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语趣谈—九九数的口语
吴文化—吴语趣谈—九九数的口语,无锡人在口语上,有时会取用九九数中的某句口诀,作为充实语气的助词,或采其谐音
无锡人在口语上,有时会取用九九数中的某句口诀,作为 充实语气的助词,或采其谐音、近音作顺口溜使用,今举述如 下:
1、一一如一,说一如一:指说话作数,不随便更改的态 度。
2、不管三七廿一,事情做了再说:指对办事不去仔细考 虑其后果,只是做到哪里算哪里,当然有它成功的方面,然而 有时也会出现某些部位不符要求的情况。
3、六六三十六,逃脱要迅速:这是假借三十六策、逃为 上策的计谋来说的,既取逃策,那就须迅速行动之意。
4、七七四十九,要吃自动手:这话是在吃饭或吃东西时 ,对相熟的人们提出的要求,其用意是要吃不要受拘束,只管 大方自由点就是了。
5、八八六十四,板板六十四:“八八”和“板板”是谐 音。指严肃对人对事的态度,也指一本正经的态度。
6、九九八十一,阎王请去吃百叶:指有人问到已故的某 人时,不用说出令人伤心的“死”字,取用“阎王请去吃百叶 ”作代语;九九八十一是九九数中最末的一句,也表示生命告 终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语趣谈—吴语食趣
吴语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有些有趣的事可说。一是吴语有古、今吴语之分。古吴语指自太伯奔吴后最早地域的吴语。这里包括第一站镇江东的大港及今句容长江边的宝华山一带(有出土文物印证),以及由镇江东东至无锡,南至安徽当涂、江苏溧阳、宜兴等地形成的一片地域;今吴语则指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杭州、上海、苏州、镇江、芜湖等地的扩大了范围的吴语(最远可以西至安徽铜陵、江西上饶)。二是今天的吴语区为何西界为江苏丹阳,安徽铜陵、芜湖,江苏南京、镇江为什么基本上不说吴语了呢?这跟上述说法是否矛盾?不矛盾,今天的吴语区在范围上确实有变化,其原因是东晋时五胡乱华,北方人士纷纷南下投奔东晋皇帝,过江第一站便是镇江,所以先使镇江话北化,而在南京方面,尽管开始时宰相王导为了拉拢当地人士,也曾学说吴语,但由于整个朝廷处于强大的北方话氛围中,所以最终还是吴人向北人靠拢,学北方话,不仅镇江南京如此,也改造了安徽芜湖、铜陵...
· 吴文化—吴语趣谈—带数字的无锡俗语
俗语中用进数字,会不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呢?答案是:不会!恰恰相反,还有着奇妙的作用呢!把系列事物概括在一个带有数字的词语中,能使语言精炼,如“三好”、“四化”、“五爱”、“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一种使语言经济的手段。巧用数字能使语言产生有趣的诙谐效果,如用手抓吃食物,邑人往往笑谓“五爪金龙”,给人以生动形象的语感,而“嘴说勿要,手像龙爪”虽然也讲手指,但明显地多了一层意思,饱含讽喻谐谑的意味。有的押韵顺口,明白晓畅,易记易说,如“二八十六,四四也是十六”(反正都一样);“三六九现到手”,是说好处现捞,到手为快(而“三六九等”则是指分有若干等级)……有些俗语全用数字构成,显得别致有趣,如借用自珠算口诀的“三一三十一”(平均负担);“三三七”(有点小本事,但欠精通,义近“三脚猫”、“猪头肉三勿精”);(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去多加考虑……这里数字已转化成别种意义,给人以新鲜...
· 吴文化—吴语趣谈—搭浆
“搭浆”这个词语在苏锡常地区流行很广,意思是办事马虎潦草,敷衍了事,搪塞应付。这源于一个轶事。明末武进籍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窈窕多姿,能歌善舞。一天,著名诗人吴梅村从太仓来看望好友、知县杨永言。杨知县是进士出身,在诗坛颇负盛名,又酷爱昆曲,故特邀陈圆圆来唱堂会,盛情款待吴梅村。吴高兴非凡,即兴点唱盛极一时的、由梁辰雨写的《浣纱记》。陈圆圆出演西施,由于事前不知道会点这出戏,仓促之间,缺少服饰。她急中生智,用棉筋纸裁制,搭上浆糊,稍加点染,很快便制成了一套轻盈漂亮的西施装。戏演得极为成功,看得吴梅村不住点头,赞不绝口,连声说:“演得好,演得好!圆圆姑娘真是甲天下之声,甲天下之色,唱得圆润,看得圆满,真不愧乎圆圆也!”谁知陈圆圆演出时一直提心吊胆,唯恐有所闪失,弄破了假衣当场出丑,急得汗流浃背,汗水早已浸透了假衣,里外粘搭住了,总算把这出戏敷衍过去。客人告辞后,杨知县到后台才知事实真相...
· 吴文化—吴语趣谈—说“死话”
在无锡方言里,“说死话”,并非指说“死”的话题,而是指闲聊,说笑话,寻寻开心。死,虽则是人生的终点,人人逃脱不了的关口,但“死”终归不吉利,这话题也太深重。偏偏在充满幽默感的无锡人嘴里,“说死话”颇受人欢迎。闲来无事,不妨就死说几句“死话”,发发松。死,人人忌讳,因此,聪明的无锡人造出了很多“隐语”,绕着圈子来表示这个意思。“三长两短”是最婉转的说法。“三长两短”,其实就是指意外的事故,指有生命危险。“三长两短”是空棺材的隐语。棺材上下、前后、左右由6块板组合起来。去掉盖,便是“三长两短”。“翘辫子”是咒语,骂人(有时正是夫妻间亲昵的称呼呢!)。清代,男人脑袋后面都拖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犯了死罪,临刑先将辫子拉起固定在铁圈上,使犯人的头颈无法伸缩。“翘辫子”,用到骂人身上,就是“不得好死”的意思。“九九八十一,老太婆吃百叶”。“九九八十一”是乘法口诀的尽头了,暗指人生路上也走到了尽头。百页...
· 吴文化—吴语趣谈—笋拷肉
孩提时代,我在外闯了祸,吓得不敢回家,隔壁杨老伯便吓唬我:“调皮鬼,当心你爷给你吃笋拷肉!”“笋拷肉”,此乃吴语,喻指用竹板打人肉体,实是一种体罚也。有关此语出典,民间有段传说。相传,古时江南某县县令姚某,从政名声不错,审问案件时喜用诙谐之词。当时,有一道士来到该县,逢人就大肆宣扬自己能卜未来,惑之者甚众。消息传至姚某耳中。姚某佯称夫人要卜凶吉,令人把道士“请”进衙门。姚某见道士劈头就问:“法师可知我请你来的用意?”道士回话:“贵夫人要我为她卜凶吉,小人甘愿效劳。”姚某突然拍案大喝:“我请你来别无他事,只是请你吃顿笋拷肉罢了。”说完随即命皂隶将道士拖到台阶下,用竹板打了四百下屁股。打完以后,姚某又问道士:“你知道我还要请你吃这笋拷肉吗?”道士苦苦哀求:“青天大老爷请开恩,我不要再吃了。”姚某又大喝一声:“笋拷肉再来四百大板!”打完后,姚某怒斥道士:“你说自己能卜知未来之事,为什么我要请你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