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从陆游《扫地诗》说起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从陆游《扫地诗》说起,古代诗坛长寿翁陆游,活了86岁,曾有《扫地诗》一首说:“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

  古代诗坛长寿翁陆游,活了86岁,曾有《扫地诗》一首说:“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堂奴,亦以平气血。按摩与引导,虽善却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是说扫地可 活动筋骨,方便易做,一天中常动笤帚,是健身的法宝。明朝朱伯庐《治家格言》第一句也主张扫地:“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内外整洁。”可见,扫地与养生关系密切。

  扫地,看似平常, 却是“小劳之术”。古代医书《保生要录》提倡人宜经常劳动,又不可过分劳累,“养生者,术要小劳,无至大疲,水流则清,滞则夸”。“手足不时曲伸,两臂如挽弓,手臂前后左右摆动”的 扫地之类“小劳”,陆游认为它较之“按摩”“牵引”之类,省事又有效,是很有见识的。但很多人不屑动扫帚之类的活儿,以为是“下等人”干的,却是十分短视。

  医疗科学认为,经常活 动手指能够预防痴呆,日本的老年人偏爱编织等手工艺制作,据报道,本国患老年痴呆的人极少。因为大脑中许多部位与手指对应,手的活动信息反馈到大脑,刺激脑的活动区,大脑就不呆滞。 医疗科学又认为,不仅是手指,动动腿脚、头颈,进行全身活动,也能预防痴呆症的形成,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具有保健作用。由此观之,扫地之类,实乃强身健脑的全身运动,一位环卫工人对 我说:“扫帚不离手,活到九十九。”

  从扫地说开去,可以泛指多参加些力所能及的其他家务或手艺活,常可见社会上的厨艺师、缝纫师、木匠泥水匠师傅以及维修、种植行业的劳动者,体 态矫健,行动自如,胖瘦适度,年届退休还劳作不止。可见动与不动就是不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钱诗和宋诗
钱钟书先生喜爱宋诗,有时也情不自禁对宋诗进行取神的模仿,试看下例:《当子夜歌》之三:“妾为刀背,欢(编者注:古时女子对所恋男子的爱称)作刀口;欢情自薄,妾情常厚。”“子夜歌”是南朝乐府民歌,多写爱情,“当”是模拟,代替的意思。这首缠绵悱恻,取譬新颖的情诗,其实与宋代许《乐府》之一:“妾心如镜面,一规秋水清;郎心如镜背,磨杀不分明”很有渊源关系,均用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来进行对比,而且取喻新颖,感情深厚。顺便提一下,《当子夜歌》之一:“妾心如关,守卫严甚;欢竟入来,如无人境”;之二:“妾心如室,欢来居中;键户藏钥,欢出无从。”虽取喻方法不同,也同为比喻新颖的极好的爱情诗,应当同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守岁诗话
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习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守岁诗篇,如今品赏起来,仍然十分亲切感人。守岁乃“月穷岁尽之日”。晋代周处《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南北朝诗人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的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以后,除夕守岁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诗中写道:“寒辞去冬雪,暖节入春风”;杜甫有“守岁何成家,椒盘已颂花”;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反映了思乡之情。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歌哗”,将欢聚守岁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他还在《守岁》诗中写道:“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在此强烈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唐代徐振起的“守岁”诗与苏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今夜借年华。”唐代神童诗人史青给皇帝上书说,曹植七步成诗,我五步便可。除夕之夜,皇帝...
· 吴文化—学人散议—穿岩诗文
历代以来到底有多少文人到过浙江新昌的穿岩,并留下诗文,至今尚无有人进行过详细考证和统计。可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就有诗人歌颂它了。如崔颢诗:“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说明从东阳坐船经镜岭江至新昌,一路上看不够游不尽青山绿水。新昌籍的宋代左丞相王仑诗曰:“穿岩之峰高苍苍,峰峦十九摩天光,晨曦煊赫阳出岫,下望沧海何茫茫……”他把十九个山峰的峰名和特征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在一首长诗里,从诗中还可知道南宋时期山下还是沧海茫茫。明代诗人张汝威也有穿岩诗作传世:“十九峰头云作巾,峰峰都是玉嶙峋。半天高插万余丈,一洞可容千数人。人去有门斜漏日,看来无物不生春。番疑刘阮遇仙处,拂袖烟华香满身。”近现代文人游览歌泳穿岩的就更多了,如台湾同胞何缉生游了穿岩十九峰后,作了一首七言绝句:“游遍名山走遍关,从无一十九峰环,峰峰耸起当前望,疑是长城玉笋班。”从上述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穿岩十九峰雄...
· 吴文化—学人散议—“植树”诗话
古代诗人不但酷爱植树,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植树诗篇。东晋诗人陶渊明,生平最喜欢植柳,朝夕与柳为“友”。他不仅在隐居地遍栽柳树,而且还特意在正房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等,都是诗人终身爱柳植柳的传世佳句。诗圣杜甫,除了“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外,还特别宠爱楠木树和桃花。据考证:杜甫生前对楠木情有独钟。他之所以选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原因就是这里有一棵高大的楠木树。“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两百年;株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信佛闻寒蝉。”“奉乞桃花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等等,都是诗人钟情楠木,痴爱桃花的生动写照。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生平最爱松和柳。“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无根亦可活,成荫现非迟;三年来离郡,可以见依依。”“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夕阳红”诗词
如今,人们往往把人生的晚年,形象化地称之为“夕阳红”,这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比喻。“夕阳红”一词,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应用。仅笔者所见,早在唐代胡证《汝州北楼晚望少室》诗中,就有“周临万里暮,犹挂夕阳红”之句;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东村》诗中,也有“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之句;流传最广的,则是明代杨慎《临江仙·廿一史弹词》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曾引这首词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台湾著名作家琼瑶,还写有以《几度夕阳红》为书名的小说)但他们都不是吴地人,所吟咏的也不是吴地风土人情。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吴地诗词中,“夕阳红”一词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元代著名画家吴镇的《子久春山仙隐》诗:“山家处处面芙蓉,一曲溪歌锦浪中。隔岸游人何处去?数声鸡犬夕阳红。”寥寥数语,把一幅山村夕阳美景,挥洒得淋漓尽致。明代当涂诗人陶安的《采石晚渡》诗:“残霞远树水云中,淮甸江乡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