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吃”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2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吃”,“吃”在古代是口吃(说话结巴)、吃吃(笑声)的意思,而把吃东西的“吃”写作“

  “吃”在古代是口吃(说话结巴)、吃吃(笑声)的意思,而把吃东西的“吃”写作“口契”。“民以食为天”,“吃”在生活中至关重要。它囊括了咀嚼(吃零食、吃饭)、饮与喝(吃茶、吃老酒)、吞(吃药片)、吸(婴儿吃奶)……因此带有“吃”的常用语特别多:吃勿惯、吃勿来、吃独食、吃干饭、吃闲饭(不做生活白吃饭)……还有职业代称:吃油腻饭、吃开口饭、吃百家饭(到处串门劳作谋生)……这些“吃”都是本义。

  在本义这个中心意义上,又辐射出了派生义(引申义):消灭(棋语“吃小卒子”)、耗费(吃力)、吸收(农田吃水,纸张吃墨)、受与挨(吃瘪、吃生活、吃毛栗子、吃夹档、吃批评、吃亏、吃得消、吃介),还有吃勿住(承受不起支持不了)、吃轧头(受斥责受气)、吃重(载重或担负艰巨责任)……

  有的似吃非吃,属于喻指,如吃迷魂汤(喻指受人迷惑而糊涂)、吃小灶(喻指受特殊待遇)、吃现成饭(喻指坐享其成)、吃肉头(占老实人的便宜)、吃鸭蛋(零汤团)、吃辣蛋(辣花酱)、吃空心汤团、吃定心丸、吃老虎肉、吃生米、吃醋、吃后悔药、吃老本、吃马屁、吃甜头、吃天鹅肉、吃闭门羹(客人被拒门外。语出唐朝冯贽《云仙杂记》:“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以下无锡俗语都是从具体走向抽象的(词义派生的一种规律):吃得准(有把握可以断定)、吃透、吃得开、吃心重(贪心大)、吃香(还具有连续意义:众人喜爱———备受欢迎———受到重视)……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点特殊,不能望文生义,如:吃他得(服贴他听从他)、吃歪(判断失误,上当受骗)、吃赔账(非吃进而是赔出)、吃吃他(欺欺他)、(裁判)吃大菜(吹黑哨)……

  这个“吃”字真是了得!其极强的构词能力,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使说话人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多义性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附带说一下,早期白话曾把“吃”作“被”解,如:吃他将了一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吃墨水”
无锡俗语“吃砚墨水格”,意指有文化、知书识理的。外地则说“喝墨水”或“喝墨汁”。去国外留学读书叫“喝洋汤”(或“喝洋水”),亦即“喝洋墨水”。这都是对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戏称,因为学文化离不开墨水。曾见过有人用毛笔舔墨,放嘴里把毛弄顺。但未亲眼见过真喝墨水者,只是听说过:从前,有个整天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客人对其父恭维:“令郎喝的墨水想必不少,学问一定不浅。”其父照实回话:“读书十载,胸无点墨。”于是浪荡子立即到书房喝了一大碗墨汁,出来对其父说“以后别再说我胸无点墨了!”当然这是一则笑话。成语“胸无点墨”见自清淮阴百一居士笔下:“乡曲塾师,尽有胸无点墨,识字甚寡……”(《壶天录》)动真格“吃墨水”始于南北朝,梁武帝(萧衍)时曾经制定过一种荒谬绝伦的法规:士人应试凡是“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斗,古代的盛酒器具)。后来北齐皇帝也下过一条诏令:应试士人凡是“成绩滥劣者”须...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吃零汤团”
江南名吃汤团的“家族”遍布各地:汤圆、团子、咯咯圆……南吃北吃,荤馅素馅,甜味咸味,覆盖面广,人们喜闻乐见,由于其形象颇似阿拉伯数字“0”,因此遇到有人考试或比赛得零分时,马上就会联想到汤团,借来用作比喻,戏说“吃汤团”,在吴方言之一支无锡俗语中叫“吃零汤团”。请别笑话加油添酱,还真有人用过这个词呢!也有说“吃红灯笼”或说“吃红蛋”的(试卷卷首那个红圆圈酷似红蛋)。民间俗语实在是丰富,除上述外,还有说“吃零蛋”及谑指“吃鸭蛋”的。朱光斗《神枪手》中就有这样一段潜台词:“啊?我一听‘打’字儿心就颤,就想到上次打靶吃鸭蛋。”至于说“吃咸圆子”似乎更带讽喻戏谑意味,往往使受听者啼笑皆非。对于满分100,邑人也有戏说:“两个汤团一只筷”,说者属打趣,但客观上鼓励了莘莘学子人人勤学,努力夺取优异成绩。在吴方言中“吃汤团”还有另外一种意思:戏指没有收入,白希著《杜月笙全传》:“经过舞厅老板和舞女大班的...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讨”
在无锡俗语中,我们常常听到带有“讨”字的熟语,或二三字,或四五字,简短、定型、富于表现力。它是无锡方言语汇宝库中很有特色的习惯用语。对于“讨”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意思是:索取、请求、乞求、乞讨,如“讨教”、“讨饶”、“讨债”、“讨饭”、“讨救兵”(比喻急于求得援助)……它还有讨伐、征伐、声讨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又有探求、研究的意思:讨论、商讨、探讨、研讨……鲜为人知的是“讨”还有治理、整顿之意。如“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左传·宣公十二年》)。”“讨”字带着各种意义,进入邑人口语,如含有“寻找”义或“寻求”义:“讨生活吃”,自作自受的“讨打”、“讨骂”等。“探听”义:“讨口风”。娶义:“讨老婆”、“讨新娘子”、“讨媳妇”。“取”义:“讨个吉利”。又含“费”义:“讨手脚”,指给人添麻烦,亦即“费手脚”之意,但不同于“越帮越忙”,因为它毫无“帮”的成分。从上...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马”
无锡俗语带进“马”字,显得生动,并富于表现力。邑人善于把丰富的内容,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它还具有惊人的概括力。如“露马脚”(露出破绽);“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要求极不合理);“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有志气的人不肯走回头路);“拉着黄牛就是马”。外地也有类似的俗语,如“无牛捉了马耕田”、“拉着黄牛当马骑”、“无牛狗耕田”……都是比喻找不到合适的人,随便拉一个来凑合一下;“牛头不对马嘴”(北方则说“驴唇不对马嘴”),指毫不吻合,大相径庭。当邑人说到必须经过长期考验才能识别人品时,往往要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话源自《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那前面两句是:“云端看厮杀,毕竟孰输赢?”由于长久反复运用,此话已在无锡俗语中扎下了根。无锡俗语极富形象性,除上述的外,还有如“马屁拍勒马脚上”;“……走马灯———又来了”;引用象棋术语的“马后炮”(相似于“落过仔雨撑伞”),借来比...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腔”
人体有胸腔、腹腔、口腔、鼻腔……音乐戏曲有秦腔、昆腔、梆子腔、高腔、花腔……说话的腔调有京腔、湖北腔、学生腔……这腔那腔,“腔”字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我们的无锡俗语。最能振奋人心的首推“满腔热血”。但是带“腔”俗语却是贬义的多,其中批评“南腔北调”算是最客气的了。其他请听:勿像腔、装死腔、勿搭腔(互不理睬)、娘娘腔(说话表情和动作带有女人姿态,系嘲称)、呒搭腔(同“呒搭头”,指靠勿拢,难相处,不值得交往)、打官腔(训起人来装腔作势,讲起话来冠冕堂皇)、油腔油调……“异腔怪调、死腔怪调、贼腔怪调”,这三条常用语仅一字之差,细细体味,有同有异。“瘪三腔”,是骂人语,因为瘪三是旧时城市中的无业游民,专以乞讨偷窃抢夺为生。“喇叭腔”,是指把事情搞砸了搞糟了。据说从前有个诨名“弯喇叭”的人,后来由于不停地吹奏,力竭而亡,所以后来人们把不顺利的搞坏了的事称作“弯喇叭”,“喇叭腔”由此引申而来。带“腔”俗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