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盘门挤船图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盘门挤船图,在前人笔记中读到“盘门挤船图”这几个字,心里便一动,觉得这画名特别生动,题材

  在前人笔记中读到“盘门挤船图”这几个字,心里便一动,觉得这画名特别生动,题材也独到。从画名可知,《盘门挤船图》应该是一幅形胜的画,风格应该与《清明上河图》类似。这幅无法谋面的古画,引起了我的兴趣。

  作者创作这幅画的心态是不言而喻的―――这位佚名的画家,肯定是被苏州城南运河中过往船只的闹猛景象所感动,才有了创作的冲动。引人入胜的是,这幅业已湮没的古画,所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

  姑苏八城门之一的盘门,京杭大运河环抱城垣,自北而南绕城而过。从这里登舟,溯河北上可直达京城;东去经江浙咽喉吴江,便入浙江;往西可进入太湖。自伍子胥筑城至今的2500年间,盘门始终是苏州古城西南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

  《十斋养生录》的作者钱大昕,有幸见过这幅画,他显然也被图中情景感动了,“市肆林列,肩摩毂击,百货充盈,行人如织”,区区十六字,南宋姑苏城南之繁华便跃然纸上。可是,有意无意间,钱先生却忽略了“挤船”场景的描写!虽说不无遗憾,我的兴趣却不减反增。从小就在苏州城南的运河边长大,那里的情形我再熟不过。说起来,这盘门外的水环境还真是复杂,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流淌到这里,顺着古城墙之势突然打了个急弯,折向东行;这时又分出一股水流涌进盘门的水城门,湍急的运河在那个叫做石家湾的地方,硬是盘桓出了一处颇壮阔的水面;淌过吴门桥之后,河水又分成两股:主流沿城墙向东直奔杭州而去,其支流则斜向东南另成气候,这样复杂的水势,恐怕也是引起船只拥挤的重要原因。

  当然,引起拥挤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过往的船只数量太多。史籍记载,唐之后的盘门,逐渐繁华。南宋尽管外患不断,但苏州人作为当时江南的经济中心,却是繁盛得史无前例。这从范成大的《晚入盘门》中可见一斑:“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何处采菱闻度曲,谁家拜月认飘香。轻裘骏巴慵穿市,困倚蒲团入睡乡。”只需体味一下诗中那“万窗灯火”、“轻裘骏马”的意境,南宋盘门的情景便跃然纸上。可是,盘门外的运河中,是怎样的一幅挤船景象呢?这个问号太刺激想像力了!

  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传统的水运业在苏州的经济发展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自隋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的千百年中,苏州城南运河这段“黄金水道”中,曾经过往过多少忙忙碌碌的船只!然而,按照黄金水道的宽度,来来往往的船只好像还不至于引起挤轧吧?可惜后生也晚,无缘看到《盘门挤船图》!

  后来,无意中却看到了与《挤船图》题材相近的《盛世滋生图》,才恍然,所谓“挤船”,并非我所理解的因拥挤不堪而且堵塞,却是形容城南运河中的大小船只之多―――长年累月来来往往如过江之鲫!《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从画面可以看到,除左上角为盘门城墙的西南一角外,三分之二的画面中居然挤挤挨挨画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你看,仅泊在石家湾城墙西侧一角的大小船只,就不下三十艘,船上人物或忙活或休闲或隔船大声说话。更多的船只则穿过吴门桥,顺京杭大运河往东而去,也有许多船只正扯足篷帆,由东向西直奔吴门桥而来。在纸上,那不过是画家笔下的若干墨迹,在画中,那就是点点帆影,在现实生活中,那很可能就是往京城运送漕粮的百吨官船呢!

  有趣的是,图中的吴门桥,并非我们所熟悉的盘门三景中的那座单孔石拱桥,却是一座三孔拱桥。这样制式的桥,桥洞较之单孔桥洞,要小得多,船只经过必须落篷扯篷,忙碌不说,船速是肯定要放慢的,大点的船只,过桥洞还得十分地小心,这大概也是盘门外河道常常拥挤的一个原因吧。清同治以前,屡经废兴的吴门桥一直是三孔制式;直到咸丰十年,那座三孔石桥在太平军与洋枪队的激战中被毁,清政府才在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建造了这座吴中第一高度的单孔石拱桥。吴门桥拱顶距离正常水位超过九米,这个高度,扯篷的船只一般不用放下船桅也能安然通过。这样的设计,显然是考虑到了缓解船只拥挤的因素。

  以今人的心情向往南宋的盘门,城南的运河,不过是好奇;如今,京杭大运河的这段黄金水道两岸,作为“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的“旅游船舶水上游专用管制水域”,苏州市政府已经对来来往往的船舶实施禁航,苏州城南的运河段变得宁静了,优雅了;昔日盘门喧闹的挤船景观,已经与《盘门挤船图》一起,演化成史料中的一段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新阊门赋
苏州象征,首推阊门。富贵浮沉,二千余春。五十年前,惜乎湮沦。今又盛世,再议修城。正反论证,见智见仁。然而:斯水依旧,斯址依存。斯韵依在,斯情依深。呼之即出,梦想成真。临高遐瞩,慨而赋成。古城新事,阊门克隆。水陆双阙,横贯时空。新颜旧貌,百日竣工。似曾相识,依稀别梦。揽阊门之胜迹,穿时间之隧道。远古夏禹,会诸侯于吴域。春秋阖闾,开上国之王朝。万雉周匝,四水环绕。乡贡吴丝,国税湖稻。从此后,一框净土,长生不老。于是乎:一碗井水,一撮沃土,捏成糯糯之你我。一把三弦,一张琵琶,弹罢酥酥之今古。一叶蚕桑,一缕素丝,绣出绵绵之长卷。一伙文人,一壶碧螺,咏就淡淡之东吴。于是乎:吴城崇崇,吴水淙淙。吴酒浓浓,吴语侬侬。数千百年,历尽磨难,水城血脉依旧,文化基因不变,举世无双者,唯我吴中。阊门克隆,当代画卷渐展。遗传工程,历史镜头回放。基因图谱,录自桃坞木刻。密码信息,采用遗址木桩。神溯远古踪迹,情出历代诗...
· 吴文化—文化行旅—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昆曲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曾创造的最瑰丽、最奇妙的文化现象之一。自14世纪中叶在苏州民间萌发之后,经过将近两百年的加工磨砺,它终以不可遏制之势在诸腔并起的剧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快占据了“正声雅乐”的至高地位,进而以吴中为基地,风靡全国,辐射海外,形成了数百年间“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壮观场面。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随着时代变迁,昆曲原有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影响日渐削减萎缩。但是它不仅衰而不亡,足以自守,而且仍然凭借自身在案头创作、场上表演、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长期积累的殷实家底傲视菊坛。后起的任何一个戏曲剧种都无法在综合实力上赶超它甚至接近它,因而不得不学习它借鉴它,以它为师为祖。毫无疑问,昆曲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曾经达到的最高成就、最高品位,并在世界文化总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席。较近的明证便是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
· 吴文化—文化行旅—唐诗中的阊门
历史上的阊门,由于工商业的发达繁荣和相对集中,其地位和影响居于苏州城门之首。《吴郡图经续记》载::“孔子登泰山,东望吴阊门,叹曰:‘吴门有白马如练。’”孔子虽称圣人,但视听与常人同,泰山―――苏州相隔数千里,怎能见到阊门的情景?可见当时的阊门,不仅是苏州的代名词,而且也是东南一带的泛称。阊门毕竟是苏州的一个城门,凭着它地理、人文、商贸的优势,也就频频出现在唐诗中。《韦应物集》就有“远水带寒树,阊门望去舟。”“今日阊门路,握手子归秦。”等句和《阊门怀古》诗一首。白居易《登阊门闲望》云:“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半封疆。阖闾城碧铺青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从诗中可以看到盛唐时苏州财税、军事的雄厚力量和物阜民熙的社会面貌。《枫桥夜泊》是张继的千古绝唱,但他还写了一首鲜为人知的《阊门即事》,诗云:“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