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三笑》索源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三笑》索源,民间流传的《三笑》,恣意歪曲事实,说唐伯虎钟情于华府婢女秋香,不惜卖身为奴,

  民间流传的《三笑》,恣意歪曲事实,说唐伯虎钟情于华府婢女秋香,不惜卖身为奴,改名为华安,闹出一连串的笑话。无锡华鸿山这位阁老,老眼昏花,受骗上当,他的两位公子成了“大踱”、“二刁”。最后秋香被拐走,直到在苏州相遇,遂真相大白。
  事实是,并无其事,实有其人。华鸿山晚年家住无锡东亭,现存“华学士坊”,在东亭的东街。他有三位公子,长子伯贞早亡,次子仲亨为文才出众的征仕郎,幼子叔阳,官居礼部主事,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部长级干部,有《礼部集》传世。唐伯虎比华鸿山年长27岁,当华鸿山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时,唐已去世3年,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可称“太史”时,唐已去世21年。
  小说之荒诞,令人不可思议。华鸿山身为翰林院学士,而且为人清廉,业绩辉煌,怎么会将他如此戏弄呢?据考证,始作俑者为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他在著名小说《警世通言》中,写了一篇《唐解元一笑姻缘》,说锡山华虹山(假名)学士的婢女桂华被唐伯虎相中,尔后他又混进华府当书僮,改名华安,作“大官伴读”。后来华虹山将桂华许配给他,两人便潜逃回苏州。一年多后,华到苏州阊门,见到书坊中坐着一个人,很像华安,一打听竟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华往唐府拜访,唐搀着桂华出来,“乃相与大笑而别”。华虹山回家备了嫁妆送给桂华。这篇小说只是颠倒历史,并未丑化华虹山,也未写什么“大踱”、“二刁”,以后才被人添枝加叶地渲染。冯梦龙在文末谈,“事出泾林杂记”。这《泾林杂记》的作者是谁呢?它署名“詹詹外史”,其实就是冯梦龙本人。
  冯梦龙为什么要写华虹山呢?据说,事出唐伯虎的一场冤案。明弘治十二年(1499),唐赴京会考,同伴徐经买通了主考程敏政的书僮,预先获得试题,并告诉了唐伯虎。唐是乡试第一的解元,为程敏政的得意门生,会考中并未理会徐经获得的考题试卷,一挥而就,但被无锡籍的给事中华昶和林延玉二人参劾,因而唐、徐二人和程敏政锒铛入狱。后来虽然被断明冤案,唐被贬往浙江当衙吏。他一气之下,终生不再参加科举,华昶为华鸿山的氏族长辈,冯梦龙就将华鸿山“开刀”,意在报复。
  也许是冯梦龙写得很有戏剧性,以后有人附会,敷衍情节,有人反对,给以驳斥。有趣的是,清代无锡人黄蛟起在《西神丛语》中写了一个相反的故事:无锡的山东按察使俞宪(家在城中岸桥弄),有一位次子名见安。他看到船上有一位美貌女子,使乘船跟踪,到了苏州,见这女子进了一大户大家。他便上门求为仆人。主人看到他很有文才,命其当儿子的伴读,并要赠婢女给他为妻。俞见安知道苏州太守是他父亲的同年,便偷偷回到船上,命仆人去求见太守,要太守去说情,免掉差役。太守上门,见安上前相见,主人感到奇怪,追问其原因。见安如实相告,主人遂将这个美貌婢女美娘嫁给她。
  大凡小说情节都“源于生活”,有一定的生活原型。《三笑》故事的流传已有三四百年,人们对其原型也各有说法。清代姚旅的《露书》和阮葵生的《茶余客话》,都说写的吉道人点秋香。 吉道人,名之任,字应生,江阴人,本姓华,其父秉中因批评奸相严嵩而致廷杖身亡。道人17岁时登苏州虎丘,因为刚死了姊姊,外穿白衣衫,里面穿了一身紫色的衣服。一阵风起,白衣飘动,露出紫衫,刚好被一位官家婢女秋香看到,便浅浅一笑。吉道人以为对他有情,便跟踪到上海,改名叶昂,卖身为奴,当了两位公子的伴读。王同轨的《谈耳》说是无锡陈玄超在虎丘遇到官家婢女秋香。还有一本没有作者姓名的唐六如轶事,则说唐伯虎在苏州见到婢女秋香,追踪到了吴兴,终成好事。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笔记》中,又说秋香是南京的妓女。她从良以后,有人去求画,她题了一首诗,说:“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旧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梁绍壬说:“唐解元窃秋香事,小说家多艳称之……祝枝山也有题秋香的便面诗:‘晃玉摇银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著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是盖又一秋香也。”大概从前婢女叫“秋香”比较雅,所以《三笑》也就用了这名字。
  《三笑》故事闹得沸沸扬扬,对华家来说,当然很不高兴,所以,从前华姓聚居的荡口,便绝对禁演《三笑》题材的评弹,不过现在都开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三益”与“四箴”
儿提时代,我上的是私塾。还记得老先生曾要我背写一副对联:“择友须求三益,克己宜守四箴。”因为老先生没开讲,所以尽管背得滚瓜烂熟,而对什么是“三益”,何为“四箴”,却不知其意。直到后来才知道,老先生是借这副言简意丰的对联,要我们从小就懂得怎样交友与做人的道理。“三益”与“四箴”都有它的来历。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人有3种有益的朋友、3种有害的朋友。“三益”是指3种有益的朋友: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和博闻多识的朋友,而不要结交谄媚逢迎者、看风使舵者、花言巧语者。“四箴”即4句箴言,出自宋代张方平《礼记·曲礼》,这4句箴言是: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只有牢记这4个“不可”,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不致沉湎于酒色,才能不断进取,才不致乐极而生悲。此联历经千年,而今读来,并未给人过时的感觉,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我以为仍是可取的。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平地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
· 吴文化—学人散议—陆尔奎与《辞源》的编纂
《辞源》,是我国现代第一部大型辞书。它的出版发行,早于《辞海》20余年,而主持编纂工作的首要人员,是陆尔奎。陆尔奎(1862-1935),教育家、学者。字浦生,号炜士,江苏省阳湖县新塘乡雅浦(东南与马迹山隔湖相望,今属武进市雪堰镇)人。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曾任北洋学堂、南洋公学教师,江西浔阳书院山长,主持广州府中学堂校务,两次赴日本考察,创办两广游学预备科,担任教务长。后来,入两广总督岑春煊幕,佐助政事。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上海,受聘于商务印书馆,主持编纂法政类书籍。为了普及文化知识,陆尔奎鉴于我国原有的各种辞书,包括《康熙字典》在内,都只有单个汉字的注音、释义,主张编撰一部综合性的大型辞书,在每个单字下面,把凡是与该单字可以联缀成词的两个或几个字组成的词条,尽量采集进去,使之成为各种专门辞典的基础辞书。本着这样的原则,从1908年起,陆尔奎即着手收集我国历代诸子百家、文...
· 吴文化—学人散议—闲话“绝对”
所谓“绝对”,是指绝妙而又唯一的对联。乾隆才子纪晓岚曾夸海口:天下无不可对之对。不料夫人将他一军,出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此联不仅难倒纪大学士,也难倒此后两百多年天下文人。更有好事者前面加一“明”字:“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难度又添一层。几年前,澳门楹联学会悬赏十万重金,向海内外征集“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下联。结果是应征稿件逾万,赏金无人配领。广东某燃气灶具厂作产品广告征联,减少内容,出联为“个个孔明诸葛亮”,放宽应对要求,同音字亦可。得奖下联是:“家家居易百(白)乐添(天)”,仔细品味,不失为佳作。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名教”深渊
宋明理学特别强调名分纲常、忠孝节义,所以才有“名教”的雅称。明末天启六年,暮春三月,高攀龙自溺于家园池塘。池塘现在江南中学园内,郭沫若“高子止水”的题词十分醒目。高攀龙死于魏党阉逆的是不争的事实,但高攀龙又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能轻看了纲常名教的祸毒。从这一层意义看,那小小池塘,又仿佛是个“名教”深渊。高攀龙执东林讲席近30年,名满四海;他仕途坎坷,但为官一任都以正直刚介著称,无怪后世敬仰缅怀。然而作为一介儒生,作为理学门徒,长期习染的理学教条深入骨髓,身为大儒,心为庸奴,投死效忠,终为冤鬼。有文字记载,高攀龙投水后的第二天早晨,家人找遍屋里不见人,卧房只荧荧灯火如豆。他们来到后园,只见他“站立水中,左手护心,右手傍岸,衣履整齐,污泥不染……面色如生”,从容、安详。都说是苦练静功的结果,然而,这却是始料未及的。理学家静坐旨在内省,用高攀龙的话说是“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贴”,至闭关入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