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雪后边梅花分外香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8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雪后边梅花分外香,提起著名国画家周怀民,那真是名扬四海。尤其在无锡,多少人去参观过坐落在河埒口

  提起著名国画家周怀民,那真是名扬四海。尤其在无锡,多少人去参观过坐落在河埒口无锡市博物馆北侧的周怀民藏画馆,人们对这位德馨艺高的乡贤始终寄予深深的崇敬与怀念。

   然而,对周老的夫人、周怀民藏画馆名誉馆长计燕荪先生,许多人也许不太知道,她也是当今艺坛上一位颇具才华的书画艺术家。

  1917年2月,计燕荪出生于无锡一个平民之家。她4岁时,父离开了母亲和她及其姐姐,靠母亲含辛茹苦给一家鞋店加工半成品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她志高不让须眉,17岁时去上海,在上海卫生试验所工作,后又在上海第二医学院进修两年。四十年代 初,她回到故乡无锡,在一些亲友支持下,创办了无锡中华医学化验所,自任所长。五十年代中期,她将化验所献给国家,任无锡医学化验所所长。两年后,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任化验室主任,并选为市人民代表。为了事业,又为了照顾老母,直到54岁时,她仍是单身。

  计燕荪后来怎么成了一名书画家呢?这与周怀民分不开。他们两人是同乡,又是远房表兄妹(周老之母与计老之 母是姑表姊妹)。周老的原配夫人虞惠珍1970年去世。经子女们的热心搭桥,时在苏北农村下放劳动的计燕荪与周怀民结为连理。他们的结合,使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绚丽多彩。 最令计燕荪愉悦 的是,原先就酷爱绘画的她,不仅有了相敬如宾的生活伴侣,更有了梦寐以求的学画老师。

  20余年间,计燕荪陪周老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赴美国、日本、香港访问、讲学、写生、参加各 种笔会……这对生活的伴侣在艺海中,又成了一对师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计燕荪终于出道,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书画家。她的作品融入了周老的风韵,但又大胆创新,自辟新境,形成了笔 锋苍劲、构图简洁、高雅而不孤傲、清新而不冷寂的风格,在美术界享有“女八大”之誉。她的书画作品已被许多国家收藏。计燕荪现为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周怀民藏画馆 名誉馆长。

  有人将周老和计老的关系誉为“红梅绿萼两相依”。计老正是因为与周老结合,艺术上才得以展现才华;周老之韵碛?0高寿,晚年又取得令海内外瞩目的艺术成就,与有计老 这样一位贤内助分不开。1993年,《解放军报》发表周老《画坛耕耘七十春》的文章,他深情写道:“世所公认,在成功的男人后面,必定有女人的一半功劳。我的老伴计燕荪女士,不仅贤慧备至 ,而且是我事业上的知音。”

  早在1985年夏,计老陪周老应邀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任重家中做客。周老乘兴展纸画梅,计老巧添双鸟,王老则 挥毫赋诗一首:“有幸饱经风和霜,雪 后梅花分外香。莫道岁月催人老,愿以书画增国光。”这是王老对周老、计老品格、精神的赞誉!

  计老的《柳鸟图》,1998年在北京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2万元人民币被人买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乌镇香市
首届中国乌镇香市———江南水乡狂欢节在乌镇举行,我有幸参加了乌镇香市。茅盾曾写过:“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具有1300年建镇史之江南名镇———乌镇,地处二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地,集水陆交通之利,渐成集商重地,历年清明至谷雨时分,当地百姓为祈蚕桑丰收,汇集至乌镇烧香祈福,当地百姓与商贾广为参与,各路戏班,杂耍,民艺齐来助兴,当时乌镇水陆齐欢,观者如蚁,场面蔚为壮观,声浪可达三里之外。此景自明代沿袭五百余年成市,俗称香市。如同苏南的庙会、节场。〗衲甑南闶惺恰?文革”后的首届香市。我们到达的当天,车流如潮,人流如织,大街小巷游览者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古色古香有着乡土气息的送嫁妆、迎亲、拜堂仪式,有江南仅有的皮影戏,有声腔高于越剧低于绍兴高调的桐乡花鼓戏,以及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乌镇评弹、乌镇三跳、民间杂耍等。穿着有地方特色蓝印花布民族服装的农家妇女参加了乌镇家常菜比赛...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平地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
· 吴文化—学人散议—闲话“绝对”
所谓“绝对”,是指绝妙而又唯一的对联。乾隆才子纪晓岚曾夸海口:天下无不可对之对。不料夫人将他一军,出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此联不仅难倒纪大学士,也难倒此后两百多年天下文人。更有好事者前面加一“明”字:“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难度又添一层。几年前,澳门楹联学会悬赏十万重金,向海内外征集“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下联。结果是应征稿件逾万,赏金无人配领。广东某燃气灶具厂作产品广告征联,减少内容,出联为“个个孔明诸葛亮”,放宽应对要求,同音字亦可。得奖下联是:“家家居易百(白)乐添(天)”,仔细品味,不失为佳作。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名教”深渊
宋明理学特别强调名分纲常、忠孝节义,所以才有“名教”的雅称。明末天启六年,暮春三月,高攀龙自溺于家园池塘。池塘现在江南中学园内,郭沫若“高子止水”的题词十分醒目。高攀龙死于魏党阉逆的是不争的事实,但高攀龙又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不能轻看了纲常名教的祸毒。从这一层意义看,那小小池塘,又仿佛是个“名教”深渊。高攀龙执东林讲席近30年,名满四海;他仕途坎坷,但为官一任都以正直刚介著称,无怪后世敬仰缅怀。然而作为一介儒生,作为理学门徒,长期习染的理学教条深入骨髓,身为大儒,心为庸奴,投死效忠,终为冤鬼。有文字记载,高攀龙投水后的第二天早晨,家人找遍屋里不见人,卧房只荧荧灯火如豆。他们来到后园,只见他“站立水中,左手护心,右手傍岸,衣履整齐,污泥不染……面色如生”,从容、安详。都说是苦练静功的结果,然而,这却是始料未及的。理学家静坐旨在内省,用高攀龙的话说是“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贴”,至闭关入定,...
· 吴文化—学人散议—清明柳俗
柳,作为春的使者,自古至今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留下了许多与柳有关的颇有趣味的民间习俗。这里说的主要是清明时节的柳俗。戴柳:戴柳是我国流行最广的习俗之一。关于戴柳的起源,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至清明,唐玄宗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现在我国许多地方仍有清明时节戴柳的遗风。少年编成柳帽戴在头上玩,老人也戴柳踏青,以示迎接真正的春天到来。插柳:据《风土记》记载:清明节为柳节,清明插柳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不言禄”的高士介子推的,因为介子推在清明节被人发现与母亲一同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遂于每年清明节,把折下来的柳枝插在屋檐下或门楣上。射柳:射柳是我国清明节的一项体育活动,始于战国时代,到汉朝时已广为流传。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曾下令军营内大量植柳,后来人们往往把军营称为“柳营”。到唐宋时期,射柳已成为一项正式比赛项目。这种射柳活动至今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