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寒山和他的诗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寒山和他的诗,杜牧《江南春》绝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州名胜寒山寺兴建

  杜牧《江南春》绝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州名胜寒山寺兴建于南北朝的梁代,大概是这“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它只是江南一个普通的 寺院罢了。到了唐代,据《高僧传》记载:“丰干师居天台国清寺,出云游,适闾丘胤出守台州,问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闾丘胤至任,入寺见二人拜 之。二人曰:‘丰干饶舌’,便连壁出走。”逃到苏州,落脚妙利普明塔院,此后才有寒山寺之名。晚唐诗人张继写了一首七绝《枫桥夜泊》之后,寒山寺声名大噪。

  游寒山寺的人大都知道 寒山、拾得是两位高僧,但知道寒山是一位著名的诗僧的人,恐怕不多。寒山也叫寒山子,他是我国唐代的一位传奇式的诗僧。唐代僧人写诗的很多,著名的有皎然、齐已、贯休等,他们都有诗 集流传于世。唐代僧诗总共超过二千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寒山的诗,在唐代僧诗中享有盛名,对唐诗的发展和繁荣起过一定的作用。

  寒山究竟姓甚名谁,出卒年月,家世和 经历,甚至于他生活的确切年代,现在都无从知晓,而且历来说法不一,尚有待研究者详加考证。据《太平广记》上称:“寒山子者,不知其名字,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 ,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可见寒山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只是他隐居的地方。寒山长寿,他有“老病残年百有余”的诗句,由此推测他曾活到一百多岁。

  寒山的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明白 如话,通俗易懂,脱口而出,朴实自然,在唐诗中别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如他的一首描写踏青采花女子的诗:“三月蚕犹小,女子来采花。隈墙弄蝴蝶,临水掷。罗袖盛梅子,金挑笋牙 。斗论多物色,此地胜余家。”在这首诗里,诗人描写一群少女在风光明媚的春天外出采花时活泼嬉耍的情景,表现出少女们在春日无比欢快的心情,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她们 在这满园春色中“弄蝴蝶”、“掷”、“盛梅子”、“挑笋牙”,写得绘声绘色,情趣横生。诗的语言近乎口语化,没有晦涩的词语,也不使用典故。寒山诗的另一特点是,他的诗大部分无 题,创作也特别,根据《仙传拾遗》载:寒山写诗“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又载“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可见当时最早收辑寒山诗的人是徐灵府,并为之作序。但 现存《寒山子集》的序言乃是本寂依托闾丘胤的名字写的。徐灵府的序言应该说早已失传。寒山写诗,诗体不拘,除五言七言外,还有三言,短的四句,长的多达四十余句,大都不受格律的限制 。他有一首五绝:“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寒山自己说他总共创作了六百首诗,但收入《全唐诗》、《寒 山子集》的为三百十一首,有的恐早已失散。

  对 寒山诗的评价,从诗人活着的时代起,看法就很不一致。有人予以非议,骂他的诗俗气,不合格律,看做“不入正流的佛门偈语”。但也有人喜欢,为之收辑成卷,写序作注。但寒山的诗,自唐 以降,并未受文人重视,如《唐诗品汇》、《唐诗纪事》、《文苑英华》等一些唐诗选集和评论专著都未收录寒山诗。《四库全书》虽把寒山诗“著之于录”,《全唐诗》列它为释家之首,清代 儒家却不承认寒山为诗之大家。建国以来,我国新编的各种版本《中国文学史》对寒山只字不提,研究者更是寥若晨星。奇怪的是,在国外寒山诗名很大,他的诗备受推崇,甚至被抬高到几乎同 李白、杜甫并驾的地步,如美国出版过一本由波兹编选的《中国文学作品选》,唐代文学部分就选入了寒山诗,而唐代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却并未选入。寒山诗的翻译,单英文译本就有三个版本 ,收诗不等。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著名汉学家卡瑞翻译的寒山诗集在巴黎出版,书名叫《云游四海的和尚》,收诗三百余首,差不多是现存寒山诗的全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译本。 远在宋代,寒山诗已流传到日本了,有日本影宋本问世。日本不仅出版有寒山诗的日译本,还有好几种专门研究寒山的著述。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根据《寒山集序》 创作了一部名叫寒山拾得的历 史小说。20世纪50-70年代间,美国曾经出现一股“寒山热”,长发赤脚、衣衫褴褛的嘻皮士和披头士们,吟咏寒山的诗句,模仿寒山“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的贫士狂放形象,把个寒 山奉为精神崇拜的偶像,寒山和拾得一时成为美国青年心中的不朽人物。美国作家克洛珂写过一部以寒山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法丐》,以寒山为主人公,在扉页上写着“献给寒山”,小说出版 后畅销一时。寒山这位在唐诗中并无显赫地位的诗僧,在国内默默无闻,在国外却备受推崇,对现代西方青年的思想产生如此巨大影响,是一个值得探求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钱诗和宋诗
钱钟书先生喜爱宋诗,有时也情不自禁对宋诗进行取神的模仿,试看下例:《当子夜歌》之三:“妾为刀背,欢(编者注:古时女子对所恋男子的爱称)作刀口;欢情自薄,妾情常厚。”“子夜歌”是南朝乐府民歌,多写爱情,“当”是模拟,代替的意思。这首缠绵悱恻,取譬新颖的情诗,其实与宋代许《乐府》之一:“妾心如镜面,一规秋水清;郎心如镜背,磨杀不分明”很有渊源关系,均用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来进行对比,而且取喻新颖,感情深厚。顺便提一下,《当子夜歌》之一:“妾心如关,守卫严甚;欢竟入来,如无人境”;之二:“妾心如室,欢来居中;键户藏钥,欢出无从。”虽取喻方法不同,也同为比喻新颖的极好的爱情诗,应当同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守岁诗话
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习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守岁诗篇,如今品赏起来,仍然十分亲切感人。守岁乃“月穷岁尽之日”。晋代周处《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南北朝诗人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的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以后,除夕守岁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诗中写道:“寒辞去冬雪,暖节入春风”;杜甫有“守岁何成家,椒盘已颂花”;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反映了思乡之情。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歌哗”,将欢聚守岁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他还在《守岁》诗中写道:“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在此强烈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唐代徐振起的“守岁”诗与苏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今夜借年华。”唐代神童诗人史青给皇帝上书说,曹植七步成诗,我五步便可。除夕之夜,皇帝...
· 吴文化—学人散议—穿岩诗文
历代以来到底有多少文人到过浙江新昌的穿岩,并留下诗文,至今尚无有人进行过详细考证和统计。可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就有诗人歌颂它了。如崔颢诗:“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说明从东阳坐船经镜岭江至新昌,一路上看不够游不尽青山绿水。新昌籍的宋代左丞相王仑诗曰:“穿岩之峰高苍苍,峰峦十九摩天光,晨曦煊赫阳出岫,下望沧海何茫茫……”他把十九个山峰的峰名和特征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在一首长诗里,从诗中还可知道南宋时期山下还是沧海茫茫。明代诗人张汝威也有穿岩诗作传世:“十九峰头云作巾,峰峰都是玉嶙峋。半天高插万余丈,一洞可容千数人。人去有门斜漏日,看来无物不生春。番疑刘阮遇仙处,拂袖烟华香满身。”近现代文人游览歌泳穿岩的就更多了,如台湾同胞何缉生游了穿岩十九峰后,作了一首七言绝句:“游遍名山走遍关,从无一十九峰环,峰峰耸起当前望,疑是长城玉笋班。”从上述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穿岩十九峰雄...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平地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
· 吴文化—学人散议—“植树”诗话
古代诗人不但酷爱植树,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植树诗篇。东晋诗人陶渊明,生平最喜欢植柳,朝夕与柳为“友”。他不仅在隐居地遍栽柳树,而且还特意在正房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等,都是诗人终身爱柳植柳的传世佳句。诗圣杜甫,除了“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外,还特别宠爱楠木树和桃花。据考证:杜甫生前对楠木情有独钟。他之所以选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原因就是这里有一棵高大的楠木树。“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两百年;株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信佛闻寒蝉。”“奉乞桃花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等等,都是诗人钟情楠木,痴爱桃花的生动写照。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生平最爱松和柳。“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无根亦可活,成荫现非迟;三年来离郡,可以见依依。”“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