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蓝调江南》小镇风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蓝调江南》小镇风情,陶玉霖:金曾豪的散文集《蓝调江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小镇风

  陶玉霖:金曾豪的散文集《蓝调江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小镇风情画。老街、茶馆、中药店、剃头铺、电影船等等,人们可以在金曾豪的笔下,走进江南小镇的每一个实景,与小镇风物和人情百态作一番“零距离”的接触。用金曾豪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风情散文”集。金曾豪是全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以小说为最。其实他所涉及的文学题材和文学形式是多方面的,他的反映各种题材的戏剧、电影文学、散文等作品也颇具建树。在他的各类作品中,都能很亲切地感受到江南小镇的生活情韵。在《蓝调江南》中,这种感觉尤为集中和清晰。这是作家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文学态度所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土壤。金曾豪从小生活在江南小镇,他以作家的热忱和细致,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和提炼,使作品溢满了江南的生气和灵动。《蓝调江南》的蓝,是江南蓝印花布的蓝,是老木匠墨线里隐隐的蓝,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是江南风情的主调。让我们走进《蓝调江南》,在品读中获得享受。令人难堪的“教育哲学”

  谭纪文: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往往是对“常识”的反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就成为一只令人讨厌的“牛氓”。牛氓的作用就是叮咬,就是使人痛苦和难堪,并由此而觉醒。

  周浩波先生的《教育哲学》就是一本令人难堪的智慧之作。在该书的第一编中,周先生在作一番探讨和追问之后,得出如下认识: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尚未形成。这样一来就影响到教育学专家及周先生自身的“饭碗”的合法性了,岂不叫人汗颜和气愤。可这还没完,一路探讨下来,在第三编第十二章中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是知识分子吗”?这本来是个不成问题的公理,笔者作为其中一员还以“知识分子”标签自傲,以为真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精英人物了。而周先生在一番分析论证后断言,“教师劳动从本质上说,与产业工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服从了一定的职业技术规范而从事生产”。把这样的结论告诉周围的同事,老师们不太能接受,但又说周先生的说法也有道理,至少可以让人从“知识精英”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环中清醒一下头脑。为消除偏见而编书

  许军:作为普通读者,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徐志摩诗集(全编)》一书编者顾永棣先生之所以为人作嫁编成了这部厚重诗卷,完全是因于一次偶然的提问。那时,顾先生还在徐志摩故乡―――浙江海宁的一所中学里教书。某日他在上课时问高中毕业班学生:“你们知道徐志摩吗?”想不到学生们面面相觑,几十双眼睛茫然地望着他,不知所答。就在这时,一位男学生忽然腾地站起来说:“我知道,徐志摩是写诗的反动分子!”

  “你读过他写的哪些诗?”顾先生连忙问。

  “没有!”男学生理直气壮地回答。

  “那你又是怎么知道他的呢?”

  这位学生这才支吾起来―――原来,他只不过是在读小学一年级那年跟着别人向徐志摩的墓碑砸了几块石头而已。

  惊愕之余,顾先生产生了为诗人徐志摩编一本诗歌全集的愿望。

  我由此也懂得了:一本好书,有时候便是一剂医治无知与偏见的良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听评弹
闲时,我喜欢观赏文学作品,更迷恋于评弹艺术。在我读小学时,就是“广播书场”的老听众了。入暮饭后,倚在收音机前听拨弄丝弦之声,是我儿时的一大嗜好。首先吸引我的是评话。我最爱听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唐耿良的《三国》、曹汉昌的《岳传》,那绘声绘色的演说,常常使我丢了饭碗托腮神往。为了每天下午去明园书场听金声伯说的《包公》,我还逃过几次课呢。后来,我听书渐渐入迷,兴趣也从评话转向弹词,《西厢记》、《长生殿》、《描金凤》、《珍珠塔》和《三笑》使我百听不厌,不仅细节能背得出,还略解韵味。我能说出评弹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如蒋月泉的委婉深沉,韵味醇厚;徐云志的柔软圆润,舒缓从容;薛筱卿的节奏明快,爽朗利索;张鉴庭的遒劲苍凉,铿锵有力。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是评弹艺术的一个特点。我注意到,评弹艺人在处理每一章回之间,总会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又会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丰富...
· 吴文化—文化行旅—蠡湖寻梦
“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是藏梦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客居湖滨饭店的日本友人,夜深才到无锡。第二天清晨,推窗遥望,他激动得难以置信:在梦中还是在仙境?一幅空灵高洁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蠡园中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碧树塔尖,飘浮在时浓时淡的雾霭中,而其中竟有渔子荡桨而来……他猛然清醒,连忙打开行李取出相机,拍下了蠡湖令他终身难忘的清梦。又是一个月明中秋夜。天南地北追逐山水美景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来到了太湖。他没有和朋友把盏吟诗,也没有结伴泛舟湖上,像苏东坡那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却独自带着摄影器材静候芦苇荡口,静待“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人间最美好的良宵贵宾的到来。芦苇在飒飒的风中细语,秋虫忽近忽远应和吟唱,灰蓝的湖水渐渐放亮,星光的精灵自天而降,在湖面上点着舞步,天地很静,他只是等待着,抑住那莫名的心跳。直到那一轮橙红的玉盘爬上东山,放出皎洁的清光,他才按下...
· 吴文化—文化行旅—文化滨湖
行走在无锡滨湖区,随时随地都可以闻到空气中飘散的历史和人文气息。滨湖区惠山是无锡市的西部屏障,其东即是无锡的主山锡山。“无锡锡山山无锡”是一句流传悠久的谚语,而且早在4000年前,锡山南麓已有大型的先民聚居村落。到了1500多年前的南朝,著名文人江淹(444-505)写了首古风《无锡县历山集》(“历山”是惠山在南朝时的别称,“集”指集市、集镇)。虽然江淹当了大官后,“江郎才尽”,但他的这首惠山诗却意蕴深沉,韵味隽永,在数以千计的惠山古诗中,是写得既早又好的一首诗,诗云:“秋生白露日,思起秋风年。窃悲杜蘅暮,揽涕吊空山。落叶下楚水,别鹤噪吴田。岚气阴不及,日色亏半天。酒至情萧瑟,凭樽还复然。一闻清琴奏,歌泣方流连。况乃客子念,直置丝竹间。”古代的文人雅士为什么对惠山情有独钟呢?除了名山、胜泉、古镇外,又因为“自古名山僧占多”,即惠山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无锡首刹惠山寺。而惠山寺以泉石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