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的“谐音”地名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65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的“谐音”地名,无锡有些地名,听起来发音相近,但写起来字形各异,即俗语所说“音同字勿同”。如

   无锡有些地名,听起来发音相近,但写起来字形各异,即俗语所说“音同字勿同”。如贺弄原名火弄。又如清名桥大有弄附近的蜻蜓浜,原称“丁姓浜弄”,由于邑人口头语言习惯地把蜻蜓称作“dingxing”,音近“丁姓”,日久天长被渐渐地喊响了“蜻蜓浜”。东门亭子桥旁有条羊皮巷,其地名的诞生并非真的与羊皮有关,原来这里在明朝时,曾有杨、李两家从常州迁来定居,起名杨李巷,后来不知怎么的,“杨李”与“羊皮”相谐,以讹传讹,就喊成了“羊皮巷”。花园弄附近的淮阳里,原名淮扬里,清末时淮阴、扬州籍居民移居至此,“扬”谐音“阳”,后来渐变为淮阳里。

  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有时容易搞错,如大公桥附近的日晖桥,不熟悉南门路名的人往往误为石灰桥。但铸冶巷附近的日晖巷(后西溪到人民路一段),在清朝时巷内倒真的堆放过石灰,据《金匮县志》记载,此弄原名石灰巷。解放后,因其名不雅,改称“日晖巷”。

  南市桥巷附近的水曲巷,曾名止水巷和水缺巷,“缺”谐音“曲”。此巷为纪念明朝东林党首领之一高攀龙而得名,高氏遭奸佞,于宅内(今江南中学里面)投水自尽。

  福田巷旁边有一条旧名“七箭河”的田基浜,谐音田鸡浜,1954年填河成路,宽2米长162米。

  浜无名存,系历史所遗留。塘泾桥附近的苗弄,原称“庙弄”,因南水仙庙而获名,1968年弄内有苗圃,遂改称现名。清扬路与夹城里之间的“文隆里”,原名“坟弄里”,因名称欠佳,故改现名。从前,圆通路上一条通向人民路的小巷,曾名“牛屎弄”(因清末这里曾有牛磨作坊),后因其名称难听,取其谐音改为“游泗弄”,不大通俗,似乎好听了一点,其实查一下字典,“泗”也是不大雅观的“鼻涕”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谐音
利用同音或近音造成谐音,在无锡俗语中屡见不鲜。如“马大嫂”(买汰烧家务三部曲);佬小“人来风”(疯);“菜(脆)花小姐”(体弱娇女);“气管炎”(妻管严);药名“肤轻松”(谐作夫轻松,丈夫不管家务)……餐馆菜名也用上了谐音,如“霸王别姬”(鳖鸡)、“花好月圆”(虾仁鸽蛋,在无锡方音中,“花”和“虾”同音)……无锡俗语的谐音,其语音能够关涉到眼前和心里的两种事物,如民俗中的讨吉利:以前太湖渔民做新船时,特备食品果盘表示祝愿,米花团意味着眯花眼笑,鲤鱼表示大吉大利……渔船上忌讳吃鱼不能把鱼翻转身;如果碗中东西打翻只能说“泼翻”;办喜事人家不慎打掉碗盏,忌说“碎”字,最好要说“岁岁平安”……吴语区域中,探望病人忌送苹果,因谐音“病故”;有的地区的农村还保留着古老的民俗,如女儿出嫁时,要用红布条裹上芹菜、大蒜、小葱、韭菜等蔬菜作嫁妆,谐音吉利之意:芹(勤劳致富)、蒜(持家精打细算)、葱(祝愿生个聪...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的词序
无锡俗语的构词有一定的次序,如“闹猛”不可倒装为“猛闹”;“扎墩”不可倒装为“墩扎”;“癞团田鸡”不能说成“团癞鸡田”;只听说“姐妹道里”,没听说过“妹姐道里”……因为词儿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被先民排定了顺序,不能随意更换了。但是石破天惊,无锡俗语中竟出现奇特的例外,如:月亮———亮月、课台———台课、力气———气力、喜欢———欢喜、热闹———闹热、转弯———弯转、气量———量气、兄弟道里———弟兄道里、紧要关头———要紧关头……请勿随便以此类推,任意颠倒,因为一颠倒意思就要不通,如:结棍———棍结、拆拱———拱拆、作兴———兴作、老倌———倌老、牛吃蟹———蟹吃牛等。另一种情况是意思完全变了,如:坍冲———冲坍、亲娘———娘亲、鸡蛋———蛋鸡(生蛋的鸡)、牛奶———奶牛、办法———法办……所以不注意词序,脱离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就要闹出笑话来。无锡俗语中的“佬小”,常州称“小佬”;邑人称...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讨”
在无锡俗语中,我们常常听到带有“讨”字的熟语,或二三字,或四五字,简短、定型、富于表现力。它是无锡方言语汇宝库中很有特色的习惯用语。对于“讨”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意思是:索取、请求、乞求、乞讨,如“讨教”、“讨饶”、“讨债”、“讨饭”、“讨救兵”(比喻急于求得援助)……它还有讨伐、征伐、声讨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又有探求、研究的意思:讨论、商讨、探讨、研讨……鲜为人知的是“讨”还有治理、整顿之意。如“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左传·宣公十二年》)。”“讨”字带着各种意义,进入邑人口语,如含有“寻找”义或“寻求”义:“讨生活吃”,自作自受的“讨打”、“讨骂”等。“探听”义:“讨口风”。娶义:“讨老婆”、“讨新娘子”、“讨媳妇”。“取”义:“讨个吉利”。又含“费”义:“讨手脚”,指给人添麻烦,亦即“费手脚”之意,但不同于“越帮越忙”,因为它毫无“帮”的成分。从上...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马”
无锡俗语带进“马”字,显得生动,并富于表现力。邑人善于把丰富的内容,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它还具有惊人的概括力。如“露马脚”(露出破绽);“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要求极不合理);“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有志气的人不肯走回头路);“拉着黄牛就是马”。外地也有类似的俗语,如“无牛捉了马耕田”、“拉着黄牛当马骑”、“无牛狗耕田”……都是比喻找不到合适的人,随便拉一个来凑合一下;“牛头不对马嘴”(北方则说“驴唇不对马嘴”),指毫不吻合,大相径庭。当邑人说到必须经过长期考验才能识别人品时,往往要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话源自《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那前面两句是:“云端看厮杀,毕竟孰输赢?”由于长久反复运用,此话已在无锡俗语中扎下了根。无锡俗语极富形象性,除上述的外,还有如“马屁拍勒马脚上”;“……走马灯———又来了”;引用象棋术语的“马后炮”(相似于“落过仔雨撑伞”),借来比...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腔”
人体有胸腔、腹腔、口腔、鼻腔……音乐戏曲有秦腔、昆腔、梆子腔、高腔、花腔……说话的腔调有京腔、湖北腔、学生腔……这腔那腔,“腔”字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我们的无锡俗语。最能振奋人心的首推“满腔热血”。但是带“腔”俗语却是贬义的多,其中批评“南腔北调”算是最客气的了。其他请听:勿像腔、装死腔、勿搭腔(互不理睬)、娘娘腔(说话表情和动作带有女人姿态,系嘲称)、呒搭腔(同“呒搭头”,指靠勿拢,难相处,不值得交往)、打官腔(训起人来装腔作势,讲起话来冠冕堂皇)、油腔油调……“异腔怪调、死腔怪调、贼腔怪调”,这三条常用语仅一字之差,细细体味,有同有异。“瘪三腔”,是骂人语,因为瘪三是旧时城市中的无业游民,专以乞讨偷窃抢夺为生。“喇叭腔”,是指把事情搞砸了搞糟了。据说从前有个诨名“弯喇叭”的人,后来由于不停地吹奏,力竭而亡,所以后来人们把不顺利的搞坏了的事称作“弯喇叭”,“喇叭腔”由此引申而来。带“腔”俗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