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马”
无锡俗语带进“马”字,显得生动,并富于表现力。邑人善于把丰富的内容,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它还具有惊人的概括力。如“露马脚”(露出破绽);“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要求极不合理);“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有志气的人不肯走回头路);“拉着黄牛就是马”。外地也有类似的俗语,如“无牛捉了马耕田”、“拉着黄牛当马骑”、“无牛狗耕田”……都是比喻找不到合适的人,随便拉一个来凑合一下;“牛头不对马嘴”(北方则说“驴唇不对马嘴”),指毫不吻合,大相径庭。
当邑人说到必须经过长期考验才能识别人品时,往往要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话源自《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那前面两句是:“云端看厮杀,毕竟孰输赢?”由于长久反复运用,此话已在无锡俗语中扎下了根。
无锡俗语极富形象性,除上述的外,还有如“马屁拍勒马脚上”;“……走马灯———又来了”;引用象棋术语的“马后炮”(相似于“落过仔雨撑伞”),借来比喻不及时的举动;邑人也引进北方人说法,把粗心大意的人称作“马大哈”,(著名翻译家杨绛在作品中则称之为“哈鼓鼓里”,这才是土得有趣的标准无锡俗语。)
下面几条,有时在不同场合、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那里可以听到。如“好汉一言,快马一鞭”,真是一划两响,铿锵有力,落地有声,其意不同于“聪明人一言,快马只一鞭”,似也不等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比喻后勤工作要做在前面。“赶马三年,晓得马性”,是比方打惯了交道,就熟悉对方的性情脾气。
在无锡俗语里,“马”是个多音字,像“马路”、“马甲”(背心)、“马屁精”、来勒“马上”(任上、岗位上)、“当头炮马来跳”(棋语)……“马”的发音都是“mu”。而“快马加鞭”、“马到成功”、“亲自出马”、“马马虎虎”、“马上”(立刻、立即)……“马”的发音都是“ma”。其实“mu”才是正宗的无锡语音,而念“ma”字,想必是受北方语音的影响。如今“mu”、“ma”同时并存,“马”就成为多音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