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游遍惠山好风光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游遍惠山好风光,我国名山大川众多,黄山和泰山的奇丽风光我早已领略过。我曾发过奇想,如果三山五

  我国名山大川众多,黄山和泰山的奇丽风光我早已领略过。我曾发过奇想,如果三山五岳有一处在无锡那该多好。但总算造物主没有亏待无锡人,赐给无锡一个太湖、一座惠山。惠山古称龙山,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惠山著名的三个高峰是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一路山峰高峙,深秀苍老,名胜古迹甚多,且有古代就筑起来的石路可登。无锡人游遍惠山的恐怕不太多,而我游遍了惠山,享尽好风光。

   记得那年我刚从部队转业回锡,一人在家闲得无聊,心血来潮萌发了“何不趁此机会游遍惠山的念头”。主意打定,着双解放鞋,身穿旧军装从家起程,买张门票进了锡惠公园,一路上重温各著名景点:九龙壁、龙光塔、映山湖、二泉等,赏完名胜古迹,绕过二泉顺着山道拾级而上,走走歇歇,轻轻松松就登上了头茅峰。在老君庙喝碗沁人心脾的惠山茶,再在山顶尽情地欣赏一番太湖明珠的旖旎风光,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告别头茅峰顺山道往西走,过一道山坳,走一段缓冲车道,山坡又成陡状,歇歇脚再开始爬坡,直登二茅峰。在电视塔音乐观光厅,可眺望无锡市区和太湖全景,“小上海”英姿勃勃让人神往,遥望太湖,三山岛似蓬莱仙景时隐时现,锦绣山河的壮丽景色令人赞叹,使人折服。

   从电视塔上下来,急登三茅峰的心情更加迫切。去三茅峰途中,有宋坞,俗称拔船湾,有八仙在此拔船出太湖的传说。还有镜光石、狮子石、凉棚石等奇石。临近三茅峰的山顶,“三吴第一山”五个大字。山脊路侧石壁上,刻有苏轼写的“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的诗句。三茅峰道观,殿宇三幢,耸立在惠山最高峰,1983年已整修一新。三茅峰险峻雄浑,怪石突兀,峰下密林森森,松涛阵阵,仿佛远离嚣喧尘世,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站在三茅峰顶听松涛,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急风骤雨,时而呼啸而过;看白云,絮絮团团从头顶悠悠飘过,几乎伸手可摘。惠山的俊,无锡的秀,太湖的美,只有在三茅峰顶才能真正领略得到,世人有口皆碑,山水甲江南的无锡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身在惠山的巅峰,回味八仙拔船出海的传说,遥望烟波浩淼、渔帆点点、包孕吴越的太湖,仿佛仍能看到八仙驾船在湖面上劈波斩浪遁入天际。

   游完三茅峰,按说我完全可以取道石门下,结束全游程,但游遍惠山的决心驱使我直奔游程的最后一站——龙山梢。此路段人迹稀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道曲折险峻,有时为了抄近路,真可谓披荆斩棘,没有一点胆识和勇气,确实难到目的地。其实,我从三茅峰到龙山梢的勇气主要来自小时候乡传的一个故事。传说龙山梢有一棵怪树,从锡西五公里开外也能看得见,日本鬼子打进无锡时,以为那棵树是游击队的信息树,鬼子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派人锯截斧砍,但每次当砍树人拿锯举斧下手时,就会因暴病而倒地,怪树就这样侥幸保存了下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钻山林爬山坡,终于凭印象找到了那棵树,那是长在坟头边的一棵百年古柏。

   游遍惠山好风光,更爱家乡山和水。惠山,太湖之滨第一名胜,它的神奇和魅力,让世人赞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惠山诗词》读后
翻开还散发着墨油味的《惠山诗词》,仿佛一阵凉爽的秋风,送来丹桂的馨香。岁月虽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仍未湮没唐时的明月,宋时的烟雨,明清的泉韵和近现代的醉红,无论是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对九龙烟水的赞叹,李绅宰相对惠泉乡思的吟诵,尤袤对泽国湖山的迷恋,邵宝(礼部尚书)对声声松涛的感怀,还是曹寅(曹雪芹祖父)对秦园枫香的抒情,都让我们徜徉在星光耀眼的诗词海洋,循着诗人的足迹,去寻找惠山青峰的神秘,去解读二泉流韵的谜底。《惠山诗词》上下两册,汇集了自南朝以来500多位诗人词家近千首作品,为人杰地灵的惠山山水风情留下了不朽华章。她的出版,不仅是发掘惠山诗词的可喜成果,也是无锡迄今为止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九龙逶迤泻烟霞,茂林飞翠入云岚。古往今来,惠山的苍郁灵气,无时不在激发诗人的灵感。北宋蒋之奇在《惠山寺》一诗中,以诗人的慧眼和想象,写出了这样的佳作:“潇洒携家上翠微/白云凌乱绕人衣/流泉喷薄山前...
· 吴文化—文化行旅—二泉山与惠山人
水从锡山出,中含万古情。开凿于唐代大历年间的天下第二泉是惠山之精灵,千百年来,她滋润了山地,养育了惠山的人民,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帝王将相,成为惠山钟灵毓秀的滥觞。其实,二泉原本被称为石泉,早在陆子品泉以前,它就以井的形式出现,居住在惠山之麓的居民以此为水源用以生活。后来兴盛的惠山寺和随此寺兴旺的惠山古镇无不以二泉为胜,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惠泉福地”。惠山泉被发现后,首先被用作生活用水。后来声名渐隆,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争饮二泉水。然而使二泉水走出无锡并扬名的第一人当是唐代邑人,年青时就在惠山读书的著名诗人李绅,他称二泉水为“人间灵液”,并携带入京城长安分与同好李德裕。德裕品后,竟然成瘾,于是便滥用公权,下令驿站予以专递。由于外人获取二泉水不易,而此水又着实甘冽可人,因此文人们以能求得一小坛二泉水而为时尚,而有幸得到此物的方式常是作一篇美文或画一幅美图。宋代皇帝徽宗、钦宗治国无方,但对二泉水...
· 吴文化—文化行旅—古诗存惠山泥人信息解读
惠山泥人堪称国宝级的文化遗产,但我们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应该说还没有到位。这不,长夏消暑,偶翻旧籍捡得的几首诗,便足以将惠山泥人之“手捏戏文”的历史,上溯至清雍正、乾隆年间,即比目前通行的说法推前百年左右。也可以明白为啥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1763)的笔下,宝玉的堂兄贾琏在无锡购惠泉酒,而小舅子薛王番却偏去苏州虎丘买捏塑的仿真小泥人。传统的惠山泥人,大体分耍货(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耍货的代表作即《惠山大阿福》,有迹象表明,其起源可上溯至五代时惠山寺小型佛像的造像工艺“善业泥”。然而,即使在那时,制作小土偶、泥孩儿还是苏州跑在前头。考古发掘材料表明:早在唐代,苏州泥人的制作技艺便传到今镇江一带。耍货一般用印模压出泥胚,在艺术上偏于写意和夸张。而手捏戏文则主要靠艺人的指上功夫,造型尚写实,维妙维肖,色彩也比较文雅,上面提到的仿真泥人小薛王番应属此类。在早于曹雪芹的无锡人杜汉阶(...
· 吴文化—吴地风物—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名特产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品,始于“明”而盛于“清”,已有近500年历史。惠山泥人的原料———黑泥,取自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稻田一米深以下,这种泥土质细腻柔软滋润,粘性特别好,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又称“耍货”、“手捏泥人”,两个品位之间风格各异。“粗货”(耍货),把创作设计作品用单片、双片或多片模型制作彩绘而成,以单纯、简练著称,其造型丰满圆润,色调鲜明,内容以吉祥喜庆为主,著名的《大阿福》就是最具惠山泥人特色的代表作。“细货”(手捏泥人),不用模具,艺人直接捏塑而成,造型设计以突出人物为主,特别把握人物的神态、动态,做到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手捏泥人是惠山泥人中最负盛名的一类,堪称“中国一绝”。“即席塑像”是惠山泥人的一门绝技,当你坐候一小时,半身胸像就出现在眼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这门技...
· 吴文化—文化行旅—惠泉楹联小故事
人们游览无锡风景区,少不了要到锡惠公园内的名胜古迹“天下第二泉”去浏览一番。尤其是外地游客,不到二泉赏景品茗,就等于白来无锡,会造成很大遗憾的。当你漫步二泉景区,迎面就可看到二泉方池后面的“漪澜堂”亭柱上,挂着一副抱柱篆联:“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白底黑字,清秀典雅,熠熠生辉。这是无锡市已故著名书法家、先父曾可述于1980年所书。他1902年生于宜兴官林,1924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无锡高师),在无锡执教近40年,1985年病逝。他从小爱好书法,经过数十年的磨炼,书艺精到,尤工小篆。其铁线篆、玉箸篆娟秀妩媚,惹人喜爱。他对格律诗词也颇有研究。1962年他从市三中退休,后为市政协文化组成员。与我市仲许、徐静渔、冒亦诚、张涤俗、朱百里、王季鹤、钱玉麟等诸名家共事书艺活动,甚为活跃,赢得大家的赞赏。关于这副楹联的书写制作过程,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现记述于此,以飨读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