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语趣谈—南泉山歌农家乐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3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语趣谈—南泉山歌农家乐,在无锡市最南端太湖之滨的南泉镇,有山歌唱出农家乐。这里沃野平畴,长年风调雨顺

   在无锡市最南端太湖之滨的南泉镇,有山歌唱出农家乐。这里沃野平畴,长年风调雨顺依托太湖调节气候,极少水旱之灾,村民于农隙有春社、香会、演戏取乐;农忙时则于山野田间闻山歌嘹亮,此唱彼和;进入隆冬后又有牵砻之歌,唱出农家丰收年欢乐心声。一年四季,年复一年,都有十分朴实、乡土语言及无锡人特有的民间山歌,兹录数则如次:

  一、山歌不唱渐渐生,大路不走草发青,钢刀不用多生锈,铜锣不敲不闻声。二、啥个团圆天上有?啥个团圆水浮面?啥个团圆姊房中,啥个团圆书房用?亮月团圆天上有,荷叶团圆水浮面,镜子团圆姊房中,砚池团圆书房有。三、山歌好唱“矮了”口难开,樱桃好吃“下海”树难栽,白米饭好吃“下海”田难种,鲜鱼汤好吃“下海”网难抬。四、今日牵砻“矮了”暖洋洋,大砻摆在“下海”正当场,粳稻牵到“矮了”正月半,糯稻牵到“下海”菜花黄。五、一把芝麻洒上天,肚里山歌万万千,无锡唱到远处去,回来再唱丰收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语趣谈—吴语食趣
吴语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有些有趣的事可说。一是吴语有古、今吴语之分。古吴语指自太伯奔吴后最早地域的吴语。这里包括第一站镇江东的大港及今句容长江边的宝华山一带(有出土文物印证),以及由镇江东东至无锡,南至安徽当涂、江苏溧阳、宜兴等地形成的一片地域;今吴语则指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杭州、上海、苏州、镇江、芜湖等地的扩大了范围的吴语(最远可以西至安徽铜陵、江西上饶)。二是今天的吴语区为何西界为江苏丹阳,安徽铜陵、芜湖,江苏南京、镇江为什么基本上不说吴语了呢?这跟上述说法是否矛盾?不矛盾,今天的吴语区在范围上确实有变化,其原因是东晋时五胡乱华,北方人士纷纷南下投奔东晋皇帝,过江第一站便是镇江,所以先使镇江话北化,而在南京方面,尽管开始时宰相王导为了拉拢当地人士,也曾学说吴语,但由于整个朝廷处于强大的北方话氛围中,所以最终还是吴人向北人靠拢,学北方话,不仅镇江南京如此,也改造了安徽芜湖、铜陵...
· 吴文化—吴语趣谈—搭浆
“搭浆”这个词语在苏锡常地区流行很广,意思是办事马虎潦草,敷衍了事,搪塞应付。这源于一个轶事。明末武进籍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窈窕多姿,能歌善舞。一天,著名诗人吴梅村从太仓来看望好友、知县杨永言。杨知县是进士出身,在诗坛颇负盛名,又酷爱昆曲,故特邀陈圆圆来唱堂会,盛情款待吴梅村。吴高兴非凡,即兴点唱盛极一时的、由梁辰雨写的《浣纱记》。陈圆圆出演西施,由于事前不知道会点这出戏,仓促之间,缺少服饰。她急中生智,用棉筋纸裁制,搭上浆糊,稍加点染,很快便制成了一套轻盈漂亮的西施装。戏演得极为成功,看得吴梅村不住点头,赞不绝口,连声说:“演得好,演得好!圆圆姑娘真是甲天下之声,甲天下之色,唱得圆润,看得圆满,真不愧乎圆圆也!”谁知陈圆圆演出时一直提心吊胆,唯恐有所闪失,弄破了假衣当场出丑,急得汗流浃背,汗水早已浸透了假衣,里外粘搭住了,总算把这出戏敷衍过去。客人告辞后,杨知县到后台才知事实真相...
· 吴文化—吴语趣谈—说“死话”
在无锡方言里,“说死话”,并非指说“死”的话题,而是指闲聊,说笑话,寻寻开心。死,虽则是人生的终点,人人逃脱不了的关口,但“死”终归不吉利,这话题也太深重。偏偏在充满幽默感的无锡人嘴里,“说死话”颇受人欢迎。闲来无事,不妨就死说几句“死话”,发发松。死,人人忌讳,因此,聪明的无锡人造出了很多“隐语”,绕着圈子来表示这个意思。“三长两短”是最婉转的说法。“三长两短”,其实就是指意外的事故,指有生命危险。“三长两短”是空棺材的隐语。棺材上下、前后、左右由6块板组合起来。去掉盖,便是“三长两短”。“翘辫子”是咒语,骂人(有时正是夫妻间亲昵的称呼呢!)。清代,男人脑袋后面都拖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犯了死罪,临刑先将辫子拉起固定在铁圈上,使犯人的头颈无法伸缩。“翘辫子”,用到骂人身上,就是“不得好死”的意思。“九九八十一,老太婆吃百叶”。“九九八十一”是乘法口诀的尽头了,暗指人生路上也走到了尽头。百页...
· 吴文化—吴语趣谈—笋拷肉
孩提时代,我在外闯了祸,吓得不敢回家,隔壁杨老伯便吓唬我:“调皮鬼,当心你爷给你吃笋拷肉!”“笋拷肉”,此乃吴语,喻指用竹板打人肉体,实是一种体罚也。有关此语出典,民间有段传说。相传,古时江南某县县令姚某,从政名声不错,审问案件时喜用诙谐之词。当时,有一道士来到该县,逢人就大肆宣扬自己能卜未来,惑之者甚众。消息传至姚某耳中。姚某佯称夫人要卜凶吉,令人把道士“请”进衙门。姚某见道士劈头就问:“法师可知我请你来的用意?”道士回话:“贵夫人要我为她卜凶吉,小人甘愿效劳。”姚某突然拍案大喝:“我请你来别无他事,只是请你吃顿笋拷肉罢了。”说完随即命皂隶将道士拖到台阶下,用竹板打了四百下屁股。打完以后,姚某又问道士:“你知道我还要请你吃这笋拷肉吗?”道士苦苦哀求:“青天大老爷请开恩,我不要再吃了。”姚某又大喝一声:“笋拷肉再来四百大板!”打完后,姚某怒斥道士:“你说自己能卜知未来之事,为什么我要请你吃...
· 吴文化—吴语趣谈—噱头
“摆噱头”或“卖噱头”、“吃他的噱头”,这些流行于吴语区的俗语,含有耍花招,上别人当的意思。这是从曲艺术语中借用过来的。江浙一带称曲艺中的笑料为“噱头”,演员演述一定的可笑内容使观众发笑,称为“放噱头”。在苏州评话弹词中,“放噱头”是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有“内里噱”与“外插花”之分。“内里噱”通常指人物故事中所具有的可笑因素,经过艺术加工而构成笑料。多数通过一些风趣、幽默或吝啬、愚蠢人物的言行来产生喜剧效果。也有通过某些喜剧情节来“放噱头”以产生笑料的。“外插花”通常指结合的书内容穿插进去的笑话或趣谈,用以衬托,剖析书情,产生喜剧效果,有时也结合人物故事,以歇后语、谐音等惹人发笑。现在人们说的“噱头”,有赞美、捧场之意,也有告诫、劝喻性质,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运用。如“这个人有噱头”,“还是你噱头好”,指有本事、有办法;“你不要对我放噱头”,“我是不吃你的噱头的”,指不要耍花招、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