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六字句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1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六字句,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和体验的总结。其中的六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和体验的总结。其中的六字句短小精悍,像“压缩”过似的凝炼。如:一朝生两朝熟、人是铁饭是 钢、有个早磨个晚、红眉毛绿眼睛、生姜树上结格、金乡邻银亲眷、落过仔雨撑伞……有的像警句一样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足以用来指导行动:坐得正立得稳、勿要气只 要记、一步一个脚印、长计划短安排、人吵生肉炒熟、心要热头要冷、吃一堑长一智……有些民谚其实是源于古籍的箴言,在邑人口头上很少听到:满招损谦受益、先虑败 后虑胜、木有本水有源、言顾行行顾言、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言必信行必果、勤有功嬉无益……六字句押韵顺口,琅琅成诵,富于和谐的音乐性:一而再再而 三、长木匠短铁匠、横竖横拆牛棚、冷打锡热打铁、长一码大一码、天不怕地不怕……另一些句式整齐、音节匀称的虽不用韵,照样有节奏感,如音节为“三三”的:饿剃 头饱氵忽浴、亲兄弟明算账、高勿来低勿凑、一是一两是两、你上吊他拉脚(近似“落井下石”)……“二二二”音节的:萝卜不当小菜、蜡烛不点不亮、牛头不对马嘴、
“”碰着月大、河水不犯井水……六字句经过长期流传,反复锤炼磨砺,使语言的表达愈加形象生动,除上述外还有:肚皮里点蜡烛、鸡窝里出凤凰、(算盘珠珠)拨 一拨动一动“,人不知鬼不觉、挂羊头卖狗肉、前怕狼后怕虎、有眼不识泰山……还有一些听起来不大像邑人的口语,如:
七大姑八大姨(亲亲眷眷);瞪眼睛吹胡子(生气);吃咸鱼蘸酱油(多此一举);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疏或距离远);七十三八十四(拉杂闲侃);不吃鱼口不 腥(事出有因);当面锣对面鼓(当面直说)……原来这都是具有北方风格的俗谚,如果改用纯正的京腔京调来说,那才真是“狗撵鸭子———刮刮叫”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讨”
在无锡俗语中,我们常常听到带有“讨”字的熟语,或二三字,或四五字,简短、定型、富于表现力。它是无锡方言语汇宝库中很有特色的习惯用语。对于“讨”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意思是:索取、请求、乞求、乞讨,如“讨教”、“讨饶”、“讨债”、“讨饭”、“讨救兵”(比喻急于求得援助)……它还有讨伐、征伐、声讨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又有探求、研究的意思:讨论、商讨、探讨、研讨……鲜为人知的是“讨”还有治理、整顿之意。如“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左传·宣公十二年》)。”“讨”字带着各种意义,进入邑人口语,如含有“寻找”义或“寻求”义:“讨生活吃”,自作自受的“讨打”、“讨骂”等。“探听”义:“讨口风”。娶义:“讨老婆”、“讨新娘子”、“讨媳妇”。“取”义:“讨个吉利”。又含“费”义:“讨手脚”,指给人添麻烦,亦即“费手脚”之意,但不同于“越帮越忙”,因为它毫无“帮”的成分。从上...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马”
无锡俗语带进“马”字,显得生动,并富于表现力。邑人善于把丰富的内容,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它还具有惊人的概括力。如“露马脚”(露出破绽);“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要求极不合理);“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有志气的人不肯走回头路);“拉着黄牛就是马”。外地也有类似的俗语,如“无牛捉了马耕田”、“拉着黄牛当马骑”、“无牛狗耕田”……都是比喻找不到合适的人,随便拉一个来凑合一下;“牛头不对马嘴”(北方则说“驴唇不对马嘴”),指毫不吻合,大相径庭。当邑人说到必须经过长期考验才能识别人品时,往往要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话源自《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那前面两句是:“云端看厮杀,毕竟孰输赢?”由于长久反复运用,此话已在无锡俗语中扎下了根。无锡俗语极富形象性,除上述的外,还有如“马屁拍勒马脚上”;“……走马灯———又来了”;引用象棋术语的“马后炮”(相似于“落过仔雨撑伞”),借来比...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腔”
人体有胸腔、腹腔、口腔、鼻腔……音乐戏曲有秦腔、昆腔、梆子腔、高腔、花腔……说话的腔调有京腔、湖北腔、学生腔……这腔那腔,“腔”字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我们的无锡俗语。最能振奋人心的首推“满腔热血”。但是带“腔”俗语却是贬义的多,其中批评“南腔北调”算是最客气的了。其他请听:勿像腔、装死腔、勿搭腔(互不理睬)、娘娘腔(说话表情和动作带有女人姿态,系嘲称)、呒搭腔(同“呒搭头”,指靠勿拢,难相处,不值得交往)、打官腔(训起人来装腔作势,讲起话来冠冕堂皇)、油腔油调……“异腔怪调、死腔怪调、贼腔怪调”,这三条常用语仅一字之差,细细体味,有同有异。“瘪三腔”,是骂人语,因为瘪三是旧时城市中的无业游民,专以乞讨偷窃抢夺为生。“喇叭腔”,是指把事情搞砸了搞糟了。据说从前有个诨名“弯喇叭”的人,后来由于不停地吹奏,力竭而亡,所以后来人们把不顺利的搞坏了的事称作“弯喇叭”,“喇叭腔”由此引申而来。带“腔”俗语...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吃”
“吃”在古代是口吃(说话结巴)、吃吃(笑声)的意思,而把吃东西的“吃”写作“口契”。“民以食为天”,“吃”在生活中至关重要。它囊括了咀嚼(吃零食、吃饭)、饮与喝(吃茶、吃老酒)、吞(吃药片)、吸(婴儿吃奶)……因此带有“吃”的常用语特别多:吃勿惯、吃勿来、吃独食、吃干饭、吃闲饭(不做生活白吃饭)……还有职业代称:吃油腻饭、吃开口饭、吃百家饭(到处串门劳作谋生)……这些“吃”都是本义。在本义这个中心意义上,又辐射出了派生义(引申义):消灭(棋语“吃小卒子”)、耗费(吃力)、吸收(农田吃水,纸张吃墨)、受与挨(吃瘪、吃生活、吃毛栗子、吃夹档、吃批评、吃亏、吃得消、吃介),还有吃勿住(承受不起支持不了)、吃轧头(受斥责受气)、吃重(载重或担负艰巨责任)……有的似吃非吃,属于喻指,如吃迷魂汤(喻指受人迷惑而糊涂)、吃小灶(喻指受特殊待遇)、吃现成饭(喻指坐享其成)、吃肉头(占老实人的便宜)、吃鸭蛋...
· 吴文化—吴语趣谈—无锡俗语中的“虫”
我国方言有八大类,其中的吴语就是以苏州话牗或上海话牘为代表的苏浙方言。无锡俗语就是吴方言中的一个分支。无锡俗语在状物传神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试以“虫”字为例。北方话把围着跟着大人转的小孩叫“小粘虫”,邑人说法迥然不同:叫做“跟屁虫虫”牗近似“拖根葱”牘,这真是土得掉渣的无锡俗语。又如笑嗔贪嘴者为“馋虫”。称嗜烟如命的人为“烟瘪虫”,“老枪”的尊容被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牗对千杯嫌少的酒徒则称之为“干煞酒甏”牘。“我又不是他肚皮里格蛔虫”牗怎么能知道他的心思牽牘;“懒坯”也叫“懒惰虫”,还有和外地通用的“应声虫”、“糊涂虫”……近几年来,“虫”字一族又喜添“新秀”:电脑网络的“网虫”。外省方言里也有带“虫”的,如作家汪曾祺听到过河北人嘲笑谈吐不文雅的叫“蚂蚱打喷嚏”。善侃的北京人,为那些对某一行当咬住不放而且“吃”出点名堂的人,起了个诨名叫“虫儿”:玩古玩字画的主儿叫“古玩虫儿”,吃报纸杂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