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学人散议—胡山源给我的十七封书信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学人散议—胡山源给我的十七封书信,我的手头有十七封书信,写于1978年到1984年之间,是著名作家胡山源先生的

  我的手头有十七封书信,写于1978年到1984年之间,是著名作家胡 山源先生的遗笔。

  1975年的春天,26岁的我从部队回来,与78岁的胡山源先生做了邻 居。当时他还笼罩在“脱帽 ”的阴影里,门可罗雀,没有朋友登门 。一天早上,我打完一套太极拳,见胡先生在园子里修篱笆,就走过去 向他借书。他幽默而又直率地说:“你也喜欢看书?书是有不少,不过 ,我的书是 要受批判的。”我也毫不忌讳地说:“不关事的,我会批判 着看的!”对于我的坦诚,胡先生一点也没见怪,他借给了我一本《江 阴掌故》。此后揖途Hニ嵌枋椋群蠖亮怂牧讲糠?译小说、 三部长篇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集,还有一些由他主编的二三十年代的文 艺刊物等等。

  1978年10月,胡山源已81岁高龄,却不顾远在上海的家人反对,坚 持去游桂林。15日早晨我送他 至车站,望着他独自登车远去,真有点替 他担心。17日他从桂林寄来一张明信片说:“一夜没有好好睡,人虽吃 力,但身体素来健康,故能忍受。今天起来吃过早餐即往芦笛岩参观。 真是天下 奇景,大开眼界……现预计住上三四天,才作回程打算,拟至 金华下车,乘汽车至雁荡、天台二山一游。”这是他写给我的第一封信 。

  胡山源虽然与我近在咫尺,但他平时也喜欢用信函的 形式与我联系 。1979年他在改正之时,来信将这一喜讯告诉了我:“三月十九日 ,上海师院来了两个人,告我师院已给我改正,并将退休证取了去,以 便更换新的……”此后,他便焕发了青 春活力,潜心于文学创作。当年 他发表了《五四运动在杭州》:1980年到1981年,他补写了长篇小说《 散花寺》的卷中、卷下,续写了长篇小说《三年》;1982年,他续写了 长篇小说《龙女》(后 拍成电视连续剧),并写了回忆录《坎坷的一生 》;1983年,他发表了《江春五十六年祭》等文章,真可谓硕果累累。

  这期间,我出于对胡山源的仰慕,也为了求知,自愿为他抄写了许 多文 稿。每次抄写,胡先生总是附有信函,请女佣周大娘送来。1980年 1月24日他在给我的信里说:“又将麻烦你一下。《红茶》文艺半月刊 是我主编的,时间是一九三八年至三九年,上海沦为‘孤岛 ’后……我 向上海朋友借来了《红茶》合订本,请你先抄第一篇《红茶的由来》。 抄好后不必就还我,因还有其他材料要抄的。”接信后,我立即动手, 及时完成了抄件,胡先生很是满意。他 在给我的十七封书信中,有八封 谈到了誊抄文稿事宜。我还用22个晚上为他装订了长篇小说《散花寺》 (卷上),为此他来信写道:“装订好的《散花寺》已收到,正如想象 中的形式,为之欣 喜不已!但费了你许多力,十分抱歉!”

  胡山源曾为我批改过许多习作,很多批语就写在给我的书信里。如 对我写的报告文学《金库卫士》,他批道:“详尽平稳,可以发表。” 对我写的 一首词,他批道:“词应写明调子,此词为‘忆江南’,应写 明。”对我的散文《他乡思母》,他批道:“缺个结尾。”对散文《夜 过西洋桥》给予了这样的评语:“反面写得多,正面写得少 。有描写, 可以写文艺文。”如此等等。

  胡山源作品浩瀚,真实感人,文笔委婉细腻,很致力于优美,受到 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几代读者的喜爱。他在写作方面的许多真知 灼见,犹 如一颗颗珠玑,散播在给我的十七封书信里。每当闲暇时,我 常常会翻出他的书信来读,仿佛这位被誉为“艺文之神”的慈祥老人依 然生活在我的身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学人散议—“胡开文”的故乡
春天来了,皖南的田野里菜花盛开,遍地金黄。特别是汽车驰进“皖南明珠”绩溪之后,几乎整个大地都被金色覆盖。远山、近山、平原、丘陵,似乎被一支神来之笔,涂沫得如此神奇如此妩媚如此动人。绩溪,金色的光辉有着名副其实的荣耀。绩溪,许多名人从这里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大学者胡适的故居如今成了人们瞻仰的纪念馆,徽墨“胡开文”老宅仍然在此飘散着浓浓的墨香……我是沿着这金色的田野来寻找“胡开文”的。从屯溪到歙县,所见的墨店之多数不胜数。而墨店的牌号似乎大多冠以“胡开摹钡难懦疲骸昂摹薄ⅰ袄虾摹薄ⅰ罢婧?”、“真正胡开文”、“新胡开文”、“古胡开文”,等等。我想,既然胡开文是那么地重要那么地有名气,我一定要去寻找这条徽墨的根脉。于是,决定去胡开文的故乡———上庄。说到徽墨,很是有些来头,据史料记载,已有了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可谓闻名于世。早在唐代末年,著名墨工奚超制出的“丰腻肌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得...
· 吴文化—学人散议—《三笑》索源
民间流传的《三笑》,恣意歪曲事实,说唐伯虎钟情于华府婢女秋香,不惜卖身为奴,改名为华安,闹出一连串的笑话。无锡华鸿山这位阁老,老眼昏花,受骗上当,他的两位公子成了“大踱”、“二刁”。最后秋香被拐走,直到在苏州相遇,遂真相大白。事实是,并无其事,实有其人。华鸿山晚年家住无锡东亭,现存“华学士坊”,在东亭的东街。他有三位公子,长子伯贞早亡,次子仲亨为文才出众的征仕郎,幼子叔阳,官居礼部主事,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部长级干部,有《礼部集》传世。唐伯虎比华鸿山年长27岁,当华鸿山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时,唐已去世3年,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可称“太史”时,唐已去世21年。小说之荒诞,令人不可思议。华鸿山身为翰林院学士,而且为人清廉,业绩辉煌,怎么会将他如此戏弄呢?据考证,始作俑者为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他在著名小说《警世通言》中,写了一篇《唐解元一笑姻缘》,说锡山华虹山(假名)学士的婢女桂华被唐伯虎相中...
· 吴文化—学人散议—吴地的墩
江阴考古新发现中有一个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由此想起历来在太湖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多半出自“墩”。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有锡山施墩、葛埭桥的庵基墩,吴县的窑墩和澄墩。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常州的圩墩,张家港的老烟墩、蔡墩和韩墩。崧泽-良渚型文化遗址有梁溪北岸的仙蠡墩、苏州张陵山的东山墩和西山墩。良渚文化遗址有上海的戚家墩,武进的寺墩、金鸡墩,横林的青墩,昆山的绰墩。马桥文化遗址有江阴云亭的望海墩……这些墩与早被破坏了的或尚未发现的高台土墩,在四五千年前的高古时代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太湖平原的周围。“平地有堆曰墩”,这些在平地上用各色土壤堆筑成的墩,最早时只是陵墓和祭坛。夏商以远,我们的祖先挖地成穴埋葬死去的酋长和民族英雄,动用数以万计的劳力堆土成陵成坛。“坛,祭场也,祭神之所”,这种高台土墩考古界称之谓“土筑金字塔”。据说武进的寺墩最高,发掘时尚高20多米,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剥蚀和人为的侵削,依然巍峨挺立。...
· 吴文化—学人散议—陆尔奎与《辞源》的编纂
《辞源》,是我国现代第一部大型辞书。它的出版发行,早于《辞海》20余年,而主持编纂工作的首要人员,是陆尔奎。陆尔奎(1862-1935),教育家、学者。字浦生,号炜士,江苏省阳湖县新塘乡雅浦(东南与马迹山隔湖相望,今属武进市雪堰镇)人。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曾任北洋学堂、南洋公学教师,江西浔阳书院山长,主持广州府中学堂校务,两次赴日本考察,创办两广游学预备科,担任教务长。后来,入两广总督岑春煊幕,佐助政事。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上海,受聘于商务印书馆,主持编纂法政类书籍。为了普及文化知识,陆尔奎鉴于我国原有的各种辞书,包括《康熙字典》在内,都只有单个汉字的注音、释义,主张编撰一部综合性的大型辞书,在每个单字下面,把凡是与该单字可以联缀成词的两个或几个字组成的词条,尽量采集进去,使之成为各种专门辞典的基础辞书。本着这样的原则,从1908年起,陆尔奎即着手收集我国历代诸子百家、文...
· 吴文化—学人散议—李绅与惠山
入编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唐代诗人李绅在无锡惠山写就的。李绅(722—846年)无锡梅里人。他幼年丧父,从小贫苦,寓居惠山读书。惠山寺的香火梵音和天下第二泉甘冽的泉水熏淘了他的心田。他勤奋好学,诲书不倦,常常悄悄潜入惠山寺内翻阅经书以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望,以致被僧人误解而遭殴辱。苦寒换得梅花香,后来李绅工诗善书,考上进士,功成名就,官至尚书左仆射,与元稹、李德裕齐名,时称禁中“三俊”。白居易因其人小才高称他“苦教短李伏歌行”。李绅非常熟悉和热爱惠山的一草一木,一泉一屋,并把惠山亲昵地称为“家山”,作有许多怀念家乡景物的诗词,如《别泉石》、《过梅李上家山》、《别双温树》、《忆惠山》等。他还把二泉水称作“人间灵液”带到京都洛阳送给同僚李德裕等品尝,使二泉水誉满京城。李绅在当地方官时很重视农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