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陈云关心·珍珠塔·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陈云关心·珍珠塔·,锡剧《珍珠塔》是根据弹词和宝卷衍化而来的。从无锡滩簧进入同场戏时期,由羊尖艺

  锡剧《珍珠塔》是根据弹词和宝卷衍化而来的。从无锡滩簧进入同场戏时期,由羊尖艺人袁仁仪在上海大世界搬上舞台后,常、锡两帮艺人代代相传,从无定本。直至1954年,无锡市文化局发动挖掘整理传统戏,《珍珠塔》始有剧本问世,1956年经无锡市锡剧团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朱宝祥等首演,结束了《珍珠塔》幕表演出的历史。1957年,无锡市锡剧团的《珍珠塔》参加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奖、音乐奖、演员一等奖;1959年奉调至北京公演,6月19日晚进国务院小礼堂汇报演出;1962年由香港华文影片公司拍摄电影放映。历经中央首长、北京戏剧专家、学者观看,演出始终得到欢迎,剧本也以揭露、讽刺以姑母方朵花为代表的势利小人而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1960年开始,锡剧《珍珠塔》忽然受到批评,意见集中在方卿的“做官”上,指责方卿中状元羞姑是以“势利反势利”,姑母顶香盘是方卿的“报复”。这就使人大惑不解了。顶香盘在演出时,当时的《新华日报》曾报道说,周总理看到此时随着大家一起哈哈大笑;原无锡市文化局局长赵沅的《道情馨韵》一文中描述更为细致:“当方朵花头顶香盘时,我亲眼看到刘少奇主席陡然推开为他按摩的手,伏身前椅背,注视着台上的发展;而周总理哈哈大笑,从座位上跃起,热情鼓掌。”这些情景,都早经媒体传播,不知怎么会掀起非议和责难?如果方卿不中状元不羞姑,岂不涉及到《珍珠塔》还有无演出必要和保留价值。无锡市锡剧团为了正确对待戏曲遗产表明观点,在1960年第7期的《江苏戏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署名“谢方松”的探讨文章,于是引发了一场对锡剧《珍珠塔》的讨论。

   这场讨论,对评弹《珍珠塔》也不例外。陈云同志这时正在南京,他邀了弹词名家尤惠秋、朱雪吟夫妻档每晚去说一回《珍珠塔》,要求和书场里演出一样,每回书说足一个半小时;他在上海听到“方卿见娘”,在南京要从“见娘”开始,连说了5个晚上。据尤惠秋生前告诉笔者,这天晚上,除了演员,还有江苏省的领导。陈云同志说:“《珍珠塔》是部骨干书,在群众中的影响很大。某人势利,别人就说她像方卿的姑母,这是说书人把这个人物说活了。”他又说:“现在上海、苏州都在对弹词《珍珠塔》进行整理修改。我在上海听了修改后的“九松亭联姻”一回书,演员把陈廉(即陈培德)改成被批判的人物,说陈廉把女儿陈翠娥许配给方卿,是因为料到方卿将来会做官,是投机!”陈云同志说到这里,微笑地摇着头用上海话说:“这就硬邦邦,呒啥商量口罗!”

   关于锡剧《珍珠塔》的这场讨论,陈云同志也很关心。这在1961年2月12日关于他的《再谈<珍珠塔>的整理》一篇通讯中有所记述。陈云同志说:“《江苏戏曲》登载的关于《珍珠塔》的文章,都给周扬同志看了一下。他看前,我与他谈过一次,看后又约他谈了一次。我听周扬同志的意见,似乎现在的锡剧《珍珠塔》大体可以,不要作什么大改。”这不啻是对无锡的《珍珠塔》作出的一个公正的评价。

   陈云同志有关《珍珠塔》的谈话,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认识对待《珍珠塔》一剧的尺度,也是指导我们正确对待传统剧目(书目)挖掘整理工作的态度。今天,重读有关谈话,感到分外亲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锡剧院新版《珍珠塔》享誉海外
锡市锡剧院应新加坡佳伟传媒有限公司邀请,2月5日至9日在新加坡牛车水剧场演出新版锡剧《珍珠塔》两场,受到新加坡观众的热烈欢迎,两场演出观众爆满,引起强烈反响。首场演出,新加坡国家文化部部长以及新加坡戏剧学院院长、博士蔡曙鹏先生、中国驻新加坡外交使节、佳伟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加良先生都前来观看了演出。当演出结束时,观众席上爆发出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新加坡国家文化部部长说:“你们的演出非常精彩,非常感人,非常成功。”新加坡戏剧学院院长蔡曙鹏博士看完戏后,激动地说:“你们的演出非常成功,新版《珍珠塔》不仅戏好,而且演员的表演、唱腔、音乐都非常美,整个戏非常流畅,非常新颖,舞台呈现也很美,舞台表演、舞台作风都非常严谨,是一流的戏剧表演团体。”他还盛情邀请无锡市锡剧院到他们学院举行座谈会。第二天,蔡曙鹏博士又和夫人一起观看了演出。他夫人看了演出后兴奋地说,这是我近20年来所看到的最好看的一出戏。她希...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听评弹
闲时,我喜欢观赏文学作品,更迷恋于评弹艺术。在我读小学时,就是“广播书场”的老听众了。入暮饭后,倚在收音机前听拨弄丝弦之声,是我儿时的一大嗜好。首先吸引我的是评话。我最爱听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唐耿良的《三国》、曹汉昌的《岳传》,那绘声绘色的演说,常常使我丢了饭碗托腮神往。为了每天下午去明园书场听金声伯说的《包公》,我还逃过几次课呢。后来,我听书渐渐入迷,兴趣也从评话转向弹词,《西厢记》、《长生殿》、《描金凤》、《珍珠塔》和《三笑》使我百听不厌,不仅细节能背得出,还略解韵味。我能说出评弹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如蒋月泉的委婉深沉,韵味醇厚;徐云志的柔软圆润,舒缓从容;薛筱卿的节奏明快,爽朗利索;张鉴庭的遒劲苍凉,铿锵有力。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是评弹艺术的一个特点。我注意到,评弹艺人在处理每一章回之间,总会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又会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丰富...
· 吴文化—文化行旅—蠡湖寻梦
“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是藏梦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客居湖滨饭店的日本友人,夜深才到无锡。第二天清晨,推窗遥望,他激动得难以置信:在梦中还是在仙境?一幅空灵高洁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蠡园中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碧树塔尖,飘浮在时浓时淡的雾霭中,而其中竟有渔子荡桨而来……他猛然清醒,连忙打开行李取出相机,拍下了蠡湖令他终身难忘的清梦。又是一个月明中秋夜。天南地北追逐山水美景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来到了太湖。他没有和朋友把盏吟诗,也没有结伴泛舟湖上,像苏东坡那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却独自带着摄影器材静候芦苇荡口,静待“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人间最美好的良宵贵宾的到来。芦苇在飒飒的风中细语,秋虫忽近忽远应和吟唱,灰蓝的湖水渐渐放亮,星光的精灵自天而降,在湖面上点着舞步,天地很静,他只是等待着,抑住那莫名的心跳。直到那一轮橙红的玉盘爬上东山,放出皎洁的清光,他才按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