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蠡湖寻梦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蠡湖寻梦,“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是藏梦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是藏梦的地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客居湖滨饭店的日本友人,夜深才到无锡。第二天清晨,推窗遥望,他激动得难以置信:在梦中还是在仙境?一幅空灵高洁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蠡园中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碧树塔尖,飘浮在时浓时淡的雾霭中,而其中竟有渔子荡桨而来……他猛然清醒,连忙打开行李取出相机,拍下了蠡湖令他终身难忘的清梦。

  又是一个月明中秋夜。天南地北追逐山水美景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来到了太湖。他没有和朋友把盏吟诗,也没有结伴泛舟湖上,像苏东坡那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却独自带着摄影器材静候芦苇荡口,静待“海上明月共潮生”,那人间最美好的良宵贵宾的到来。芦苇在飒飒的风中细语,秋虫忽近忽远应和吟唱,灰蓝的湖水渐渐放亮,星光的精灵自天而降,在湖面上点着舞步,天地很静,他只是等待着,抑住那莫名的心跳。

  直到那一轮橙红的玉盘爬上东山,放出皎洁的清光,他才按下快门。以后,和陈复礼先生谈到《太湖月夜》这幅作品,陈先生问我:“你有没有发现照片中的人牽”我想说,那一瞬间,陈复礼己融入水天,身游三万六千顷了。

  山水清嘉,林果茂密,鱼米鲜糯,枕水而居的无锡人当然得福。蠡湖,便悠悠然生出许多梦来。

  远不说东晋顾恺之,看到家乡的太湖山水,便想到曹植《洛神赋》中那位美丽的洛神,情至深处,洛神翩翩凌波而来,便激动挥毫敷彩,留下了千古杰作《洛神赋图》。元代的倪云林,一生以山水相许,他画的山水,经常是底下一个平坡湖岸,坡上三五杂树,一个茅亭,中间留着大片空白的湖水,对岸是平缓迤逦的远山,显然是蠡湖、太湖周边的景色,画面上渗透的苍凉萧疏的意境,如天际冥鸿,旷野箫声,顿然是清梦一醒的回味。

  如是清丽的山水,如是高洁的情怀,启迪后人要为她点脂敷色、修眉整容,不能冷落了她,“养在深闺未曾识”。于是,自明代中叶起,无锡先贤就在勾划心中的蠡湖。在王永积的《锡山景物略》中曾记载比他稍前的华淑《五里湖赋》:“西湖之胜,以艳、以秀、以嫩、以园、以堤、以桥、以字、以祠墓、以雉堞、以桃柳、以歌舞,如美人焉。五里湖,以旷、以老、以逸、以莽荡、以苍凉,伙乎牽仙乎牽而于雪、于月、于烟雨、于长风淡霭,则目各为快,神各为爽焉……”华淑是第一位把蠡湖和西湖作比较的文人,他认为两者各有其美,各现其韵:西湖以风光艳丽、人文公集取胜;蠡湖则以空灵素洁、浑朴天然见长,竟而发出“侠乎牽仙乎牽”的感叹。王永积由此联想,若给蠡湖点缀“胭脂”,绝不会在西湖之下。虽然先贤萌生如此美好愿望,但处于农耕文明时期的无锡,仅是一个县城,其实力又如何和“钱塘自古繁华”的临安相比牽这个梦一做就是五百多年,尽管众多的文人墨客歌其明月,唱其风帆,陶醉其鸥鸟相呼的诗境,可蠡湖依然是珠藏草莽,风貌依旧。

  直到上个世纪初,怀着“实业救国”宏大抱负的无锡人,抓住天时地利的优势,依托大上海,如太湖春涛般地勇猛兴办民族工商实业。不仅如此,他们对无锡城市化的推进也勾画了一张较为清晰的蓝图。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的一年,民族工商业巨子荣德生先生牗那一年他才38岁牘就写下了《无锡之将来》。

  他在“发端”中指出,当时无锡城市壅塞窄陋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求,预言无锡要拆城筑路,设想筑“里圆路”、“外圆路”,十年内要建大电气厂,惠山浜之南北两面沿塘河一带空荒之地要建大商场;锡山、龙山巅将有“安乐乡”牗即居民住宅区牘,有若香港,层层叠叠,盘旋而上,山上辟极大公园,以及种种游息之所。对五里湖牗即蠡湖牘、太湖,他规划自西门、南门直达湖滨的通衢,湖畔建别墅山庄,为世外之桃源。先生胸中之图像是何等美好:“临湖筑楼屋数间,开窗远眺,见湖水共长天一色,远山如白云之在望,帆影幢幢,往来不绝。至于夕阳将下,遥见红日一轮,映入湖中,水波不兴,作金碧色。有山水之趣,无城市之喧。能爽人心神,益人知慧。”他还倡议在湖滨建万国博览会之会场,让“无锡一邑,卓然著名于世界”。

  他不仅是梦想者,而且是实践者,1912年起始荣氏就在湖滨建梅园、锦园,筑开源路,办“百桥会”,建宝界桥,建大公图书馆、公益中学、江南大学……他带头建设无锡,开发太湖,造福桑梓,而且这种“胸怀天下”、“经世致用”的思想,在荣氏家族中一以贯之。一个世纪后重读《无锡之将来》,再审视他留给公众享受的业绩,不得不敬佩荣德生先生的胸怀和远见牎如果说荣老先生的梦已经充满激情,那么,半个世纪前现代人的梦更令人振奋和鼓舞。1959年,市领导特邀波兰和苏联专家,对无锡城市作整体规划,凭借无锡得太湖、蠡湖的山水最佳组合的优势,拟订城市南扩,提出了和国际接轨,打造东方日内瓦的构想,绘制了太湖规划图,并约请钱松岩、秦古柳等著名画家按规划图示意,创作了一幅《太湖新貌》的巨作。人创造历史,对前景充满憧憬,但历史也可能因人走上曲折之路。蠡湖此后经历了围湖造田、退田还渔、退渔还湖三次大的变迁。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在本世纪提出了“打太湖牌,唱运河歌,建山水城”的战略目标,制订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把蠡湖、太湖整治作为重点,借天时地利人和,无锡人真正找到了圆梦的机遇。

  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谱写了人和自然共存共荣的和谐乐章。退渔还湖,截污清淤,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动力换水,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亮化,景点构筑,在一千多个日夜中有序进行。蠡湖,终于掸去昔日的尘埃,脱下破旧的农衫,除却心中的病块,眉眼盈盈地向我们走来。无锡市民仿佛在一夜间发现身边的蠡湖变了,变得那么清丽、明净和温馨。蠡湖也惊喜地发现,竟有那么多的人伴她迎朝暾送星月沐清风。

  我曾经无数次来到蠡湖边上,读她的美丽,读她的人文历史,读儿女们对她的缠绵情深。

  踏着霜露登上鹿顶山,旅美水彩画大师把一个硕大的“心”字刻在石坡上,正对着蠡湖,正对着朝晖涂金的故乡无锡,我深深为之感动。中秋前后的晚上,我曾经坐在蠡湖公园的草地上,面对灯火辉煌的蠡湖大桥,看着穿梭不息的车辆,我知道南岸灯光闪烁处是正在建设中的大学城。我真想,如果时光倒退,让我重新进一次大学该有多好牎我多次在渤公岛、渔父岛上见到一对对的新婚伴侣,借着蠡湖亲水的背景,拍下山盟海誓的倩影。似乎感觉新娘洁白的婚纱、新郎胸前的红花都是蠡湖裁剪的、蠡湖献上的。我难忘的是蠡湖中央公园建成开放的那个夜晚,成千上万的市民涌来观看激光音乐、水幕电影、音乐喷泉和空中五彩缤纷的焰火。人们激动的欢呼声以及忘情地在水雾礼花中朦胧穿梭的身影,不由得使我进入一种如梦如幻的仙境。蠡湖不再是“莽荡”、“苍凉”、“萧肃”,已经成为一位现代科技文明装扮的仙女。

  她手中举着一枚蠡湖新城的标识———天蓝水碧中生成的绿叶,一枚启迪珍惜生命之源、上善若水的绿叶。

  梦是由美好的生存环境引发的。蠡湖还在建设,我们正一步一步走进梦的深处,走近高攀龙的可楼,走近蠡湖南岸湖畔休闲购物的金色港湾,走近西施岛,走近矗天的摩天轮———太湖之星,走近蠡湖风情园……20年、50年,再一个世纪的无锡人,又怎么寻找我们这一代人的梦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烟雨蠡湖
由于受台风外围的影响,那个星期天下起了蒙蒙细雨。今夏热了许久的天气一下子变得舒适凉快。怀着轻松愉快的好心情,在蠡湖新城渔父岛,我沿着西堤慢慢走去,透着细雨观赏山水美景。路旁的杨柳像出浴的少女头发,随风飘拂,枝上挂着的水珠晶莹透亮,显得格外葱翠可爱。久旱的土地贪婪地吸着雨水,地上几乎没有积水。细细的雨丝,轻轻地落在湖面上,溅起了一个个小水花,现出一个个笑靥。湖水清幽幽,像绸子一样起皱,轻轻拍打堤岸,发出喃喃的语声。几只白鹭在湖面上飞翔、击水,给恬静的湖面带来生机。湖对面的鹿顶山、宝界山麓,被洁白的雨丝洗涤得像披上了柔软的轻纱。呵,烟雨中的蠡湖似一幅水墨画,让人领略到这山这水的绰约风姿。渔父岛占地7公顷。相传在春秋战国时,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蠡湖,在此专注养鱼,并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养鱼经》。民间便称其为渔父,渔父岛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与此相联系的“西堤”,也因范蠡与西施泛...
· 吴文化—文化行旅—“阖闾”能“寻梦”
春秋吴国发祥地在何处,一直有争执。前不久,听一位市领导说,吴国都城究竟在姑苏还是无锡,目前无从认定,但阖闾城之说,是其一。作为太湖名镇,胡埭拥有阖闾城的古城墙,自是傲视湖边群镇。这古镇上的一位名叫许振华的“秀才”,最近写了一本《阖闾寻梦》的书,将他多年来发表的有关胡埭的传说、掌故、游记、人物、轶事及乡土味较浓的散文集于一册。为之作序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说:“读许振华的书,宛如又来到了太湖之滨,很亲切,有一种立体感。”认识许振华已有近十年了,知道他烟酒俱佳,还喜欢写一些报道和散文。每年春秋季节,他总要打电话来邀请我去他所在的胡埭镇作几回客。他六十多岁,我三十多岁,是忘年之交了。一直看的是他从镇干部到现在的退休干部的历程,多只是场面上的交往,却不知他还存了这份“内力”,在他的“寻梦”中,看得出他对家乡的热爱、对吴文化的热爱,也看得出他居然还是一位怀古思幽之人呢。他的散文之中,多见引古据典的...
· 吴文化—文化行旅—文化滨湖
行走在无锡滨湖区,随时随地都可以闻到空气中飘散的历史和人文气息。滨湖区惠山是无锡市的西部屏障,其东即是无锡的主山锡山。“无锡锡山山无锡”是一句流传悠久的谚语,而且早在4000年前,锡山南麓已有大型的先民聚居村落。到了1500多年前的南朝,著名文人江淹(444-505)写了首古风《无锡县历山集》(“历山”是惠山在南朝时的别称,“集”指集市、集镇)。虽然江淹当了大官后,“江郎才尽”,但他的这首惠山诗却意蕴深沉,韵味隽永,在数以千计的惠山古诗中,是写得既早又好的一首诗,诗云:“秋生白露日,思起秋风年。窃悲杜蘅暮,揽涕吊空山。落叶下楚水,别鹤噪吴田。岚气阴不及,日色亏半天。酒至情萧瑟,凭樽还复然。一闻清琴奏,歌泣方流连。况乃客子念,直置丝竹间。”古代的文人雅士为什么对惠山情有独钟呢?除了名山、胜泉、古镇外,又因为“自古名山僧占多”,即惠山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无锡首刹惠山寺。而惠山寺以泉石幽...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饮月
太湖明珠堤远眺,左边是十八湾的群山沿太湖逶迤东去,右边马山岛旖旎走来,与远处的军嶂山遥相呼应,中间环抱着一泓碧波,宛如在三万六千顷太湖中舀将过来的一勺琼浆玉液,在今夜无锡的月色下,盈盈樽樽……十九的月亮,虽已残缺,依然明亮皎洁清辉一片,停车在堤边,放一张《春江花月夜》的CD,让琵琶的嘈嘈急雨窃窃私语融入粼粼波光,让二胡声声幽咽弦弦低诉随湖水流淌。饮一湖月色,我的心和随着音乐节拍的脚步游走在一片澄明的烟云清波之上,如梦如醉……此情此景此乐,奢侈的美丽,只应天上有,何似在人间?哗众取宠的音乐家用它音乐的脉搏跳动在我最柔软最疼痛的心上,恣意划行。于是,欢乐与痛楚,愉悦与伤感交织成动情的热浪,不经意之间我已流泪、沉迷、陶醉……那月光之淌的光带,是路吗?它通向何方?曾经苦苦追寻,夜夜梦徊,湖光、月色、音乐、遐想,让我不知来路忘却归途。就是在这里,白居易感受到了“烟诸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王昌...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歌潮
晨风,多情地撩开无锡城一层柔柔的轻纱。从龙光塔下,映山湖畔,从各群众晨练休闲场所,传来一阵阵爽朗的歌声。入夜,从灯火通明的太湖广场到市体育中心,成百上千的群众自发相聚一起,合唱一支支心中喜爱的歌曲。我在太湖歌潮的浪谷浪峰中得到感染,身临其境,一种感怀,发自肺腑。无锡人素有唱歌的传统。泰伯开创吴国就“以歌代教”。中国第一个音乐评论家季札,无锡人,深悟出歌声联系“国运盛衰民风厚薄”。盛唐蔚蔚文风,诗如烟海,又是无锡人李绅,从田歌中得到感悟,写出流芳百世的《悯农两首》。歌是文化之母,她承载民心民情,承载历史,折射理性,孕育未来。近代,又是一曲《无锡景》,唱出中国工业文明的一缕曙光,成为划分中国民歌史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分水岭。三千多年吴文化培育出无锡人通达远见的胸襟和深邃的目光。无锡各阶层人中,都有音乐方面引以为荣的杰出人物:贫民阶层的瞎子阿炳,用二胡倾诉痛苦、悲愤,表现出这一阶层穷苦人的呻吟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