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语趣谈—闲话“十三点”
一次闲聊,说及《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位朋友说,“梁山伯”是吴语“两”、“三”、“八”的谐音,三个数加起来是“十三”,“梁山伯”就是“十三点”的意思;他的书童四九,两数相加也是“十三点”:主仆二人一对“十三点”。在场的人无不拍手称“妙”。你想那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朝夕相处,十八相送,情深意切,祝英台就差唱“情哥哥,我爱你到永远——”,可是梁山伯这只“呆头鹅”就是“拎勿清”,不是“十三点”是什么?
“梁山伯是十三点”,不知是源于说书先生的插科打诨,还是民间的“研究成果”,或者简直就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如同雪芹先生用“原应叹息”的谐音将贾府四位千金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一样——这已无从稽考。但是“十三点”竟能攀附上传统悲剧“梁祝”,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表现力”!
“十三点”的基本义就是“呆”、“傻”、“不识数”的意思。时钟上的刻度只有十二点,他却要多出一点,智商可谓低矣!不过日常生活中的“十三点”,其含义之丰富,色彩之多变,使用之灵活,已远远超出了它的基本义。“拨勿通”、“拎勿清”、“无可理喻”,固然可以称之为“十三点”;做事“毛毛糙糙”、“勿着勿落”,也可以称之为十三点;思维一反常规,说话幽默俏皮,明智而故作愚憨之态,也可称为“十三点”。在后一种情况下,受体并不因为自己得了“十三点”的雅号而愠怒,他们往往与众同乐,哄然一笑,有的甚至还洋洋自得 。
笔者曾与几个朋友开过一个玩笑,说“人生”一词至今尚无科学的界定,可以用“12+1”对它诠释。“12”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衣食住行”是物质需求,“生老病死”是生命过程,“喜怒哀乐”是情感体验。但这还不够全面,还要加一个字,即永恒的“爱”字。合起来13个字,一字一点,便是“十三点”。说完在座的就像听到相声中的“抖包袱”一般,哈哈大笑起来,齐声道:“好,好,我们活了这么多年,都成了‘十三点’!”
由此看来,“十三点”不像调皮好动,“贼不空手”的“猢狲精”那样词义单纯,也不同于怒其不争、感情色彩鲜明的“开盖货”,更有别于“骂你没商量”的“猪头三”,实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词。正因为如此,所以特别要注意时、地、对象和语言环境,切不可滥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