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景》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景》,我收藏一本45年前的无锡文艺刊物《无锡景》,是庆祝无锡解放十周年增刊,是一本

  我收藏一本45年前的无锡文艺刊物《无锡景》,是庆祝无锡解放十周年增刊,是一本大众化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综合性文艺刊物。

   这本《无锡景》,发行于1959年4月,第一篇文章是原江苏省委副书记包厚昌的革命回忆录《第二次渡江南下》;第二篇是孙刚同志的杂文《回顾往事·激励 将来》;第三篇是《无锡日报》社的老总编海啸同志的革命回忆录《向无锡进军日记片段》;第四篇是新四军驻无锡办事处主任沈仲兴和郝孚通、朱卓然合作的电影文学剧 本《银丝闪金光》……这些文章,虽然远离45年了,但读起来仍然那么亲切,那么感人。

  就像电影文学剧本《银丝闪金光》里面的主题歌那样:

太湖滨,无锡景桃梅满山厂如林;稻花香,桑园深,天堂哪能比湖滨!?
太湖滨,无锡景,秀丽壮阔画中景。

   花含笑,水多情,留恋多少佳宾!……当年《无锡景》编辑委员会的地址在无锡市时郎中巷11号,由无锡人民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走进“文化无锡”
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金这一历史大关后,“仓廪实而知礼节”,“文化”便必然地、越来越近地走向无锡人。或许经济的发达一度掩盖了文化的灿烂,但我们否认“无锡没有文化”之说。先睹日前受到省内专家高度赞扬的“十一五”无锡文化发展战略,记者感受到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的璀璨,下一个五年规划打造的将是现代、发达的“文化无锡”。在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群中,将有更多的“文化门庭”让百姓出入当市图书馆的大楼最初崛起于太湖南广场,并成为最显眼的建筑时,这多多少少在无锡人心目中荡起了一些涟漪。然而,比之层出不穷的新楼,人们还是遗憾,有多少“门庭”可以让市民自由出入,并从中汲取文化的养分?弥补遗憾的端倪已经显现。早前,将免费向市民开放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已经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立项,这个政府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项目有望在明年出现在古运河畔的茂新面粉厂原址,无锡悠久的民族工商历史脉络可以在这里被还原、定格与传承。...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茶联古今谈
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留存历史文化古迹不少,茶文化也可说是一古。茶馆店,亦称“茶馆”、“茶室”、“茶楼”、“茶铺”,在南北朝,特别到唐代就很盛行。这些茶馆店顾客饮茶、娱乐并兼有吃点心的。这些茶馆,大多文化韵味很浓,仅看对联,就有不少耐人寻味的茶联,颇受人们喜爱。唐代茶圣陆羽自命名无锡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后,许多文人雅士先后为此写诗作画。北宋大文豪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更是众人吟诵的茶联。在锡惠公园二泉亭上坡的景徽堂檐廊前就有据苏试诗意改写的楹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如果陆羽有灵,想必他还会来试人间二泉,尝山茗溪茶的。说起惠山,自古以来就流传“寺庙多、祠堂多、茶馆多”之说。在惠山寺的竹炉山房,则有当年乾隆皇帝的“竹炉煮茶”处。二泉亭上的“陆子祠”茶座、二泉南侧的“万卷楼”茶室、寄畅园“大石山房”茶座、映山湖畔“滨湖山馆”茶座及张中丞的茶室等,均为...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文化的苗床
来了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很少听见但又很熟悉,他说:“有事在苏州,明天回南京,想见见您,明天顺道到您家……”呵,是小姚,姚勇,是阔别了十来年的小姚要来看我,我快活得眯花了眼——小姚和我已经有二十来年的交情了,他原是无锡武警消防中队的文职人员,上世纪90年代初,他调到南京去工作,后来,大家各自忙自己的事情,连电话也少得要几年才偶尔接到一个。他要来,连我老婆也高兴,说:“唉,他怕要四十了吧,那时候……”那时候,小姚还年轻,刚高中毕业,从句容参军不久来到无锡。按理,一个年轻消防战士,一个步入老年的农村中学教师,是很不容易结交的,主要是没有机会。但我不但与小姚成了好朋友(那些年,他几乎每月都要到我家一二次),还结交了好些其他的年轻朋友。为我们创造这机会的,是我终身感激的无锡市工人文化宫。上世纪80年代,我刚从下放地苏北回无锡当教师,偶尔也写些东西在报刊发表。一次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市作协的前身)的活动...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城市精神”与吴地传统
“从泰伯奔吴起,就注定吴地人有着谦让的品德和包容的精神。”在挖掘、探讨新时期无锡“城市精神”的内涵之时,作为一名对吴地传统有着深刻研究的专家,高燮初教授谈起吴地历史文脉对今天无锡“城市精神”的影响和作用颇有见地。“无论是对无锡传统精神的传承,还是对新时期无锡精神的挖掘,谦让和包容将是无锡这个城市永远的精神内涵之一。”据史载,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携弟仲雍,从中原南奔江南,三让王位,定居无锡梅里。孔子称泰伯“三让天下”为“至德”,老百姓尊称泰伯为“三让王”。可见,早从吴泰伯开始,吴人就有了谦让的传统美德。“让”,避免了因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以至于影响周王朝的开疆创业。此后,吴地人奉行“和为贵,谦受益”的道理,从而在商贾经营中稳操胜券。高教授认为,谦让的品德应该是吴地传统美德,也是今天的无锡人应该继承的品德。“因为吴人的融合与开放,才有了泰伯奔吴的历史,才有了吴地的发展与进步;今天的无锡因为有了开...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早期的电影
二十世纪20年代初,无锡开始有电影。那时人们看电影是件新鲜事,称电影为“影戏”。所放映的电影是黑白无声影片,影片都是欧美输入的旧片,人物对话是用译文字幕说明。无锡城内公花园(即城中公园)空地上和新世界屋顶剧场都曾露天放过这类电影。到了30年代,才有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国产影片在无锡放映。1931年2月间,兴建在公花园内多寿楼北面的无锡大戏院揭幕营业,首映片《一个红蛋》,是无锡放映的第一部国产无声电影。揭幕那天,还特请该影片主演、号称“电影皇后”的胡蝶女士来锡剪彩。这时,无锡又开始有欧美输入的有声影片,建在映山河口的中南大戏院先后放映了有声故事片《花团锦簇》和美国海空军在太平洋演习的有声纪录片《海阔天空》,人们看了感到十分新鲜。但当时的外国有声影片,缺乏译制,仍用译文字幕说明,观众领略不到它的佳处。1931年4月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在无锡大戏院首映,这是无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