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巴老的关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7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巴老的关怀,我们机械局文学创作组,是分散在各工厂、有志于创作的职工组织在一起的。大家推选

  我们机械局文学创作组,是分散在各工厂、有志于创作的职工组织在一起的。大家推选我为组长。为了提高创作水平,我们常常聘请一些作家来为我们讲课。有一 次,我开玩笑地说:“我们去请巴老来给我们讲课吧。”大家哄然笑出声来,说我是癞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说实话,我们这些无名小卒要请到巴老,简直是不 可思议的事,但我心里还是蕴藏着这似乎渺茫的希望。

   蕴藏在我心里的这个希望越来越强烈,我想,巴老在“文革”中深受,吃了那么多苦,身体也一定受到摧残,如果能到我们美丽的太湖来散散心,再给我们讲 课,那多好啊!我们是多么希望见到他啊!

   但我们和巴老素不相识,到哪里去敲开相识之门呢?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次,我和厂里的总工程师张世纲汇报工作后,无意中,我吐露出想见巴老的希望。张总笑着拍拍我肩膀,用浓重的 四川口音对我说:“小许,你怎么不早说啊,我可以帮你实现这个希望,圆你们创作组见巴金的梦。”原来,张总不仅和巴老是同乡,还是好友,当场,张总为我给巴老写 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邀请他到无锡来共游太湖、叙旧。

   我们拿了张总的信,如获至宝,也像有了见巴老的尚方宝剑,个个欣喜若狂,机械局领导也极为重视,派了我们创作组的顾问许继琮和创作组代表,一起去上海。

   茫茫的大上海,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巴老呢,但我们知道巴老是《收获》的主编。于是,我们直奔《收获》编辑部,遗憾的是巴老不在编辑部。副主编、《红日》作 者吴强热情接待了我们,当他知道了我们的来意后,马上说:
“正好我有篇稿件要请示巴老,我陪你们一起去巴老家吧!”巴老住的是一幢西式的洋楼,我们穿过两旁盛开的鲜花,登上二楼,巴老正坐在书房的沙发上看书, 吴强马上把我们介绍给巴老。

   “欢迎远方来的客人,请坐,请坐。”巴老站起来和我们一一握手。
巴老的书房本来就不大,再加上书橱里、书桌上,甚至是地上都堆满了书,简直成了书的海洋,书房也显得格外窄小了。巴老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全神贯 注地看了张总给他的信,非常高兴地说:“好的!好的,我和张总已经多年未见了,这次我一定要去无锡,看看太湖,看看老朋友,也认识一下你们这些新朋友。”我们看 到巴老爽快地答应来无锡,心里高兴极了,马上说:“巴老,你决定去无锡的日期,我们派车来接你!”巴老连连摇手说:“不要,不要,我的腿还走得动,我自己会安排 来的!”大约过了一个多星期,吴强来到了无锡柴油机厂,他第一句话就说:“我是受巴老的委托,来无锡看望大家的。”原来巴老摔了一跤,跌伤了腿,但他念念不忘去
无锡的承诺,他看看自己的腿一时还好不了,于是催促吴强来无锡看望大家。

   吴强说:“如果巴老腿不跌伤,他一定会来无锡看望大家的。他希望大家珍视在工厂的这块生活园地,多看,多写,反映工人阶级崇高的精神面貌,把好作品寄到 《收获》来……”大家听了巴老的嘱托,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镜头里的巴金
因拍摄巴老节目,特意到无锡两次,深切感受到巴老与无锡小朋友不寻常的情意……上世纪初,巴金从五四新文化的浪潮中走来,用紧握笔杆的坚毅之手,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探索青年追求理想与光明的道路,先后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团圆》、《随想录》等经典名篇,赢得了海内外崇高的荣誉和广泛的尊敬。他就像是一棵老而弥坚、遮风挡雨的大树,纵然哪一天生命耗尽,也要劈成干柴,奉献给大众。此刻,巴老静静地躺在上海华东医院321房间的病床上,虽然,目前的状况离不开医疗器械的跟踪监测,离不开必要时的输液输氧,但老人的脑海是清醒的,他的思绪如眼前的景象,缓缓地飘向远方。而太湖之滨的一群小朋友、小读者们,此刻,也急切地惦念着巴金爷爷。1985年,无锡钱桥中心小学五年级的10位同学,就理想问题的困惑写信给巴金,引出了一则轰动全国的感人故事。无锡钱桥中心小学原班主任严克炎说,班会课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社会上什么最吃香?...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吉隆坡,“阿巴格巴”!
“阿巴格巴”,马来语为“好”和“亲昵”的意思。凡在国内外旅游的过程中,我总是注意去感受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共同的大同小异的特点,但每个城市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气息。坐在奔驰着的汽车内往车窗外观察身边的城市,去遐想,去思索;或者,走进这个城市的人群中,去倾听,去接触。这样的经历总能带给我强烈而触动心灵的快感或冲动。我愿意去收集这种感觉,它成为自己的一种财富和永久的记忆。如今,我走在吉隆坡的大街上,眼前是一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用不锈钢外壳装饰起来的百米“双峰塔”购物中心、被誉为“世界第四高塔”的“东方之珠”电视塔、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马来西亚国家清真寺、四周用彩纹巨石堆砌成的犹如一座壮观的宫殿或古堡的默迪卡体育馆、全部木结构没有一颗铁钉的造型奇特的森美兰国家民族博物馆,以及每个大城市都不缺的超级购物中心、肯德基、麦当劳、豪华酒店、公园……然而,吉隆坡在我心中流淌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感觉是—...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的思念
六月,烟雨蒙蒙;太湖,泪水涟涟。因为龙飞走了,这个太湖的知音和歌者走了。一首好的旅游风光歌曲,不亚于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像《北京颂歌》对于北京,《太阳岛上》对于哈尔滨,《莫愁啊莫愁》对于南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于莫斯科……《太湖美》对于无锡,对于太湖,对于江南,如同天籁,不仅增色增彩,而且增光增分。《太湖美》唱出了太湖的神韵,让美丽的太湖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飞遍了全世界。无数人就是听了《太湖美》的歌才来到太湖,沉醉在太湖。龙飞写过很多歌唱江南的歌,影响最大、传唱最广的还数《太湖美》。他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太湖美》。生前,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起这首歌。记得他说过:大凡有创作经验的同志,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谱写歌曲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有时却是“无意插柳柳成荫”。龙飞说,当年自己写《太湖美》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成稿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是多年积累的自然结果。这就是“长期酝情、一偶得曲”。龙飞...
· 吴文化—文化行旅—小阿荆的成功
上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界有位以演短打武生戏出名的小阿荆,在无锡地区享有盛誉。小阿荆,名荆玉堂,小阿荆是他的小名,丹阳人。他出身贫苦,6岁就进戏班从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因他演戏很早就有名气,所以小名比大名出名,小名也就成了艺名。他28岁成名后,率领他自己组成的戏班,风风雨雨近30年光景,辗转演出于苏南地区和杭嘉湖一带,无锡的前洲、玉祁、洛社、石塘湾、杨市、陆区等集镇是这个戏班赶节(庙会)演出的老地方。小阿荆的短甲戏,以武松戏闻名,有“活武松”之称。在《景阳冈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这些戏里,他扮演的武松,眼神法步,干净利落,武艺娴熟。开打常用真刀真枪,闪光发亮,舞单刀急如旋风,观众形容它“连水都泼勿进”。在舞台上还时有翻筋斗的表演。他能从叠上好几张的台子上翻筋斗跳下,台子一张一张地加,以至要把戏台上的天幕掀去,最多能跳7张半台子,所谓7张半,就是在第7张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