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舌尖上的典籍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舌尖上的典籍,苏州是生长美食和美食家的地方。陆文夫的《美食家》让我们在纯文学层面上认识

  苏州是生长美食和美食家的地方。

  陆文夫的《美食家》让我们在纯文学层面上认识了苏州的美食和美食家。

  陆文夫的同乡作家车前子笔下的关于美食和美食家的文字,更多呈示的是文学以外的小资成分,是文学与小资相互拼盘的滋味。车前子文字中的小资意味,仅仅是集中了对传统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而,品味车前子笔下的小资生活,没有咖啡的浓香和红酒的浪漫,其背景是中式的,环境和气氛也是中式的。

  车前子的《好吃》(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一书我则是在一家连锁的咖啡馆里读完的。那是个星期天,天上漂着小雨,呆在家里感到气闷,就拿了《好吃》,走进了咖啡馆,落座在靠窗一厢的软圈沙发里,要了一杯柠檬水,一碟淡瓜子,大厅琴岛上的那架钢琴弹出的好像是莫扎特的钢琴小品,车前子的《好吃》即在非常小资的气氛里一页页地掀翻过去。

  在西式的咖啡馆里读车前子非常中式的《好吃》,感觉是件有意味的事情。

  《好吃》真是一本能够勾起食欲的书。文字的滋味,充满了传统的油、盐、酱、醋,及其拼成的色泽和香味,与文字相配的大量的关于传统美食的摄影、插图、剪纸等,则更是突出了美味中色的元素,车前子营造的《好吃》种种,刺激了舌尖上的味蕾,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引起强烈的味觉反射,舌尖上的味觉细胞感觉特别活跃,有津液不断从舌苔上渗出,并弥漫开来。这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属性,或者说是精神的物质意义。那么物质的精神意义何在?就《好吃》而言,美食的精神意义何在?车前子说,美食是典籍。美食是印制在舌尖上的典籍,抑或是舌尖阅读、品味的典籍,而典籍一说,是否更多蕴涵的是精神的意味。

  舌尖阅读、品味的典籍,是活着的,充满色、香、味的典籍,而苏州生长的车前子和美食,吹不掉的是江南的气息和滋味。粥就小菜,粥是米粥,米是晚稻米或者是糯米,不能是粳米,小菜是清炒什锦菜,抑或雪里蕻、腌萝卜干、腌豇豆等,滴几滴香油。这是简单、平淡的江南生活,却是恒久而绵长的,谁也不可能将小菜就粥从生活的记忆中抹掉,这是物质和精神共同的效应。车前子捧出的一碟鲜美的“油炸蚕蛹”,就我而言,是给我捧出了一碟鲜美的、且久违的早年记忆。少年曾住在江南农村,住在隔壁的一位远亲是镇上缫丝厂的缫丝工人,每周回家一趟,回家时总要带回一磁缸蚕蛹,总是要分给我家一半,那时,农村少油,菜籽油是要凭票供应的,大多数时候是韭菜炒蚕蛹,或小葱炒蚕蛹,做不到车前子捧出的“油炸蚕蛹”,只能滴少许的油,蚕蛹在油中爆炒即呈黄色,韭菜或葱则鲜绿,色泽黄绿有致,香味得当,每当韭菜炒蚕蛹端上桌,父亲总是要喝上一盅地瓜烧。如今住在城里,远离农村,也就远离了蚕蛹,色鲜而味香的“韭菜炒蚕蛹”留在我遥远的少年滋味之中,是车前子的“油炸蚕蛹”勾起了我少年的江南农村滋味。

  舌尖的阅读其感觉并非仅仅体现感官的滋味,抑或是味觉的感受。

  因为是阅读,必与背景、心情以及思想相关联,灵感和想像是可以随着阅读而自由飞翔的。车前子在“点心之笔”一节中写到了“豌豆黄”,这是一种北京的点心,知堂老人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曾有提及。我是从知堂和车前子的笔下知道的“豌豆黄”,并晓得了其味是淡的,味淡的食品应该是属于南方的,属于南方的口味。车前子从“豌豆黄”的淡味中读出了另一种意味。“豌豆黄的味美,美就美在没有什么味道,或者说味道很淡。一入口,一缕香气沁人心脾,而这沁人的香气,正是因为味淡了,香气才浓的。人淡意长,人淡泊了,才意味深长。味淡香浓,清淡的食品,才品得出它的香——本身的香。

  急于求成的阅读,使一个人本性顿失,而廉价的香水,淹没了年少的体香。”舌尖的阅读是可以超越物质的,而能够成为小资文字的。车前子边读书边吃“橘红糕”的情景也很小资:

  “读书累了,就拈一块橘红糕,举在灯光下欣赏,一如欣赏鸡血石……”说到小资,其实车前子的名字即是充盈了中国式的小资意味,当年,车前子作为诗人出现在诗坛时,最先记住的是作者的特别的名字,并没有对其诗留下太深的印象。车前子其实是一味传统中药,后来,在读多了车前子写的那些“味淡香浓”的江南文字时,时时感觉有一股药味弥散在其文字里。《好吃》其中,有一盘精致的、黄灿灿的梨,摆在几丝显得有些零乱的草叶上,“宛如一窝待孵的稚子”。

  梨作为一种具像在车前子的文字里时常且反复出现,我想这与车前子嗜好吃梨有关,车前子曾复述过一个关于梨的掌故,中医给一个痨病患者开的药方,是一船梨,让其侧卧梨间,顺流而下,一船梨从山西吃到河南,痨病痊愈了。梨是药,黄河是药罐。车前子是将梨作为药而入文入典的,我在《好吃》中读到梨时,闻到的是一股药味。有一位作家说过,有一只红泥小火炉,午后的时候,独自在上面煎药,闻飘扬的药味,确是有趣味。趣味的是由梨而药味,并由此联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及其林黛玉。这是否是中国式的小资情调和小资意味呢?

  莫扎特的钢琴小品随咖啡的浓香在咖啡馆的大厅里飘散、流淌。在西式的背景下阅读车前子的《好吃》,品味车前子捧出的丰盛的“舌尖上的典籍”,度过的是一个感觉非常小资的下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去园林的路上
一直觉得,园林是一个梦想,是时光的见证人,它站在时光的中央,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像一本线装书,一亭一廊,一水一石,以及它的所见所闻,都是这本线装书中秘密写下的文字……有时候是诗歌,有时候是散文;有时候是相聚,有时候也是离别。它有些清冷,但也散发出许些温暖。在我的眼里,苏州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去园林的路上,我也许会遭遇一场爱情,多年以前我曾这样想。虽然苏州并不是我要去的地方,对我来说,园林也没有多少值得我留恋和向往的。可是这样的想法,还是在我动身前往的路上,不经意地闪现了一下。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爱过的一个女孩子,就在我去苏州这座园林的路上。她是我隔壁班上的女生(据说还是班长,不过我对这一点从不在意),我学的是政治,她读的是中文。我们的班级就挨在一起,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一天之中有很多次路过他们班级,只要稍一侧目,就可以看见坐在第一排的她了,那个戴着眼镜,梳着齐耳的短发,有着一张太阳色脸庞的女生...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梁祝彩翼上九天
“云也缠绵,水也缠绵,一双双彩蝶儿梦绕魂牵;竹也碧鲜,茶也碧鲜,好一个奇女子知己红颜。草桥结拜兄与弟,三载同窗情和缘。女扮男装惊俗世,梁祝美名千古传。爱也千年,梦也千年,好一杯阳羡茶清香悠远……”这是我国著名曲作家王立平、词作家曹勇最近为梁祝谱写的主题歌《彩翼上九天》中的词。它是那样美丽动人、悱恻缠绵,把梁祝千古绝唱的史诗展现在你眼前;它是那样明快鲜艳、芬芳幽雅,把梁祝故事发生地的江苏宜兴山水描绘得细微动人让你陶醉。列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即将面世,并定于10月18日在梁祝故事的原地——江苏省宜兴市举办邮票首发式。为了做好宜兴梁祝邮票首发式工作,王立平、曹勇两位大师级艺术家欣然为梁祝谱写主题歌《彩翼上九天》。王立平,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主题歌宛转迷人的音乐入选了20世纪华...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的思念
六月,烟雨蒙蒙;太湖,泪水涟涟。因为龙飞走了,这个太湖的知音和歌者走了。一首好的旅游风光歌曲,不亚于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像《北京颂歌》对于北京,《太阳岛上》对于哈尔滨,《莫愁啊莫愁》对于南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于莫斯科……《太湖美》对于无锡,对于太湖,对于江南,如同天籁,不仅增色增彩,而且增光增分。《太湖美》唱出了太湖的神韵,让美丽的太湖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无数人就是听了《太湖美》的歌才来到太湖,沉醉在太湖。龙飞写过很多歌唱江南的歌,影响最大、传唱最广的还数《太湖美》。他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太湖美》。生前,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起这首歌。记得他说过:大凡有创作经验的同志,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谱写歌曲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有时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龙飞说,当年自己写《太湖美》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成稿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多年积累的自然结果。这就是“长期酝情、一偶得曲”。龙飞...
· 吴文化—文化行旅—小阿荆的成功
上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界有位以演短打武生戏出名的小阿荆,在无锡地区享有盛誉。小阿荆,名荆玉堂,小阿荆是他的小名,丹阳人。他出身贫苦,6岁就进戏班从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因他演戏很早就有名气,所以小名比大名出名,小名也就成了艺名。他28岁成名后,率领他自己组成的戏班,风风雨雨近30年光景,辗转演出于苏南地区和杭嘉湖一带,无锡的前洲、玉祁、洛社、石塘湾、杨市、陆区等集镇是这个戏班赶节(庙会)演出的老地方。小阿荆的短甲戏,以武松戏闻名,有“活武松”之称。在《景阳冈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这些戏里,他扮演的武松,眼神法步,干净利落,武艺娴熟。开打常用真刀真枪,闪光发亮,舞单刀急如旋风,观众形容它“连水都泼勿进”。在舞台上还时有翻筋斗的表演。他能从叠上好几张的台子上翻筋斗跳下,台子一张一张地加,以至要把戏台上的天幕掀去,最多能跳7张半台子,所谓7张半,就是在第7张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