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语趣谈—易说难写的无锡话
吴文化—吴语趣谈—易说难写的无锡话,好多无锡方言说起来便当,写起来麻烦,如下列俗语,都出自一位识字不多的农村老太
好多无锡方言说起来便当,写起来麻烦, 如下列俗语,都出自一位识字不多的农村老太 之口:牵丝攀藤、鉴貌辨色、勒煞吊死、脱头 落辔、敲钉钻脚……说得出、写不出的,还有 :
榔木康邑人文学家杨绛女士在散文中用了 “榔木康”一词,生动、形象:身坯特大的人 行动不便,同样,长大笨重之物使用不便。
氵普食物煮沸,汤汁溢出。无锡人说到烧 粥,不小心外溢,就是这个“氵普”字。
暴腌头指刚腌制的食物。
翁仲清乾隆指着阮翁仲(秦时猛将)的石 像询一翰林,此是何人?翰林误答“仲翁”, 为此而被降职为通判。乾隆圣旨写道:
“翁仲为何作仲翁?只因窗下少夫工。从 今不许为林翰,贬入朝房作判通。”后指好事 被搞坏,有苦难言,叫做“翁仲”(邑人方言 “瓮葱”)。
书踱头书呆子读书时慢慢地踱来踱去,故 称。同:
书铎头、书毒头、书独头。
促狭作弄(弄松)之意,台湾女作家林海 音谈豆腐时,提到成都麻婆“美丽出众,偏是 老天促狭,在她脸上洒下一些白麻子,但仍不 减她的美貌。”“促狭”义通“促掐”。
搭浆据说明末苏州名妓陈圆圆在《浣纱记 》中扮演西施,因缺戏服,只得以棉筋纸搭点 浆糊制成,胡混演出。后来就把马虎从事或水 平差劲叫做“搭浆”。
皇伯伯清乾隆化名高天赐来到苏州一爿酒 店,店小二请他带个信给京城的亲戚大官刘纶 ,结果等于白托。嗣后店小二见到刘时,问起 托高伯伯带信一事,刘大笑:“不是高伯伯, 是皇伯伯!”后对不可靠的人或事,就叫做“ 托着个皇伯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的“谐音”地名
无锡有些地名,听起来发音相近,但写起来字形各异,即俗语所说“音同字勿同”。如贺弄原名火弄。又如清名桥大有弄附近的蜻蜓浜,原称“丁姓浜弄”,由于邑人口头语言习惯地把蜻蜓称作“dingxing”,音近“丁姓”,日久天长被渐渐地喊响了“蜻蜓浜”。东门亭子桥旁有条羊皮巷,其地名的诞生并非真的与羊皮有关,原来这里在明朝时,曾有杨、李两家从常州迁来定居,起名杨李巷,后来不知怎么的,“杨李”与“羊皮”相谐,以讹传讹,就喊成了“羊皮巷”。花园弄附近的淮阳里,原名淮扬里,清末时淮阴、扬州籍居民移居至此,“扬”谐音“阳”,后来渐变为淮阳里。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有时容易搞错,如大公桥附近的日晖桥,不熟悉南门路名的人往往误为石灰桥。但铸冶巷附近的日晖巷(后西溪到人民路一段),在清朝时巷内倒真的堆放过石灰,据《金匮县志》记载,此弄原名石灰巷。解放后,因其名不雅,改称“日晖巷”。南市桥巷附近的水曲巷,曾名止水巷和水缺...
· 吴文化—吴语趣谈—说“死话”
在无锡方言里,“说死话”,并非指说“死”的话题,而是指闲聊,说笑话,寻寻开心。死,虽则是人生的终点,人人逃脱不了的关口,但“死”终归不吉利,这话题也太深重。偏偏在充满幽默感的无锡人嘴里,“说死话”颇受人欢迎。闲来无事,不妨就死说几句“死话”,发发松。死,人人忌讳,因此,聪明的无锡人造出了很多“隐语”,绕着圈子来表示这个意思。“三长两短”是最婉转的说法。“三长两短”,其实就是指意外的事故,指有生命危险。“三长两短”是空棺材的隐语。棺材上下、前后、左右由6块板组合起来。去掉盖,便是“三长两短”。“翘辫子”是咒语,骂人(有时正是夫妻间亲昵的称呼呢!)。清代,男人脑袋后面都拖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犯了死罪,临刑先将辫子拉起固定在铁圈上,使犯人的头颈无法伸缩。“翘辫子”,用到骂人身上,就是“不得好死”的意思。“九九八十一,老太婆吃百叶”。“九九八十一”是乘法口诀的尽头了,暗指人生路上也走到了尽头。百页...
· 吴文化—吴语趣谈—门槛趣话
门是一种机关,可开可合,供人员进出。门的上部是“楣”,是“槛”。门槛“地位”虽然低下,但人人必须高抬贵腿,不然就进不了门。门槛的高低是衡量地位的尺度。幼时居住江南小镇,解放初凡是被评为“地主”的人家莫不都有着一条高高的门槛。最高的门槛是在大门口,三级石台阶上,竖有两座扁鼓形的青石雕塑护着大门两侧,各刻一条凹槽,一条足有50多厘米高的“槛”就镶嵌在槽中,像一个“闸口”,非常显眼,有了此槛,即使大门开着,小孩子也绝对爬不进去。不过此高门槛倒不是供人跨越的。大门平时也常闭,出入有“备弄”,遇有婚丧喜庆,才打开大门,拿去“闸刀”,供轿夫进出。经常跨越的是内室门槛。大户人家,房屋都有“三进”,进大门,第一进为大厅,二三进是居室,房、梯、灶各间有大门槛无数,其中最长最高的在厅,即“客堂”,前后各一,槛上有落地长窗和屏门。这些门槛有30厘米高,10厘米宽,长长的,像一根“平衡木”。就像埃及金字塔有聚集能...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的词序
无锡俗语的构词有一定的次序,如“闹猛”不可倒装为“猛闹”;“扎墩”不可倒装为“墩扎”;“癞团田鸡”不能说成“团癞鸡田”;只听说“姐妹道里”,没听说过“妹姐道里”……因为词儿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被先民排定了顺序,不能随意更换了。但是石破天惊,无锡俗语中竟出现奇特的例外,如:月亮———亮月、课台———台课、力气———气力、喜欢———欢喜、热闹———闹热、转弯———弯转、气量———量气、兄弟道里———弟兄道里、紧要关头———要紧关头……请勿随便以此类推,任意颠倒,因为一颠倒意思就要不通,如:结棍———棍结、拆拱———拱拆、作兴———兴作、老倌———倌老、牛吃蟹———蟹吃牛等。另一种情况是意思完全变了,如:坍冲———冲坍、亲娘———娘亲、鸡蛋———蛋鸡(生蛋的鸡)、牛奶———奶牛、办法———法办……所以不注意词序,脱离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就要闹出笑话来。无锡俗语中的“佬小”,常州称“小佬”;邑人称...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讨”
在无锡俗语中,我们常常听到带有“讨”字的熟语,或二三字,或四五字,简短、定型、富于表现力。它是无锡方言语汇宝库中很有特色的习惯用语。对于“讨”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意思是:索取、请求、乞求、乞讨,如“讨教”、“讨饶”、“讨债”、“讨饭”、“讨救兵”(比喻急于求得援助)……它还有讨伐、征伐、声讨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又有探求、研究的意思:讨论、商讨、探讨、研讨……鲜为人知的是“讨”还有治理、整顿之意。如“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左传·宣公十二年》)。”“讨”字带着各种意义,进入邑人口语,如含有“寻找”义或“寻求”义:“讨生活吃”,自作自受的“讨打”、“讨骂”等。“探听”义:“讨口风”。娶义:“讨老婆”、“讨新娘子”、“讨媳妇”。“取”义:“讨个吉利”。又含“费”义:“讨手脚”,指给人添麻烦,亦即“费手脚”之意,但不同于“越帮越忙”,因为它毫无“帮”的成分。从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