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不老吴歌今又唱响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不老吴歌今又唱响,不久前,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国家文化部已经受理了

  不久前,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国家文化部已经受理了无锡关于“吴歌”的申报补录要求,初步同意把无锡作为一个申报主体加入名录,由苏州、无锡共同申报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名称:吴歌。

  产地: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

  传世特点:清新委婉,吴侬软语,乡土气息浓重。

   代表产作品:《江南可采莲》、《吴孙皓初童谣》、《子夜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栀子花开六瓣头》、《五更调》、《苏州景》、《南山有鸟》等。

   流传时间:3000多年。

  名词篇

   吴歌是流传于吴语方言区域的民歌,俗称山歌,又称吴声歌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

  锦锈的江南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吴歌曲调高昂而悠扬,清而不靡,一般用管弦及金石丝竹乐器和之。其体裁都为赠答之辞,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其题材多为男女恋爱,或反映战乱离别之苦。著名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它州。”曾经风靡一时,脍炙人口。

  吴歌在历史发展中,有过四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第一次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歌经过整理加工,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欣赏的乐府文学,吴歌开始流入城市。第二次是在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大量搜集、整理吴歌。第三次是在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整理出版了《吴歌甲集》,撰写了论文《吴歌小史》,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第四次是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搜集和整理吴歌的活动,并形成吴歌学。吴歌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评弹、苏剧、昆剧中至今保留了吴歌的调子,形成曲牌,如《山歌调》、《乱鸡啼》、《金绞丝》等。

  艺术篇

   吴歌一唱3000年

   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指江南地区用吴语演唱的山歌、小调、号子等民歌。锦锈的江甫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大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江南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歌宝藏。从吴歌的音乐形式来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篇幅不长的短歌,一类是长篇叙事歌。

   短歌包括山歌、时调小曲和劳动号子。委婉的吴侬短语,加之曼丽甜润的曲调,使吴歌带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清丽柔和风味。

   吴歌多咏爱情生活,与“西曲”中多述商旅生活、水边离情,及北方民歌多勇武粗扩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独具一格。吴歌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的一绝。吴歌最为著名的短歌是以“子夜”为题而作的《子夜歌》,相传为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作。歌中唱道: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这里描写一个女子在深夜里仿佛听到情人低低的呼唤声,情不自禁地空自答应,非常生动传神:夜静人息,万籁俱寂,一轮圆月当空悬照,蒙陇的村舍在淡淡的雾霭中显得更加秀柔,如仙山琼阁,虚无缥缈。我们仿佛感到了春夜的清爽,闻到了淡淡的花香,仿佛听到了姑娘那甜甜的应答声,在微风中飘荡。人们不自觉地走进歌儿营造的轻柔宁静的气氛,简直不敢大声喘气,生怕破坏了这美的意境。这首歌意境深远,感情轻柔似水,令人身心为之一 清。

   吴歌中的情歌,以《子夜歌》为代表,委婉而含蓄,给人一种“水”的感觉,感情的抒发悠远绵长谌嗣切闹行葱ィ洳磺苛遥从嗖ǖ囱?/p>

   山歌,盛行于江浙一带每个乡村,农民们称它为“解疲劳”、“解烦闷”。浙江省嘉善县的山歌最为流行,至今,那儿的农民还能吟唱几首。

   山歌中还有船歌、儿歌。夜间摇船,颇感寂寞,一曲山歌,一问一答,可以驱除睡意,带来欢乐,像《夏墓落》往往是摇船时唱的。

  山歌的演唱,也是有独特的时间和场合的。山歌的演唱时间,习惯上是从春天插秧开始,到秋收稻谷为止,冬天是不唱的。耕田时,在赤日炎炎下,双膝跪地,在茂密的稻苗中,双手除草,十分艰苦,但是,唱歌能消除疲劳。因此,深受百姓的喜爱。

   名人篇

   江南各地听古音

   晓青 梦雪 王璟/文

   54岁的沈建华是常熟市古里镇文化站副站长,他被誉为当地的“山歌王子”。七八岁时,沈建华的老家门口有两条河交界,每到晚上,附近的农民们总是三三两两地坐在水泥桥面上休息乘凉,对唱山歌。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沈建华的脑海里,他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山歌,山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在常熟白茆地区,从八九岁的孩童到80多岁的老人,都会哼上几句山歌。传统演绎形式为“四句话,每句七个字”,除个人独唱外,如今还有多人合唱、载歌载舞、表演唱等,歌词内容更为广泛。今年10月份,规模盛大的“白茆山歌会”将如期举行,沈建华介绍说,届时参加山歌表演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漂亮服装,坐在船只上,用“盘、答、对、唱”四种形式演绎山歌。山歌会当晚,参演的歌手有40多人,两岸围观群众成千上万。“在一年当中,举行山歌会是白茆人最盛大的节日,”沈建华介绍道,即兴演唱最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从今年开始,白茆山歌会将作为传统活动固定下来,每年举办一次。

   钱阿福,无锡一久居乡村的农民,却被称为“国宝”。钱阿福自小生长在美丽的太湖之滨、吴歌之乡的古吴梅里无锡东亭镇竹园村。阿福不识字,然而他的山歌阐述了不少民间文学和吴文化的规律。如:“山歌经风传千年”,“吴歌如海源金匮”,金匮是无锡的旧名,短短两句歌谣,阐明了吴歌的起源。又如:“吴文宝塔有几层,小调曲子为塔身,山歌民谣是塔基,滩簧戏剧结了顶。”短短四句歌谣,是对吴文化的精练概括,把小调曲子、滩簧戏剧都是在山歌民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再以《稻家谣》为例:“正月半,煝好田角吃团圆,二月半,搓好绳团加田岸……十二月半,新米团子斋罗汉。”他把“看多花灯闹春耕”直到十二月半的江南农事和民俗都概括进去了。还有《端午闹龙舟》、《喜新年说唱》、《元宵花灯》等,好比一幅幅生动的江 南稻作地区的民俗风情画。

   钱阿福对吴歌事业贡献巨大,“吴歌王”名不虚传。单拿他唱的22部中长篇叙事吴歌来说,就打破了“汉族无长篇叙事诗”、“江南无长篇叙事歌”的定论。他唱的6860首短歌又那么异彩纷呈,令人倾倒。钱阿福震动了中国民间文学界、学术界,并引起国际民间文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瑶贝克教授将阿福唱的《沈七哥》翻译成德文,并来信说:《沈七哥》是中国最早的汉族民间长诗,是世界少有的“创世诗”,它不仅开创了生产,同时开创了文化。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民歌家,也纷纷奔向无锡梅里拜访他。

   开口一唱歌满河

   如果说钱阿福是宝,而掘宝人就是毕生从事吴歌研究的朱海荣先生。钱阿福的山歌主要是通过朱海荣记录、整理、润色、发表,才为世人所知。朱海荣也是从记录整理钱阿福的山歌,开始他长期艰辛的吴歌事业。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朱海荣便从钱阿福口里记录到不少山歌,那时只是比较零碎地整理,想方设法甚至化整为零找机会发表,还不署大名。终于有一天,朱海荣记录完了钱阿福的山歌。朱海荣感到阿福是个宝,阿福自己也说:“肚子里好歌千千万万万千,勿倒秧田好唱一千零八十天。”“唱仔十日八夜勿作兴倒秧田,肠角落里刮刮还有三大船。”好一个三大船!太湖之滨的水乡歌王竟有这等豪迈的气魄!

   无锡许多长篇叙事山歌,如《沈七哥》、《薛六郎》、全套《啥个啥》以及《小五姑娘》等等,都是钱阿福唱出来的。以后,朱海荣每次跑到东亭、竹园村,都能从钱阿福那儿记录到许多短山歌、长山歌。钱阿福遇朱海荣,如遇知音、挚友,朱海荣不仅把钱阿福当成知音、老友,更施以师辈、长辈之礼,他帮助阿福收徒,为阿福祝寿,拍《歌王阿福》电视片。

   “让人心痛的是,现在无锡只有七八个人会唱吴歌,吴歌保护迫在眉睫。”朱海荣老人又忧虑地说。

   结语篇

   目前,吴歌已经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我们都已看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包括吴歌在内的许多优秀古老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虽没有理由一定要现在年轻人学唱吴歌,但应该让优秀的古老文化有所留存,让后人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如此精彩的口头文学。这些文学应该成为今日创作的丰富资源,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现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对我国诸多的文化遗产十分重视,如长城、故宫、秦陵兵马俑、昆曲、剪纸等20余种古代遗迹或文化艺术样式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吴歌也具有这样的资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太湖歌潮
晨风,多情地撩开无锡城一层柔柔的轻纱。从龙光塔下,映山湖畔,从各群众晨练休闲场所,传来一阵阵爽朗的歌声。入夜,从灯火通明的太湖广场到市体育中心,成百上千的群众自发相聚一起,合唱一支支心中喜爱的歌曲。我在太湖歌潮的浪谷浪峰中得到感染,身临其境,一种感怀,发自肺腑。无锡人素有唱歌的传统。泰伯开创吴国就“以歌代教”。中国第一个音乐评论家季札,无锡人,深悟出歌声联系“国运盛衰民风厚薄”。盛唐蔚蔚文风,诗如烟海,又是无锡人李绅,从田歌中得到感悟,写出流芳百世的《悯农两首》。歌是文化之母,她承载民心民情,承载历史,折射理性,孕育未来。近代,又是一曲《无锡景》,唱出中国工业文明的一缕曙光,成为划分中国民歌史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分水岭。三千多年吴文化培育出无锡人通达远见的胸襟和深邃的目光。无锡各阶层人中,都有音乐方面引以为荣的杰出人物:贫民阶层的瞎子阿炳,用二胡倾诉痛苦、悲愤,表现出这一阶层穷苦人的呻吟和...
· 吴文化—文化行旅—古吴歌开新花
一部惊动海内外的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朱海容著)的发掘出版,充分地说明了中国民间文化,尤其是汉族民间文化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着丰富的矿脉珍藏。《华抱山》的出现是汉民族民间文化向世界民间文化圣坛献上的一份丰厚礼物,一份有着无穷想象空间的集诗意、诗美、诗魂于一体的特殊文化馈赠。中韩日三国关于英雄史诗《华抱山》的国际研讨会在无锡举行,短暂的会期,丰盛的收获。《〈华抱山〉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是至今有关这部史诗的研究论文合集,也是有关这部史诗相关资料的合集。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中共无锡市委副书记周解清先生亲任顾问,且多次关心本书的出版。王蒙先生在序中这样写道:“在中国文化地图上,分布着不同民族灿烂文化的印记,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发展,是各民族不同种类文明冲突、融合、整饬与和谐共存的结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非凡的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大家庭...
· 吴文化—文化行旅—不江河万古流
中国大运河的开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水的伟大创举。它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必然,既体现了封建王朝中具有战略眼光和气魄的帝王意志,更是历代水利专家们的科技成就和千百万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大运河的出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它是我国古代一项雄视百代、光耀千秋的伟大工程。大运河的开凿和改造,缘于人类对水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的不断深化。水是生命的起源,万物仗之以生存,文明赖之以进步。但是,人们对水的认识和利用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治水是古代东方人的第一件大事,不论是尼罗河畔的法老,还是华夏大地上的帝王,都有着治水定天下的历史。夏王朝是华夏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开端,传说禹疏九州,顺水之性,消弥洪灾,揭开了中华文明新的一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加深了对水性的认识,逐步知道水有浮力,无孔不入,有风则浪,无风则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大运...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