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镜头里的巴金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镜头里的巴金,因拍摄巴老节目,特意到无锡两次,深切感受到巴老与无锡小朋友不寻常的情意……上

  因拍摄巴老节目,特意到无锡两次,深切感受到巴老与无锡小朋友不寻常的情意……上世纪初,巴金从五四新文化的浪潮 中走来,用紧握笔杆的坚毅之手,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探索青年追求理想与光明的道路,先后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团圆》、《随想录》等经典名篇,赢得了海 内外崇高的荣誉和广泛的尊敬。他就像是一棵老而弥坚、遮风挡雨的大树,纵然哪一天生命耗尽,也要劈成干柴,奉献给大众。

   此刻,巴老静静地躺在上海华东医院321房间的病床上,虽然,目前的状况离不开医疗器械的跟踪监测,离不开必要时的输液输氧,但老人的脑海是清醒的,他 的思绪如眼前的景象,缓缓地飘向远方。而太湖之滨的一群小朋友、小读者们,此刻,也急切地惦念着巴金爷爷。

   1985年,无锡钱桥中心小学五年级的10位同学,就理想问题的困惑写信给巴金,引出了一则轰动全国的感人故事。

   无锡钱桥中心小学原班主任严克炎说,班会课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社会上什么最吃香?说出你们的想法。由田玲、俞奕等10位孩子署名,写了一封给巴 金爷爷的信。

   孩子们的信飞到了华东医院病房巴老的案头。病中的巴金诚恳地回信说:“倘使我能够把回信写出来,我会寄给你们,请你们耐心等待吧。”接到巴老短信的孩子 们商量着给病中的巴金爷爷写了第二封信,并寄上五首小诗,以示对爷爷的敬爱。

   鸿雁传书,孩子们的信又传到了巴老案头。巴老不顾年迈体衰,给寻找理想的孩子们亲笔写了一封3000字的长信。信中写道:“理想是存在的,可有的人追求 了一生只得到了幻灭;有的人找到了它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严克炎老师说,通过这次通信,发现巴老的人格非常伟大,他这个人非常诚恳,说话实实在在,这种 人格的力量是最感人的。

   钱桥中心小学派出俞奕等4位同学为代表到华东医院看望巴老。原钱桥中心小学写信学生之一、现为上海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律师的余奕说,我们非常非常的感 动,觉得巴金确实是很关心我们下一代的成长,我向他献了红领巾,唱了一首《小草》歌: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是啊,我们眼中的巴老,是从20世纪初浪尖上飞来的一 只矫健的海鸥,是从旧制度的桎梏中挣脱又扎根在新社会泥土中伸枝展叶的一棵参天大树;我们眼中的巴老,百岁华诞,百年树人,“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生命的 意义在于付出,在于奉献”;而在巴老的眼里,他始终认定的是:“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巴老说:“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就让我 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一点点温暖,直到我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这,就是巴老传递给我们、传递给这个 他深爱着的美丽世界的心灵独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的思念
六月,烟雨蒙蒙;太湖,泪水涟涟。因为龙飞走了,这个太湖的知音和歌者走了。一首好的旅游风光歌曲,不亚于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像《北京颂歌》对于北京,《太阳岛上》对于哈尔滨,《莫愁啊莫愁》对于南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于莫斯科……《太湖美》对于无锡,对于太湖,对于江南,如同天籁,不仅增色增彩,而且增光增分。《太湖美》唱出了太湖的神韵,让美丽的太湖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无数人就是听了《太湖美》的歌才来到太湖,沉醉在太湖。龙飞写过很多歌唱江南的歌,影响最大、传唱最广的还数《太湖美》。他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太湖美》。生前,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起这首歌。记得他说过:大凡有创作经验的同志,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谱写歌曲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有时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龙飞说,当年自己写《太湖美》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成稿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多年积累的自然结果。这就是“长期酝情、一偶得曲”。龙飞...
· 吴文化—文化行旅—小阿荆的成功
上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界有位以演短打武生戏出名的小阿荆,在无锡地区享有盛誉。小阿荆,名荆玉堂,小阿荆是他的小名,丹阳人。他出身贫苦,6岁就进戏班从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因他演戏很早就有名气,所以小名比大名出名,小名也就成了艺名。他28岁成名后,率领他自己组成的戏班,风风雨雨近30年光景,辗转演出于苏南地区和杭嘉湖一带,无锡的前洲、玉祁、洛社、石塘湾、杨市、陆区等集镇是这个戏班赶节(庙会)演出的老地方。小阿荆的短甲戏,以武松戏闻名,有“活武松”之称。在《景阳冈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这些戏里,他扮演的武松,眼神法步,干净利落,武艺娴熟。开打常用真刀真枪,闪光发亮,舞单刀急如旋风,观众形容它“连水都泼勿进”。在舞台上还时有翻筋斗的表演。他能从叠上好几张的台子上翻筋斗跳下,台子一张一张地加,以至要把戏台上的天幕掀去,最多能跳7张半台子,所谓7张半,就是在第7张台...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听评弹
闲时,我喜欢观赏文学作品,更迷恋于评弹艺术。在我读小学时,就是“广播书场”的老听众了。入暮饭后,倚在收音机前听拨弄丝弦之声,是我儿时的一大嗜好。首先吸引我的是评话。我最爱听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唐耿良的《三国》、曹汉昌的《岳传》,那绘声绘色的演说,常常使我丢了饭碗托腮神往。为了每天下午去明园书场听金声伯说的《包公》,我还逃过几次课呢。后来,我听书渐渐入迷,兴趣也从评话转向弹词,《西厢记》、《长生殿》、《描金凤》、《珍珠塔》和《三笑》使我百听不厌,不仅细节能背得出,还略解韵味。我能说出评弹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如蒋月泉的委婉深沉,韵味醇厚;徐云志的柔软圆润,舒缓从容;薛筱卿的节奏明快,爽朗利索;张鉴庭的遒劲苍凉,铿锵有力。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是评弹艺术的一个特点。我注意到,评弹艺人在处理每一章回之间,总会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又会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丰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