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宜兴古桥对联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宜兴古桥对联,宜兴保存古代对联最多的地方,在古石桥上。宜兴古桥对联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宜兴保存古代对联最多的地方,在古石桥上。宜兴古桥对联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是历史的见证。古桥对联用整块条石刻制,阳文凸现,镶嵌在桥洞两侧,路上行人、来往航船都能看到。这起到了很好的文化装饰作用,提高了桥的艺术品位和历史价值。

  有对联的古桥一般有两副或两副以上的桥联。对联内容围绕桥的特点撰写,如桥的地理位置、历史人物、风物掌故等。对联对仗工整、文辞优美、朗朗上口。

  桥联的作者一般是地方上的饱学之士,或乡贤名宦。但遗憾的是,宜兴的桥联几乎都没有直接留下作者的姓名。现在,在古石桥上还能看到许多桥联,而有些则散见于有关的书籍资料的记载中。

  宜兴城中心的“长桥”,始建于东汉,横跨长桥河上,又称蛟桥,清光绪十九年“重建蛟桥”时原有对联两副。朝东一侧: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巩固;重看明月,印东流碄水,万派朝宗。

  上联写从平地缓步走上蛟桥,如登青云,遥望南山铜峰,祝愿蛟桥像山峰一样牢固永存。下联“重看明月”,天上明月,水中月明,始成“重看”。荆溪十景有“蛟桥夜月”一景,用的是地方掌故。

  再写滔滔碄水皆从桥过,流向太湖,万派朝宗。对联写出了蛟桥与宜兴山水的关系,有山有水,气象万千。

  朝西一侧对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墨妙尚留苏学士;行人安稳,布帆无恙,神威犹仰晋将军。用了苏东坡为宜兴蛟桥两次题词的典故。宋代元丰年间,宜兴县令褚理重建长桥,并改建为石桥。苏东坡曾经在宜兴置田买产,与宜兴有不解之缘。在县令的邀请下,苏学士曾经两次为长桥题词:“晋征西将军周孝公斩蛟之桥”、“晋平西将军斩蛟之桥”,所以有“墨妙”之说。周处是“阳羡第一人物”,古代著名的改过自新的英雄,发愤学习,疆场报国,终成忠臣孝子。这是用周处斩蛟,为民除害,庇佑百姓的典故,是希望周将军在桥造好后继续庇佑宜兴百姓。周处和苏轼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并且与宜兴蛟桥有很深的渊源。这是以与蛟桥有关的人物和事迹入联,脍炙人口。1970年长桥改建为平桥,蛟桥对联刻石拆下后存于周王庙文物保护所,可惜只有三块了。

  现存的鲸塘桥对联也是如此。其一:荷叶地钟灵,料有才人题柱去;鲸溪波效顺,应逢仙客泛槎回。这副对联首先赞美鲸塘桥这地方人杰地灵。用了汉代才子司马相如在成都升仙桥题字的典故。当年司马相如进长安,立下豪言壮语,“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来,司马相如果真是衣锦还乡。鲸塘桥迎往送来,也是表达了一种希望。明代鲸塘钱氏一门,首创修桥,是一段百姓怀念的历史。其二:左墨岭、右烟峰,积翠千寻排对岸;南桃溪、北濑水,长虹一道跨中流。墨岭、烟峰,桃溪、濑水,由远而近,都是当地景色。“长虹一道”,可谓诗中有画。

  下裴桥对联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一:数点屺虞峰隔离半里;一溪烟雨水静锁孤桥。

  其二:百渎安澜舆梁成岁暮;双虹落彩图画出天工。远处屺山虞峰在望,近处烟雨笼罩孤桥。犹如一幅天然图画。

  蜀山大桥的对联也很有特色。其一:不霁何虹,天倩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以设问句开头:不是雨后,哪来的“彩虹”啊?哦,原来是蜀山大桥建造起来了啊牎原来是女娲补天的石头,补到蜀山大桥上来了啊牎这蜀山人也够气派的,要用女娲的石头造桥。蜀山原来叫独山,苏东坡来了,想家乡了,认为这山像他四川老家的山,说“此山似蜀”,于是这山后来就叫蜀山了。桥联是写如果苏学士能够为蜀山大桥题名该多好啊牎对联也是用典,贴切自然。其二:

  宣歙溯来源,两岸静涵荆水绿;浙湖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既写出了蜀山大桥地理位置的重要,又是写景。汤渡画溪桥对联也写得很好。其一:二百年磐石重新,星缠析木;数十里槛泉正出,迹固包桑。上联写200年来重建画溪桥。“星缠析木”,照字面解释是星宿的序次、位置。“析木”是星宿名。此联用何典故,尚待请教于方家。

  下联写泉水奔涌,画溪桥根基牢固。其二:一幅画图开浪罨花光波涵月影;群峰灵秀锁舆通柳浦船放荆溪。宜兴有“画溪花浪”,为荆溪十景之一。对联也是写景抒情。

  有些对联写得入景入情。如钟溪桥联:龙门港口,单驿独庙一茶亭;虎桥钟溪,两境双埠二酒店。钟溪桥在宜兴与常州武进的交界地方,以“龙”对“虎”,“单、独”对“两、双”,当地景物,对仗工整,很有趣味。有些桥虽然不大,但对联很有气势。如官林老桥桥联:肇迹溯东吴,千秋巩固;安澜通北蟢,百渎回环。湛渎桥联:巨浪贯长江,东通百渎;高樯驰画,西接三江。这些对联让人玩味不尽。

  以上仅是宜兴古桥对联的一部分。这些古桥对联留传至今,都已成为了历史的记录和文学的优美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山水长卷文学宜兴
这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历时18个月,寒来暑往,穿越时空,跨洋越海,寻珍访宝。这是一部深深寄托了每个宜兴人情怀的梦想之作、宏大之作,那些曾经散落于文史长河中的颗颗明珠,终于串成了一部煌煌七十万言的璀璨文集。这就是作家徐风主编的《名人笔下的宜兴贰?/p>自古以来,宜兴便是洞天福地、山明水秀的东南形胜之地,也是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才贤俊杰;五湖四海的文化名人更是流连于此,以饱满激情的笔墨,写下了灿烂的不朽篇章。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艺术流失于民间,或尘封、湮没于故纸堆中,只留下一声声若隐若现的空谷足音,让人们面对历史的长空时常升起一缕缕怅惘。而现在,《名人笔下的宜兴》就这样像山水长卷一般徐徐地、徐徐地展开了,犹如展开一条文学的长河。模糊的记忆不再模糊,遥远的岁月不再遥远,那流淌在人文宜兴的长河中的一枚枚绿叶,分明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自由韵律。这...
· 吴文化—文化行旅—宜兴紫砂南国飘香
应广东省博物馆邀请,中国紫砂博物馆及宜兴方圆紫砂艺术有限公司总工艺师鲍志强个人作品展11月8日起在羊城广州揭幕。广东省有关方面领导及收藏界人士、宜兴陶艺界代表等各界人士2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牞宜兴市政府庄建明副市长在开幕式上致词。15岁涉足紫砂艺苑的鲍志强师从吴云根、任淦庭等名家,作品曾多次荣获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他还多次赴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作为当代优秀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从造型到装饰,完整而优美地诠释了我们民族对明朗、简洁、优雅的理解和心态,显现了浓郁的文人气息,古朴而不失新意,充分表达了超然物外的艺术神韵和引人入胜的精神魅力。此次展览将先后在广州市、东莞市等地巡回展出。原广东省委书记胡南生、中国美协副主席兼广东省美协主席林墉等参观了展览并题词祝贺。宜兴方圆紫砂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华在广州表示,南粤大地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区域,是宣传宜兴紫砂的...
· 吴文化—文化行旅—雪浪山下的反迷信对联
锡南雪浪山下的一些寺庙里,由乡贤肖涤时(1882-1947)撰写的一些对联,以“神”的口吻,谴责了某些人的贪婪和愚昧,很有些反迷信味道。现举二例:壁墩关帝殿上的戏联在雪浪山北麓,原有一条东西流向笔直的许舍浜,流向长广溪。在封建社会,许舍浜两岸勤劳的百姓,一年忙到头,难以温饱。其中有些人迷信起风水来了,认为是许舍浜太直,影响了当地百姓聚财,主张把笔直的许舍浜改造成曲尺形,使许舍浜两岸的百姓能聚财致富。便动工改造许舍浜,在雪浪山横山下,转了4个角尺弯,再流入长广溪。河道改造挖出了大量泥土,便堆积在河道的转弯处,形成一个大土墩,状如一座照壁(照壁按风水迷信有镇邪的作用)。待改造完工后,当地百姓就把这里起名为壁墩。后来,又筹款在这壁墩上建了一座佛殿,座北朝南,背傍许舍浜,面朝雪浪山横山渚,与雪浪山南麓的大帝殿相对应,里面供奉着一尊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座像。俗称关帝殿。这关帝殿不同于雪浪山周围其他庵观...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