力量投入全面的大普查以外,更要加大力度地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珍贵的民间瑰宝给予珍视、热爱,从而保护它、传承它,弘扬它。深信,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民族的精神发奋工作,把工作做到社区,做到学校,深入到城乡的每一角落中去,一面做好挖掘、抢救工作,一面做好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工作,无疑,民间艺术事业一定会走进阳光明媚的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守望民间
左上图:剪纸艺术大师高金爱:要是有个徒弟该多好!右上图:很多珍贵的木偶和魏天财的年龄差不多,可惜大都已经流失了……下图:人山人海看社火的场面,如今在城市已很难见到了“守”不是保守,而是守护;“望”不是绝望,而是希望。有物存在,自然就有希望,当有物难守或无物可守时,才会绝望。在这次陕西民俗采访中,记者深刻地体会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上篇:现状“人亡艺绝”的残酷采访出发前,省文化厅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渭北某县有一位老艺人,虽然身为农民,但却身怀皮影雕刻的绝技。德国柏林大学准备邀请他去讲学,有关部门已将老艺人的资料全部寄过去了。很快,德方派了拍摄组赶到陕西,准备给老人拍摄一些生活的画面。可是拍摄组还没来得及给老人通个电话,老人已悄然离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其实,这样的遗憾已不是第一次。在记者到达采访的第一站安塞(中国著名的剪纸之乡)时,县文化局负责人遗憾地说,你们来的可真不巧。去年12月...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塞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过去,在陕北的安塞县,会剪纸的巧手婆姨多得数不清。63岁的李秀芳就是其中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纸,在她的手里却能剪出“花”来:海底的龙、天上的凤、水里的鱼、枝上的雀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情态各具。单是一个双喜字,在她的剪下就能变幻出好多种。李秀芳是陕西第一个出国的剪纸民间艺术家。尽管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使老人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提起剪纸,她又是满脸的自信与执着,随手拿起一片红纸,剪子上下飞舞一番,一会儿功夫,一幅戏水鸳鸯图就跃然于纸上了。作为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代表人物,李秀芳担心的是,剪纸这个过去陕西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技艺,正渐渐成为一门少数人掌握和从事的艺术。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屑拿剪刀。面对这门已经流传几千年的古老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老人又无奈。今年26岁的樊晓梅则可以算得上是安塞民间艺术在年轻人中的优秀传承者。她从小跟着母亲张芝兰学剪纸,在17岁时失去了...
· 吴文化—文化行旅—民间文化如何与时俱进
在吴文化的宝库中,民间文化要占很大的比重。特别是苏州这样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民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潜力无穷。但随着历史潮流的变换,新旧时代的更迭,许多民间文化遗产被湮没以致消失。在新的历史时期,民间文化如何与时俱进,需要有一个新的启动点。当前提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非常适时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我们从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它的重要意义。现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这是党对民间文化工作的最大支持,也可以说是“国策”,有了这项“国策”,民间文化才能与时俱进,民间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有保障地延续下去。从抢救的情况来看,已经刻不容缓。现在提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对于某些物质性文化遗产的抢救还算及时,对于某些非物质的口头文艺和技艺的抢救,为时已嫌晚矣!因为我们抢救的对象主要是人,人是技艺的载体,人不在了,抢救又从何谈起。传统技艺的传承在我国有个特...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乾县抢救性保护民间艺术蛟龙转鼓
乾县积极采取措施,抢救保护濒临失传的乾县蛟龙转鼓。蛟龙转鼓是流传于乾县王村镇一带的民间鼓舞,近年来,随着老一代鼓手年龄逐渐增大,蛟龙转鼓濒临失传。为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乾县聘请专家对古典乐谱进行整理改进,增强生命力;申请专利,争取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投资6万元购买铙、锣、鼓、马号等乐器以装备队伍;同时还加强民间鼓队建设,使队伍年轻化;在县文体、建设、教育、农业、卫生系统成立五支表演队,聘请老鼓手指导传授技艺,力争使这一古老艺术得到有效传承,并发扬光大。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吴旗豆粘画
“豆粘画”由吴旗民间过春节时粘贴在门框上的“瓜子娃娃”演变而得。其用材主要有豆类、糜谷等农作物。粘贴内容主要表现民俗、民风、人物、动物等。由于其用材独特,线条粗犷,表现内容丰富,故形成了鲜明的民间艺术风格。一九九六年吴旗县文化馆积极落实延安市文化局下达的每县必须具有自己的“一艺一品”的战略任务,经过挖掘、整理、创作等工作环节,使吴旗豆粘画逐步形成规模,并于九九年在延安举办了吴旗豆粘画展出及研讨会活动。贵州电视台、《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被誉为“陕北油画”。目前豆粘画制作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湾镇农民贾彩虹、铁边城镇农民李玉玲、长官庙乡农民齐桂芳及文化馆职工齐健、刘红梅、孙彩芹、张彦玲、赵丽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